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地震》2017,(3)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汶川的特大地震给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举世震惊。这次地震发生之突然、破坏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前所少有。地震发生后,几乎全世界的地震科学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汶川,2009年1月本刊曾以"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研究专辑"形式刊出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科学和社会影响。十年生死自难忘,在即将到来的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04,(2):47-47
为继承我国地震学界卓越科学家李善邦教授在开拓和发展我国近代地震科学方面的业绩,发扬李善邦教授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奋力开拓和十分重视选拔新秀的精神,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热爱科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3.
石耀霖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429-3441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在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展,展望了今后数值地震预报在高性能计算物理模型驱动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运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地震预测要知难而进》。他说,“目前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地震预测的能力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测的能力还很低,与迫切的社会需求相距甚远。解决这一需要长期探索的地球科学难题,唯有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学家群体。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朝鲜地震局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1989—1990年度计划书,第二次中朝地震科学研讨会于1990年6月7—8日在平壤举行。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率领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0人以及以朝鲜地震局副局长金胜男为首的朝方代表10人参加了会议。另外,朝鲜地震局的其他20余名科技人员也旁听了会议。在两天的研讨会上,中朝两国科学家共宣读了14篇论文,充分展示了两国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以及在各自的地震科研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中方科学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地  相似文献   

7.
从与历史地震数据的时间衔接考虑,合理选择初始地震危险性模式。借鉴美国地震危险性图编制的思路,并基于GIS的思想和技术,使用历史地震数对初始模式进行多次叠加改造,获得当今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与实际地震灾害的对照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见,基于GIS的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和管理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离散的地震科学数据资源,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 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实现数据采集、 加工、 保存的标准化、 规范化。 文中分析地震科学数据资源的现状, 介绍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概况、 技术思路、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9.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想;揭示地震可预报性的根本依据是"地震异常变化参数";主张全面地科学地"综合预报地震方法"."突变震源"说,还可用于其它类型地震机制基础之解释.文末采用模拟实验手段具体说明"突变震源"说之地震可预报性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地震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和地震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10.
邓起东 《地震地质》2011,33(1):1-14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09秒发生于中国宁夏海原地区的8.5级大地震是中国3个最大的8.5级地震之一,死亡人数当时估计为23万余人,最近重新估计达27万余人,其灾难之重,惨绝人寰.海原地震研究开辟了中国首次地震实地科学调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先河.20世纪中叶海原地震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长达2...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Generalized Seismic Ray Theory (Helmberger, 1968), a new quickly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from the data of seismic waveform to seismic moment tensor and source mechanism for domestic earthquak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Six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are studied. The 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se earthquakes, seismic moment tensors, scalar seismic moments, fault plane solutions and source time functionsetc, are obtain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261–268, 1993.  相似文献   

12.
苏鸾声 《地震研究》2001,24(3):219-224
根据图形对比、频度比及相关分析法,对1900年以来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是相关的。东南亚地区7级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迟后1,2年;根据2000年全球7级大震在东南亚地区出现相对集中的情况,可以预测中国大陆在2001或200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2002,25(3):220-226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我国学者研究了高斯分析、地球磁场模型及其源场可能位置、重磁关系、核幔耦合、地磁场能量、地球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等。在绘制中国地磁等值图中也利用了某些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东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及与大陆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台湾东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地震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某些动力学特征的联系,既为判定大陆地震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可能统一研究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地震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Situ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Eurasia Plate and surrounded by the India Plate, Eurasia Plate, Pacific Plate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Chinese mainland especially the area of Qinghai-Xizang (Qingzang) Plateau and the south-north tectonic zone i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intensive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main component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Chinese mainland is active blocks. Therefor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study active blocks in the research of tectonic activit…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numerical dynamic model of Chinese mainland lithosphere's stress and strain field was constructed with elasto-viscous creep constitutive relation. The most recent data of the stress field of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velocity of the crust blocks were used as constraint conditions. The values of the boundary force were computed by trial-and-error method. The effec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s excess potential energy 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mainland was studied also in this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computing show that, recent rapid raising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 generation of normal faul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lateau resulted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Indian Plate to the Eurasian Plate, and also from the rapid convective thinning of the lower lithosphere. Horizontal exte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to form the present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compressive loads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model were mainly appli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compression from the Philippine Plate maybe slight.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泰安市古建筑实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给出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地震“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认为,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带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不完全是后者对前者的触发作用。进而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大尺度地壳运动变形动态与强震活动状况,研究和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可能的构造动力机理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