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其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国芬 《中国岩溶》1996,15(3):253-258
广西具有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最优越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岩溶水的富集和分布。区内有>50l/s天然水点七百余处,地下河604条。大多数地区岩溶水资源模数>40万m3/a·km2。红水河中游东西两侧,岩溶水资源最丰富,地下河规模最大。红水河中下游、柳江中游、右江下游及左江上游北岸,岩溶水资源丰富,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全区补给资源量为484.04亿m3/a,最枯排泄总量为144.76亿m3/a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德浩 《中国岩溶》1992,11(4):332-339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峰林平原,岩溶峡谷,高寒地区灰华堆积形态。石林等类型皆为世界其他地区所罕见。岩溶洞穴地下河和岩溶大泉亦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陈定容  罗伟权 《中国岩溶》1996,15(4):359-365
岩溶管道水系统为信息不确定的灰系统。本文依据贵州仁怀长岗出水洞地下河系统的流量动态长观资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原理,对岩溶管道水内在特征关联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地下径流与降雨关系以及外源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建立了岩溶管道水的GM(1,1)残差序列周期分析模型及包络模型,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岩溶管道水水资源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2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则是正确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西南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按西南岩溶水出露条件划分出3620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其中地下河系统1179个、岩溶泉系统1152个、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562个、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727个,然后按岩溶含水岩组的出露条件将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裸露型(2324个)、裸露覆盖型(108个)、覆盖型(275个)、裸露-埋藏型(98个)、埋藏型(88个)五种类型。除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外,汇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其它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6个。在地下河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km^2而小于500km^2的有1049个,占88.97%,汇水面积小于100km^2的有711个,占总数的60.3%;在岩溶泉系统中,汇水面积小于50km^2的有814个,占总数的70.66%;在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0km^2而小于500km^2的有303个,占总数的53.91%。流量统计结果显示,流量大于1000L/s的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86个,占总数的11.2%,流量大于50L/s至小于500L/s之间的有630个,点总数的63.73%。[   相似文献   

5.
王宇 《云南地质》1993,12(3):301-316
岩溶断陷盆地裸露一覆盖型岩溶水系统是滇东地区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本文系统地剖析了吴家营一带的水文地质及水资源特征.可以代表这一类型。其中,裸露型岩溶区具不均匀的洞隙系统,为快速管道流;覆盖型岩溶区含水层等效于多孔介质特征,为慢速扩散流。这类岩溶水系统的水资源大部分在山边暗河出口或大泉排泄到地表;覆盖区由于盆地断陷幅度大,往往补给不畅,水资源有限。因此,对这类岩溶水系统应着重于暗河和大泉的调查观测,对覆盖区不宜轻易投入太多的勘探工作量,不然,效果往往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滇东南高原斜坡区,属珠江源头河段南盘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地表分水岭地带,侵蚀切割强烈,地形条件复杂,广泛出露的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含水层组富水性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河管道、洼地、落水洞等广布。通过野外调查、观测、示踪试验、实验测试等手段,利用水文地质学、岩溶学等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区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岩溶发育强度、大泉地下河及管道分布、地热分布情况,及其对拟建铁路选线的影响,计算隧道涌水量,提出隧道施工尽量避开地下水富集区、岩溶强发育区、大泉地下河主管道径流区、地热异常区、岩溶砂岩地层区等建议措施,减少拟建铁路施工可能面临的岩溶水文地质危害及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破坏,为强岩溶发育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下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WAT)在岩溶地区的普遍适用性。针对岩溶地下河在SWAT中的概化问题,提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预处理结合SWAT流域自动识别功能的方法,将岩溶地下河暴露于地表,把岩溶区复杂的地表-地下二元结构简化为地表一元结构,并以贵州毕节地下河发育的倒天河流域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① 对比未经概化地下河建立的模型,概化地下河建立的模型识别流域面积增大30.73%,子流域个数增加29.27%,水文响应单元(HRU)个数增加43.82%;② 参数取最大物理意义范围时,未经概化地下河建立的模型p因子=0.64,不满足建模条件,物理模型本身存在问题;③ 概化地下河建立的模型月步长模拟结果:校准期R2=0.96,NS=0.96,验证期R2=0.94,NS=0.93,月尺度模拟效果非常好。岩溶地下河概化方法使SWAT在流域划分方面更加合理,搭建的模型模拟更加合理。该研究拓展了SWAT模型在岩溶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山西岩溶大泉污染特征及管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为华北岩溶较发育的省份之一。大于0.5m^3/s的岩溶大泉19处,是山西能泊基地的宝贵不源。本文着重论述这19个岩溶在泵污染类型及污染途径,对主要污染及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水平管理经验,提出了对岩溶大泉的管理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岩溶地区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高度复杂性,给地下河系统的水资源量评价带来许多难题。在分析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形成、分布和运移特征基础上,认为目前用于地下水评价的主要方法都不太适用来解决地下河系统水资源量的评价和预测问题。作者在比较地下河与地表水多方面的相似性后,建议引入现代水文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型来解决岩溶地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问题,并分析了可能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针对岩溶水资源的特征,作者认为,改变传统定量评价的思维、引进现代水文学理论方法和充分利用3S技术,是解决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定量评价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0.
广东黎水地下河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水地下河开发工程方案充分利用了地下河流域的区域地质条件、地下河系统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效地提高了地下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且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其成功经验具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一次性投资、见效快及效益高等特点,可为同类或相近类型岩溶流域更好地利用岩溶水资源、弥补地下河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解决岩溶石山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湖南保靖县白岩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岩洞地下河系统工程主要是解决保靖县城供水水源问题。本文通过三个时段的大量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白岩洞地下河流域内岩溶泉、地表水体和地下河水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流域内岩溶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与深循环有关、沿区域断层带分布,其水文、水化学动态相对稳定,水化学变化受深源CO2 浓度控制; 另一类为岩溶表层带泉,受地表环境、降雨量影响大,水化学动态变化较大。而地下河及其支流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介于表层带岩溶泉和地表水之间,其三个时段的变化规律跟表层带泉相似,主要水化学指标枯季( 12月) > 雨季1(次年4月)> 雨季2(次年7月) ,说明明显受降雨的稀释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2.
杨杨  赵良杰  夏日元  王莹 《中国岩溶》2022,41(4):562-576
珠江流域岩溶地下河枯季流量约4 738.69万m3·d?1,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探讨地下河分布和发育特征对我国南方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西南岩溶区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为基础,结合珠江流域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选择348组岩石样品和1 036条岩溶地下河,从岩性、地形地貌、构造、水动力条件和新构造运动等角度总结分析珠江流域地下河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河在比溶解度介于0.84~1.2的细粒?鲕粒生物碎屑纯灰岩中最为发育,在比溶解度介于0.43~0.61的泥质灰岩中发育较弱。根据地下河形态及水循环演化条件,将地下河分为发育初期单管型、发育多期羽毛型、新构造控制网络型、发育成熟期树枝型4种类型。地形地貌和地表河网决定岩溶地下河运动的趋势和方向;构造控制地下河发育的空间格局,其中构造反接复合部位、压扭性断裂两侧破碎带、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褶皱弯曲最大部位、背斜轴部破碎带和向斜轴部地下河发育尤为明显;水动力特征影响地下河发育规模和发育深度;新构造运动促进地下河发育向深性、继承性、新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姚邦杰  刘琦  任标  王涵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5):1179-1187
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其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具有特殊性,因而水不仅会携带土壤发生地表流失,而且会发生地下漏失,造成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大,岩溶石漠化现象突出,治理难度大。本文以贵州贞丰-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水样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水化学特征和水均衡量等进行分析模拟计算出地下水位、地下暗河流量变化情况,得到该区岩溶水均衡量,其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地下水系统排泄量变化及地下水流向特征,初步阐明该区域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特征,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趋势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吉成  刘宏  左双英  胡宣 《中国岩溶》2019,38(4):539-545
为了弄清大龙井岩溶大泉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补径排关系。通过调查大龙井地形地貌、补径排关系以及对水化学分析等研究大龙井岩溶大泉的形成机理,通过调查得知:大龙井岩溶大泉是形成于低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地区。是山盆期和乌江期的强烈岩溶作用以及河谷的不断下切,加上上寨台地地表峰丛之间发育洼地、漏斗,中间区域的落水洞,大气降雨沿着落水洞进入地下,在重力作用下从南向北径流,在这过程中水流逐渐集中,岩溶空间形态也逐步扩大,最终水汇集于龙洞沟呈泉集中排泄出地面,形成大龙井岩溶大泉以及大龙井水系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叠加分析探究贵州省喀斯特洞穴位置与河网密度的空间关系,从岩性、构造、气候、地形方面解释两者关系的成因。针对洞穴点位河网密度的统计显示:洞穴点集中分布在河网密度中及偏小的区域,正态QQ图显示洞穴点河网密度大体呈正态分布。分析岩性、构造、气候和坡度等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洞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区域,并在纯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分区上表现出负相关性;断层、褶皱中心缓冲区域洞穴最多,并随距离增大洞穴数量减少;温润气候条件为洞穴及河网发育提供了充足水源,溶蚀强度加大,表现在洞穴密度随降雨量和气温的增长而增加;地形条件限制了水力路径和洞穴发育。多因素促使贵州省发育了成熟的地表、地下两套水循环系统,地表水促进溶洞发育,洞穴反过来限制地表径流发育,两者相互影响,使得洞穴与河网密度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周亮广  梁虹 《中国岩溶》2006,25(1):23-28
喀斯特地区水文运动规律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其水资源承载力也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本文从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入手,选取了供水模数、需水模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供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耕地灌溉率、生态环境用水率等评价指标,并用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对贵州省各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了合理排序。最后对人口、GDP、水资源量和喀斯特面积与评价结果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上四因素与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关联程度大小顺序为: 水资源量> 人口> GDP> 喀斯特分布面积;喀斯特分布面积对其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其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不明显;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分布面积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鸿汉  张永祥 《地学前缘》2001,8(1):185-190
从中国北方岩溶水资源环境动力系统特征出发 ,论证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的意义。以济南泉域为例 ,探讨了封闭千佛山断裂 ,开发西郊地下岩溶水库和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以达到保泉供水目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中国北方岩溶区进行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将可有效地截取地表洪水 ,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调节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环境。从而为解决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龚效宇  曾成  何春  陈旺光 《中国岩溶》2020,39(2):154-163
选取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上的乌江南源——贵州省三岔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其流域内的花渔洞地下河流域与三塘地下河流域的地形指标,分析两者的流量衰减现状,并探讨了岩溶地表形态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花渔洞地下河流域的平均起伏度为73.2 m,可分为高起伏度的Ⅰ区(均值122 m)和低起伏度的Ⅱ区(均值64 m)两个区,其分别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4.9%和85.1%;三塘地下河流域的平均起伏度为87.6 m,可分为高起伏度的Ⅰ区(均值106 m)、中起伏度的Ⅱ区(均值81 m)和低起伏度的Ⅲ区(均值48 m)三个区,其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2%,49.7%和10.1%;(2)花渔洞地下河流域各阶段的衰减系数为0.000 3,0.000 1,0.000 06(0.5 h)-1,总蓄水量达2 199.356×104 m3,各亚动态蓄水量分别占总蓄水量的0.1%,9.9%、90.0%;三塘地下河流域各阶段的衰减系数为0.001、0.000 3、0.000 1(0.5 h)-1,总蓄水量为2 310.902×104 m3,各亚动态蓄水量分别占总蓄水量的9.4%、30.8%、59.8%。这表明地面起伏度和衰减动态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性,即高起伏度对应岩溶发育强烈的管道流,低起伏度对应导水通道较小的裂隙、溶隙等含水层。   相似文献   

19.
陈登齐 《贵州地质》2010,27(3):217-222
裸露型岩溶区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而具有独特的岩溶水资源形成和分布规律,其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程度低,导致脆弱的岩溶环境所形成岩溶干旱及岩溶洪涝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本文通过对凯德场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为改善流域农村饮水不安全局面及生态环境提供有效途径,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贵州大小井地下河流域表层岩溶带结构及岩溶水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林 《贵州地质》2004,21(1):54-57,40
贵州大小井地下河流域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受地质、气候条件的影响,表层岩溶带发育。本文着重对区内表层岩溶带的发育规律、结构特征及岩溶水的动态特征、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研究,从中总结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