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江、汉江沉积物磁学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它们主导了样品的磁性特征。但长江沉积物比汉江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要高;  2)长江和汉江沉积物的亚铁磁性矿物晶粒都以假单畴~多畴为主。相对汉江沉积物,长江沉积物磁性颗粒总体上要比汉江的粗;   3)长江沉积物中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比汉江高,但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对沉积物磁性参数和SIRM的贡献却比汉江的小;   4)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比长江中游(宜昌-武汉)江段沉积物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要高,且长江中游沉积物样品磁性颗粒要比长江上游的偏细,这可能与搬运距离有关;   5)长江样品的磁性参数的变化区间比汉江大,数据间的相关性也比汉江差。这可能与长江较汉江流域范围广、支流多、物源复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胶结和自生矿物充填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溶蚀作用。综合成岩方式的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认为深水扇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主体仅进入中成岩阶段A-B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对成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划分出胶结-弱压实-弱溶蚀相、弱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和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蚀相等3种主要成岩相类型,其中以弱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砂体的物性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若干模式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一阳 《地质科学》1983,(4):307-314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底的自然延伸部分,是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一方面对大陆有“继承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海洋的“烙印”,从而构成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基于历年对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试图对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若干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热带砂质海岸,生物碎屑是海滩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影响海滩沉积物的粒度特征。采用添加过量盐酸和双氧水的方法对海南高隆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去生物碎屑前后粒径分布的对比,并结合海滩高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海滩剖面上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含量主要受到海水动力的影响,且生物碎屑颗粒较粗、重量较大,在高潮时由波浪流推上海滩并滞留。(2)海滩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分布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地形及常涌浪向;二是区域中养殖业产生的生物碎屑;三是岸外发育的珊瑚礁坪。(3)海滩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冬季至春季由海水供给的生物碎屑减少、进一步分解,使得北部海滩生物碎屑含量减少;而珊瑚碎屑的稳定供给和春季较强的波浪动力条件又使研究区南部断面的生物碎屑含量增加。(4)海滩沉积物中粗颗粒所含生物碎屑多于细颗粒中的生物碎屑,生物碎屑粒径主要为-1~2,即粗砂至细砾。沉积物中生物碎屑含量愈大,对粒径参数的影响也愈大。  相似文献   

5.
陈瑞君 《地质科学》1980,15(3):279-286
对粒度分析资料进行各种统计处理来研究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前人已做过许多工作。作者将现代沉积物与大庆的古代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总体上呈东粗(砂)西细(泥)的特点,粒径总体上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时期相似;但砂-泥区界线在研究区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有向西迁移(蚀退)迹象(西移10~30 km),而在南部(舟山群岛以南)则出现明显向东迁移(淤进)现象(最大超过50 km)。2)当前的表层沉积物形成一条南北连续的泥质带(粒径向南逐渐变细),反映过去存在于舟山群岛以东的最细组分(“黏土”)带不连续现象在表层现已趋于消失。3)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揭示长江入海泥沙的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南。4)泥质区柱状沉积物具有粉砂和黏土为主但在垂向上(反映在时间上)有粗细多变的特点(侵蚀区表层沉积物有粗化迹象)。研究认为,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对流域和沿海重大人类活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新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揭示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和流域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沉积剖面年代序列,研究了柴窝堡地区的环境演变与沙尘暴事件。首先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7.7%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2代表了以5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侵蚀;而F1为以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进而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风成组分C2(20~209 μm)反映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历史,并揭示了1910-1930年和1980-2000年为百年来的两个沙尘暴相对活动强烈的时期。沉积物中记录的1980年和2000年左右的沙尘事件与器测记录及历史文献记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均值突变诊断分析,发现柴窝堡湖地区1910年前后存在近百年来最强的沙尘事件,揭示了近百年来该地区一次最强的环境突变事件。   相似文献   

8.
海洋钙质沉积物存在天然胶结作用,胶结程度对其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因天然钙质沉积物的胶结结构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及胶结强度低等特点,使得获取原状试样难度大,加之距大陆遥远,取样成本高,从而限制了对其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进程。因此实验室快速制备胶结试样成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分别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主导的试验方法开展胶结试样的制备研究,发现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和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nzyme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EICP)可以促进碳酸钙晶体产生,从而生成类似天然胶结的人工胶结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简称SEM)、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d by X-ray,简称X-CT)和无侧限抗压试验,发现生物主导法得到的人工胶结物的矿物成分和晶体形貌均与天然胶结钙质沉积物相同,胶结试样峰值无侧限抗压强度能够达到天然弱胶结钙质沉积物的水平,通过X-C...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渐新世至中新世的物源发生较大变化。渐新世时期,白云深水区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表明沉积物物源不同。深水区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古珠江物源区,深水区东、西部沉积物中含有较多中基性火山物质,南部则主要包含基性火山物质,说明当时南海北部地区构造活动较强,存在较多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由北向南基性成分增多。渐新世末的白云运动使南海北部深水区产生强烈持续沉降,造成陆架坡折带北移,白云深水区从渐新世浅海陆架环境演化为中新世陆坡深水环境,中新世期间沉积物主要来自深水区北部的珠江三角洲物源,深水区东部存在东沙隆起源区,而深水区南部沉积物在中新世仍受到基性火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及琼东北海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  张玉芬  李团结  许冬 《沉积学报》2013,31(1):130-138
为了更好的了解南海北部近陆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分布,通过对珠江口至海南岛东北海区进行表层沉积物取样测试,共获取了约3 500个样品粒度数据,700余个样品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该区域沉积物粒度以粉砂及细砂为主,分选性为较差及差,沉积物常量元素组合以SiO2、Al2O3、Fe2O3、CaO、K2O、MgO及Na2O为主,这7种氧化物占沉积物总量的90%以上(平均值)。对沉积物常量元素百分含量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终将调查海域沉积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区域,分别为珠江口及粤西区域(Ⅰ)、琼州海峡东分布区(Ⅱ)及琼东分布区(Ⅲ),同时综合分析得出了各区域沉积物运移的路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彭贵  张景文 《地质科学》1979,14(4):350-358
研究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形成年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对探讨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理论问题,有重要意义。以往,海南岛沿岸全新世沉积与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涉及珊瑚礁、沿岸砂堤等。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南岸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是我国全新世珊瑚岸礁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台湾岛南端的恒春半岛沿岸。前人从生物学[1-5]、地貌学[6-8]和地质学[9-12]角度对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进行过较为广泛的研究。作者报道过崖县鹿回头水尾岭剖面珊瑚礁样品的C14年代测定结果[13,14]。1979年底至1980年初,作者在海南岛南岸东起小东海沿岸西至西瑁岛西岸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采样。根据野外和室内分析资料,本文公布了一批新测试的C14年代数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其与海岸变迁、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南岸海滩岩的胶结作用及稳定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南岸海滩岩发育.现代海滩岩位于高潮线附近,具有特征的文石胶结物,为海水潜流带产物.岩石有较均匀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上升海滩岩位于高潮线以上.这类海滩岩经历了海水及淡水成岩环境,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东南岸全新世海进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半岛呈北东向低山丘陵地形,西临渤海,东濒黄海,半岛的东西两侧为窄长的第四纪沿海平原。为了搞清半岛东部沿海平原的第四纪海侵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东沟、庄河等地打了七个钻孔,分层取样,进行微体古生物的研究,首次发现了有孔虫及海生硅藻化石。  相似文献   

15.
The most ubiquitous syn-sedimentary cements affecting Mururoa atoll are composed of magnesian calcite. Three main types are distinguished: fibrous, bladed and sparitic on the basis of petrography, morphology and MgCO3 concentration of the constituting crystals, while peloid infills, a particular form of HMC chemical precipitation, also exist. Petrographic evidence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are compatible with marine precipitation. Mururoa atoll was exposed several times to meteoric diagenesis resulting in varied diagenetic alterations including selective dissolution and partial dolomitization of Mg-calcite cements. These altera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substantial modifications of the initial cement fabrics and may introduce unconformities in the diagenetic chronology.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artial dissolution of Mg-calcite in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alky, white friable zones within the initially crystalline, hard cement layers. At ultrascale, this is due to the creation of micro-voids along the elongate cement fibres. Advanced dissolution includes total disappearance of cement portions as attested to by large voids within the cement crust and/or between superposed cement layers. Mg-calcite dissolution is related to meteoric diagenesis during periods of Quaternary exposure. The creation of voids within Mg-calcite layers is due to the mechanical removal of previously altered calcium carbonate, a process suggesting marine or non-marine water flow, probably in the vadose environment. Selective dolomitization of Mururoa cements involves alternations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which form successive cement-like rinds within primary cavities. At Mururoa, these altern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selective dolomitization of the pre-existing Mg-calcite cements rather than successive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Selective dolomitization of Mg-calcite cements at Mururoa indicates that a given cement succession is not necessarily a simpl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xygen isotope values of dolomites are enriched in δ186 by about 3‰ PDB within calcite-dolomite pseudo-alternations. The dolomitizing fluid at Mururoa seems similar to present marine water although some mixture with meteoric water is probable to favour dissolution associated with dolomitization.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沙群岛石岛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岛是西沙群岛宣德环礁上的一个小岛,地处北纬16°21’、东经120°21’,与永兴岛共处于一个珊瑚礁坪上(图1)。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海砂资源丰富,质量较好,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钛铁矿、锆英石和独居石是海南岛的优势滨海砂矿资源。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为3类: 锆钛砂矿、石英砂矿和建筑用砂矿。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分别研究了海南岛不同类型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勘查程度、资源储量、形成环境和资源潜力等。研究结果表明: 锆钛砂矿开发程度最高,主要分布于琼东沿海及水下阶地一带的全新统,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开发条件较好; 琼西则以建筑用砂矿和石英砂矿为主,海砂质量好,杂质含量较低; 位于浅海区的潮流沙脊和河口三角洲,工作程度不高,但其海砂分布广、厚度大、砂质好,是今后海砂勘查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总结海南岛海砂资源的主要成矿特点为: ①分布广泛,规模巨大,开发条件好; ②主要产于全新世地层; ③沉积厚度较大,纵向连续性好; ④海砂质量较好,并富含重矿物。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海南岛东北部JSD2和PQR2两个典型海岸沙质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共采集10个测年样品和89个指标分析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JSD2和PQR2剖面砂样以中细沙为主,粒度众数在225~400 μm之间。风沙沉积后受化学风化作用呈现淡红棕色至红棕色;2)JSD2剖面OSL年龄范围为(2.20±1.09)~(9.89±1.65) ka,属于全新世风沙沉积;PQR2剖面年龄范围为(3.41±0.78)~(22.50±1.07) ka,上部为全新世风沙沉积,下部为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老红砂层;3)综合海南岛和华南其他海岸沙丘、海岸风沙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区全新世海岸风沙沉积年代序列可划分为10.5~6.0 ka B.P.和6.0 ka B.P.以来两个阶段,华南热带与亚热带海岸风沙活动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