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江河口、苏北海岸发育过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1,25(2):24-25
河口、海岸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地区。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径流丰沛 ,悬沙的年输沙量仅次于黄河。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 ,亦是典型的潮汐河口 ,潮差大 ,潮流强。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与全新世海侵密切相关。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亦即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长江河口北岸的发育与苏北海岸南段的发育密切相关。长江河口南岸的发育与钱塘江河口湾(杭州湾是其一部分)的发育密切相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其高含沙量世界有名。苏北海岸的发育过程与长江、黄河的供沙历史密切相关 ,尤其是黄河在历史时期的改道对苏北海岸的发育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2.
苏北平原海岸,自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沙嘴(以下简称苏北嘴),全长约470公里(图1)。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长江和黄河(在历史时期)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至杭州湾北岸,海岸线长达千余公里;其海岸为一低地堆积平原岸,由于古黄河及长江的固体径流等的影响,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海岸与河口面临开阔的浅海海域,经受着潮流强风浪与径流的作用,其岸滩与河口沙岛的动态具有独特之处。 对于苏北及长江口海岸的一些基本问题,不少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仅就海岸演变及其动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苏北地区全新世海陆变迁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与长江、黄河巨量泥沙及沿岸水动力等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的海陆轮廓曾经历过巨大的变迁。近二十年来,对于苏北平原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与现代海岸的动态,已作了不少的调查和研究。然而,本区海陆变迁  相似文献   

5.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域的南黄海旋转潮波为研究对象,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1855年黄河北归前,由于废黄河口岸线向外突出20余千米且有宏大的水下三角洲,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受到阻挡,处在其南侧的辐射沙脊区水动力相对较弱;随着江苏海岸线后退,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夷平,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变得更加顺畅,南黄海旋转潮波得到不断加强,辐射沙脊北部的西洋水道及中南部的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深槽区水动力随着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均表现为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和海域辐射沙洲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潮成沙洲体系.在众多钻孔资料和地质雷达探测基础上,重点对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进行了沉积磁组构和重矿物分析,证明古潮成沙体属海退层序,是在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以长江、黄河泥沙为主的沉积物质通过沿岸搬运进入早已存在的辐聚辐散潮流场后经潮流沉积和塑造形成的.早期沉积物质主要来自长江,晚期则主要为长江和黄河的联合供沙.认为苏北古潮成沙体是全新世中后期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0,24(12):33-3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间,其形成与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长江、古黄河的供沙历史和供沙状况密切相关,并且现今海域南黄海辐射沙洲的辐聚点也位于这段海岸,故探讨其成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数值模拟了公元8世纪时该区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7种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净输运状况,划分了海底冲淤区。计算结果表明,公元8世纪时苏北岸外存在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射状古潮流场,其分布格局与现今苏北岸外大致以京港为顶点的辐射关潮流场基本一致,该辐射状潮流场的存在是由当时台东岸外的独特驻潮波波腹所决定的。进入苏北岸外古辐射状潮流场中的泥沙,在辐聚、辐散的潮流作用下,每一个潮周期均自NE、SE方向向东台附近海域净输运泥沙,在东台附近海域发生淤积。由此认为,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是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  相似文献   

8.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变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前言宽阔的苏北海涂是我国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地区,世界著名的苏北辐射沙洲就位其中部,东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洲.不久前东沙还几乎是调查与研究的空白区,而近年来对它的调查与研究以及生产力基础估价,还仅限于常规的方法与手段.对此,作者应用大地卫星多光谱CCT数据,出大容量的I~2S101数字图象处理系统,采用处理分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 1 0kaB .P .以来苏北海岸线的动态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 :全新世本区曾遭受海侵。 6kaB .P .前 ,苏北海岸线位于西冈一线。 6kaB .P .至唐宋时期 ;海岸线变动较小 ,古砂堤成组出现 ,东冈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海岸线 ,1 1 2 8- 1 85 5年 ,黄河夺淮 ,海岸线东迁迅速 ,古砂堤不够发育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申 《黄渤海海洋》2002,20(2):37-46
探讨了10kaB.P.以来苏北海岸线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本区曾遭受海侵,6kaB.P.前,苏北海岸线位于西冈一线,6kaB.P.至唐宋时期,海岸线变动较小,古砂堤成组出现,东冈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海岸线,1128-1855年,黄河夺淮,海岸线东迁迅速,古砂堤不够发育。  相似文献   

12.
对在不同污灌强度下的苏北盐城海岸带两片芦苇湿地的调查发现:在常规水质灌溉下,营养物质在2 km长的廊道中的自净率为12.0%~45.6%,苇田净化率在29.2%~95.65%之间;在超负荷污水灌溉下,廊道中的自净率在6.5%~8.7%之间,苇田净化率为61.3%~86.2%,单位面积净化效果是常规水质灌溉下的3.2~123倍。净化效果的巨大差异,说明对苏北盐城海岸带芦苇湿地净化污染物功能的利用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凌申 《台湾海峡》1994,13(4):338-345
本文探讨了苏北全新世以来的海进与古砂堤的演变地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苏北地区曾有海进,大约距今7ka左右,海进达到了高峰,里下河地区成为一片浅 海。此后,海面相对稳定,沿岸堆积作用显著,出现了西冈,中冈,东冈,新冈等古砂堤群,其成为苏北海岸变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苏北浅滩成因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指出苏北浅滩在全新世海侵发生前,有可能为独立的“沙漠堆积体”,而不是所谓古长江—古黄河三角洲沉积。晚更新世末期,冰期气候使蒙古高压增强,在风蚀出露的陆架上产生了沉积分异作用,较粗的物质在“苏北浅滩”附近集中,形成沙丘群;较细的物质被搬运至扬州—南京一带,形成了黄土沉积。来自黄河、长江等河流带来的陆源物质,随沿岸流的搬运而将过去的沙漠堆积复盖。所以“苏北浅滩在全新世海侵前是古风暴活动区;而海侵后又为风暴潮活动区,全新世海侵发生以后,陆架沙漠化作用终止。  相似文献   

15.
海州湾南岸的沉积特征与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州湾位于苏北,其南岸(灌河口至临洪口)是一段极有趣的海岸,它几经黄河改道的影响,由原来的沙质、基岩港湾海岸改变为淤泥质海岸,现在正遭受严重冲刷破坏,致使湾顶区产生淤积。从全球角度来看,淤泥浅滩一般发育在沙坝后面或隐蔽的海湾顶部,而海州湾面向开阔外海,毫无任何阻挡,却广泛发育着淤泥质潮间浅滩,实属罕见。因而这段海岸对研究海岸带的形态与动态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这段海岸又位于  相似文献   

16.
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潮滩环境江苏海岸北起赣榆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北,全长了37.5公里,其中约667.5公里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历史上长江曾在今河口以北入海,黄河多次在苏北入黄海,给江苏海岸带来大量沉积物。江苏沿岸潮差较大(2—4米),潮汐作用强。潮滩发育完善,潮滩平均宽10—13公里,最宽36公里(弶港),平均坡度仅0.2%。潮滩呈明显的分带性,自  相似文献   

17.
凌申 《海洋科学》1991,15(3):21-22
苏北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岸,全长953.8759km。全新世以来,海岸线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本文从地质构造、海面变化、沉积特征、古沙堤等诸多方面探讨本区海岸线在全新世时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典型钻孔的层序地层、沉积磁组构、碎屑矿物等的分析资料以及古河谷的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是全新世海退以来形成的,辐聚辐散的潮流和长江、黄河的供沙是其主要发育条件.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南黄海固有的,至少在苏北亚近代潮成沙体发育之初就已存在.大河供沙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海退期,海退前长江不可能向苏北岸外海域大量供沙,更不可能在港岸外形成三角洲.潮成沙体的演变主要受长江、黄河的供沙率控制,大致经历了雏形发育、高速建设、动态调整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郭永盛 《海洋科学》1980,4(1):30-34
近百年来,我国海岸线的变化,不论就范围或规模而言均较突出。其中尤以黄河入海处的泥质海岸的变化更为惊人。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上海师范大学的调查资料,百余年来苏北老黄河口附近沿岸发生强烈的侵蚀后退。而鲁北新黄河口附近的岸线则发生显著的淤积增长。因此,研究我国近代海岸的变迁并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重灾期凸显;黄河夺淮后,又复多发期。据黄河夺淮至清末的历次潮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在危害程度上,大潮灾占总潮灾年的30%,中小潮灾各占35%。潮灾在发生时间上,存在1-3月的安全期和6-8月的高发期。在空间分布上,潮灾发生概率总体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此外,旱期潮灾约占潮灾总数的10%。据现代水文气象和地形等资料讨论可知,年最高潮平均潮位与沿海陆面的高差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台风增水的总体增幅南大北小,以及海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潮灾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