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DEM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进行了解译和调查。查明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体的位置、类型、规模、边界等形态特征;论述了地震崩滑地质灾害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震裂型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断裂带、河谷地貌、高程、坡度、岩性等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多源数据在地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具有采集范围广、速度快,可解译程度高、时效性高等优势,能较快、较好地应用于地震地质灾害突发性、区域性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铀矿床(含矿化集中区)进行了遥感研究,发现其成矿环境与断块隆起(断隆构造)密切相关。鉴此,与重力、航磁、航放、地震探矿等物化探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G I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注入铀矿地质专业知识,使信息转化为新的认识,提出了中国克拉通盆地铀矿"断块成矿的理论"和"断隆成矿的观点",并强调围绕断隆构造及其边缘是这类盆地区域找矿的主要方向。通过上述研究,探索了陈述彭院士倡导的将遥感应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的理念。这一理念指明了遥感技术深度开发与深化应用的方向。实践表明,首先,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信息综合和技术集成,对遥感的发现进行延伸研究,并注入专业知识,使数字和信息转化为创新知识,来指导实践和决策。这是将遥感应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由空间数据引擎管理遥感影像数据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有效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方面,还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分析不同遥感影像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罗布泊“大耳朵”地区研究的需要,设计实现了该区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库。讨论了逻辑上设计相同空间分辨率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存储的方法。即根据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进行分类,并通过遥感影像元数据表建立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来组织和管理影像数据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为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体系概述 (一)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概念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即将同一区域不同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从空间和数量上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是基于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图像间存在着光谱特征差异的原理,来识别土地利用状态或现象变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对图像系列时域效果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多时相遥感图像空间域、时间域、光谱域的耦合特征,来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和数量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强弱程度的度量。地震烈度在地震区划、建筑物与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震后评定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震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救灾与减灾意义。本文在论述地震应急及其对遥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回顾了遥感技术及其在地震应急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地震应急遥感应用的基本思路、地震灾害和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展示了该方法在巴楚-伽师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震后实际应急应用效果。最后,指出了目前震害遥感定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震害遥感定量评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2012,(8):17-17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门将着力构建"智慧国土",通过统筹遥感、视频、地面监测和空间定位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与网上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整合,实现对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和智能化监测监管,深度挖掘海量国土资源数据,形成面向政府决策和社会便捷服务的全国一体化"智慧国土"服务平  相似文献   

7.
正为全面落实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实践,努力以遥感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服务自然资源监测监管能力和效率。遥感动态监测是从不同时间或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中,识别和量化地表类型的变化、空间分布状况和变化量,遥感动态监测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即数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生态应急输水为背景,利用遥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分别选取3个时相的CE-BERS-1CCD遥感影像作为研究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响应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为塔里木河应急输水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给出定量的科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江河湖泊等陆表水体在工农业生产、气候调节、生态系统维持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陆表水体的空间分布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对其进行快速精准的时空变化监测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为大范围水体动态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当前地球大数据背景下,水体提取算法不断改进,遥感数据源急剧增加,但缺乏对算法和数据演化过程的系统整理。鉴于此,本文对现有水体提取算法与遥感数据进行了综合梳理,归纳了单波段阈值法、多波段谱间关系法、水体指数与阈值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常用算法的演变,以及遥感数据源由低(MODIS等)到中(Landsat等)和高(高分1/2号等)空间分辨率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算法与数据源在水体变化研究中的差异。此外,本文论述了数据处理平台由本地计算到高性能云计算平台(如谷歌地球引擎)的发展,云计算促进地表水变化研究由基于时间片段到基于时间序列连续过程分析的转变,以及云计算在大尺度范围的应用。最后,本文还对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云计算平台的结合在地表水体连续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对不同类型水体提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遥感集成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数字矿山"应用系统的需要,在分析煤矿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点及其在遥感监测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遥感集成监测系统的技术思路和体系结构,强调各种监测技术手段、不同时空尺度、不同数据源和不同主题信息的集成,并针对这一集成系统实现与应用中的多日标遥感信息处理、环境传感器网络应用、遥感监测数据与专题分析模型的集成、数据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疫情的地理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2008年5~7月份的流行病学数据的过程中,作者探索了安县震后疫情地理分布、疾病构成、易感人群及其时序变化等特征的地理流行病学方法,并给出了有关专题地图、过程曲线和统计表格。它们能够形象、直观、准确地反映安县震后的疫情态势地理分布,进而使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地理流行病学方法的固有优势、实施关键、应用模式,以及今后的防治方向。为确保震后疫情流行病学数据在空间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上的质量,今后对地理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应该从目前的疫情现状描述层次,尽快地向疫情分析预测、防控决策支持等层次延伸。  相似文献   

12.
基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水准资料,计算不同场地年均形变速率和断层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断层年变速率和Dc空间分布等值线变化,揭示汶川地震前后断层活动规律、区域应变、应力场的能力聚集程度,进而探讨汶川、芦山两次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断层活动性,年均形变速率由震前<1 mm/a,到震后最大达10.01 mm/a;汶川地震的发生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汤家坪、西昌场地影响较大,年变速率显著增加,断层活动性得到加强;2)汶川地震发生前,龙门山断裂东北段存在Dc高值区,随后Dc值逐渐减小,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应力累积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明显改变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Dc空间分布,加速形成围绕双河场地的Dc高值环绕区,而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高值与低值交界区域,空间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编制抗震救灾指挥用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还不断的有余震发生,地震已经波及到陕西的汉中和宝鸡地区,尤其是靠近四川的宁强县和略阳县受灾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服务的保障作用,帮助政府部门更有效地指挥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我社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揩陕速编制了<陕西省汉中、宝鸡地区抗震救灾指挥崩图>,在地图的快速编制和使用方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TM遥感数据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震极重灾区2006、2008和2011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提取灾区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坡度和高程等地形因子对灾区主要生态系统面积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研究区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分别减少了124.6km2、461.6km2和9...  相似文献   

15.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caused numerous collapses, landslides, barrier lakes, and debris flows.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s important for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also as a guide for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IS to map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Qingchuan County, a heavily affected area, was selected for the study.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was prepared by interpretation of multi-temporal and multi-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DS40 aerial imagery, SPOT5 imagery and TM imagery, etc.) and field surveys. The Certainly Factor method was used to find the influencial factors, indicating that lithologic groups, distance from major faults, slope angle, profile curvature, and altitude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slides.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was determined using a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was based on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and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Major faults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and landslides will occur most likely in areas near the faults. Onethird of the area has a high or very high susceptibility,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south and southwest, including 65.3% of all landslides coincident with the earthquake. The susceptibility map can reveal the likelihood of future failures, and it will be useful for planners during the rebuilding process and for future zoning issues.  相似文献   

16.
将排列熵理论引入地震学领域,采用四川地震台网22个地震台的数据,每小时计算一个垂直分量排列熵值,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地面运动排列熵的时空变化特征,试图提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信息。结果显示,震前22 h内,震中附近形成一个排列熵高值区,这个高值区与位于龙门山断裂系北侧的高值区显示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震中东侧的低值区在南北方向拉伸运移,并在震中东北侧向西北方向分叉凸出,汶川地震就发生在新的高值区和低值区陡变部位。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现象很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发生有关联。基于地面运动排列熵的时空变化特征推测,这次地震不仅是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对抗的结果,处于龙门山断裂系北侧的鄂尔多斯块体的运动也参与了此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仯???????????????1)?????????2006????????????????????????????????????????????????????????2)??????????????????????????????γ????S?????3)????λ????????????????????????????С?????????????????????????????????????????  相似文献   

18.
利用FORMOSAT-3/COSMIC提供的2007—2010年掩星剖面数据,研究汶川Mw7.9地震前,孕震区及磁共轭区上空电离层的变化。研究表明,震前5天内(5月7—11日),孕震区电离层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F2值在4:00—8:00UT(12:00—16:00LT)相对于震前6~17天(4月25—5月6日)明显减小,幅度达(2~4)×10 5 el/cm 3。另外,取2007—2010年(不包括2008年)5月7—11日下午12:00—14:00LT孕震区上空的NmF2值作为多年背景值,发现2008年震前5天的NmF2值相对多年同时段背景值明显减小,幅度为(2~4)×10 5 el/cm 3。并且在孕震区对应的磁共轭区也有与上述类似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模型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和断层面有效摩擦系数等不同模型参数,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在考虑不同模型参数条件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量(同震及震后)约为3~7 kPa,尚未达到地震触发阈值10 kPa。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地壳流变结构。分析不同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破裂模型的选取对2018年汶川地震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导致前人研究结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