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对青岛市沿岸旅游区潮间带海水的营养状况和底栖 海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岛沿岸潮间带海水无机氮、磷的含量较 高,呈富营养状态。调查海区共发现底栖海藻51种,其中有红藻30种、褐藻11种和绿藻10种 。  相似文献   

2.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 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 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 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相似文献   

3.
底栖海藻着生在海底的底质上。由于潮汐的作用,覆盖在它们上面的海水的深度也相应地不断变化,使它们经历着周而复始的被海水淹没和干出的过程。海水深度的变化不仅造成照射到海底的阳光的强度的变化,而且由于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衰减作用,还使光谱组成随深度而变化。光谱组成的变化又随海水的光学类型而异。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海藻的光合作用对光照条件的适应必然反映在光强适应和光质适应两个方面,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5.
用氧电极测定了8种近海底栖红藻在不同浓度人工海水中光合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红藻对渗透压冲击的抵抗能力差别很大,这可能与其分布在潮间带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关。光合速率多数在正常浓度的海水中最高。在溶液浓度下降时,光合作用急剧下降。这点与红藻大部分生长在低潮带和潮下带有密切关系。文中尚就三大类底栖海藻对溶液浓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概括和比较,并联系其居住地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朱根海 《海洋学报》1991,13(2):282-289
长城站位于62°12′59″S、58°57′52″W,沿岸砾砂滩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丰盛,它是贝类、鱼类和潮间带其他底栖动物的重要饵料。国外,Van Heurck和William等对南极底栖生活的硅藻类已作过调查研究;国内,仅少数学者记录了沉积物中的硅藻类和潮间带的小型藻类,而对长城站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的调查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为我国对中国南极长城站沿岸砾砂滩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种类多样性指数值(d)和不同测站的相似性指数值(S)的首次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8.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在浙江北部中街山列岛潮间带进行的海藻定点定量调查结果,已鉴定底栖海藻94种。海藻组成以亚热带性与暖温带性种类占优势。区系性质与台湾暖流对本区的影响有关。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文对海藻生长的时空变化与某些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用氧电极法测定海南岛潮下带产的凤尾菜Gracilaria eucheumoides等6种热带红藻和无肋马尾藻Sargassum enerve等3种热带褐藻的光合活性和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红藻和褐藻的补偿点差别不大,9种热带海藻的光合作用补偿点都在24—28μE/(m~2·s)之间,而光合作用饱和点上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18—0.66mgO_2/(g鲜重·h),一般而言,红藻的较低,褐藻的较高;2.各种热带海藻的光合作用饱和点的差异,其规律也符合一般海藻的垂直分布规律;3.对人工栽培的凤尾菜、琼枝Eucheuma gelatinae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等,可以扩大生长水层,在更深一些的水层中栽培,这对发展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潮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漳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丰度比度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4.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软体动物作为绝对优势类群主导其分布特征;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表现为庙子湖岛>黄兴岛,种类数及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分布则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黄兴岛>庙子湖岛,两断面高潮带的群落生态指数相对中、低潮带较低;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岛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Phyto-PAM测量大亚湾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非化学淬灭并建立快速光曲线,同时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丰度和相应的环境因素,分析光合作用特征与浮游植物生长和分布的耦合关系。本次调查期间大亚湾浮游植物以集群化硅藻为优势物种,各站位最大光量子收益达到0.72。大亚湾浮游植物适应高光强,当光照达到1000μE/(m2.s)时电子传递速率逐渐达到饱和;光照达到1500μE/(m2.s)浮游植物依然可进行光合作用,叶黄素循环保护光合器官使其免受高光强损伤;当光照达到1700μE/(m2.s)时,光合器官可能受到损伤,此时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实际光量子收益接近于0。集群化硅藻能够耐受较广的光照范围及其活跃的光合特征有利于它们在全球海区的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02年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上海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工业废水对此段潮间带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自2002年到现在为止,本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一种适应性广、耐污染的结构组成.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2.00~3.50之间。  相似文献   

17.
海藻的潮间带分布和地理分布是受地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种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但对大型的底栖海藻,不少藻类学者都己指出,温度因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镆铘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冬、春、夏、秋4个季度月,对位于山东荣成的镆铘岛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样品,对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9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1科22种,软体动物17科28种,甲壳动物18科33种,棘皮动物2科2种,扁形动物1种,腔肠动物2种,鱼类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29.67个/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81.74 g/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多毛类环节动物.镆铘岛潮间带多样性指数H'垂直变化规律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19.
于1994年12月—1995年3月(南极夏季)期间,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卵石滩、岩石滩潮间带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垂直分布进行了定点、定时、定量的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分别仅为起始数量的35%和52%。卵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分布于中潮区及低潮区,尤其是低潮区,且有随季节(冬季来临)向潮下带移动的趋势。岩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具有类似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在分布带上的发生频次有很大差异,呈波动状态。在垂直岩面上,帽贝数量在低潮区的底部更为集中。讨论了导致数量变化、垂直分布的可能原因。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及其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20.
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资源与生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1992年5月~1993年3月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四季调查结果。共鉴定大型海藻121种,隶属于66个属,其中红藻类82种,褐藻类25种,绿藻类12种,蓝藻类2种。海藻组成以暖温性与亚热带性种类占优势。海藻区系特征与台湾暖流和浙江沿岸流对本海域影响密切相关。该区域海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文还分析了海藻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潮汐主导海藻的垂直分布,温度决定海藻分布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