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向阳  张超  沈晓娟 《湖泊科学》2006,18(4):414-418
在分析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工程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11项骨干工程为核心组成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并建议按流流域GDP的0.2%-0.3%洪灾损失作为判断和控制流域性洪灾的经济指标.根据太湖流域防洪标准的基本涵义,讨论了设计暴雨时空分布与流域防洪体系规划建设的关系.最后,在分析太湖流域现状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从防洪减灾角度,提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湖上游流域经济发展对废水排放及入湖总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攀  秦伯强  于革  周健  周莉 《湖泊科学》2015,27(6):1107-1114
为探索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1978-2012年太湖上游流域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入湖总磷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以1978年为计算基期,太湖上游流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10.3%~11.8%;1990-2012年,太湖上游流域年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64799×104、93707×104t,与人均GDP均呈倒U型关系,从2006-2007年、2008-2009年呈下降趋势;入湖总磷负荷与太湖上游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从2007-2008年呈下降趋势,在1990s以前为850~1200 t/a,1990s以后为1300~2000 t/a.该研究为从经济学角度评估太湖上游流域废水排放、入湖总磷负荷及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叶寿仁 《湖泊科学》2004,16(Z1):11-15
太湖流域北抵长江,南邻钱塘江,东濒大海,面积3.69×104km2,人口 3887万.流域内河流纵横交错, 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素有'苏湖熟,天下足'和"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之说,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税赋之地.2003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15100亿元,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4123亿元,占全国的19%;城镇化率达66.5%,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太湖流域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因此历朝历代对太湖流域治理都极为重视六朝相继建都南京,将太湖流域作为重要经济区域,做了不少有名的水利工程,如开挖江南运河、頓塘等河道,修建鉴湖、练湖等灌溉工程;隋唐五代,兴筑大量塘坝,修建吴江塘路,拓浚整治河道,发展农业灌溉;北北宋时期,治理吴凇江,浚治支河、支港;元明清时期,基本是继承宋代疏导为主的治水方针,致力于下游排水出路整治,开挖范家浜, 冲出黄浦江;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水利设施长期失修,削弱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流域内各地大规模兴建水库塘坝,拓浚整治河道,修建改造圩堤涵闸,新修排灌系统,区域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水利建设成就斐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7):37-37
浙江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而全省人均耕地仅有0.5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全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探明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素有“十块石头三把土”之称。  相似文献   

6.
文登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总面积17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138公顷,人均不足0.08公顷(1.2亩),低于全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鉴于地处沿海,耕地后备资源贫乏的现状,为妥善处理好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关系,文登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太湖流域湖泊岸线形态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新国  江南  王红娟  刘新 《湖泊科学》2005,17(4):294-298
湖泊的岸线特征是表征湖泊形态特征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基于岸线长度与面积 关系的分形维数及岸线发育系数,对太湖流域主要湖泊的湖泊岸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更好的对 湖泊岸线进行量化描述,太湖流域主要湖泊的岸线具有自相似性;近30年来,太湖流域湖泊的岸线曲折度降低,岸线长度 减少,岸线结构趋于单调.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受工业和城市废水以及农田地表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根据2013年的水文巡测以及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等水质指标的出入境通量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3年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以出境为主,出入境断面的首要污染物是TN,其平均浓度在各出入境断面均处于Ⅴ~劣Ⅴ类水平,COD_(Mn)、NH_3-N和TP的平均浓度总体上达到Ⅱ~Ⅲ类标准.4种污染物的出入境通量均以出境为主,研究区域北部是污染物的主要入境断面,东部是污染物的主要出境断面.净出境水量是影响污染物净出境通量的关键因子,出入境断面水质是净出境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减轻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体污染的关键,是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岳尚华 《地球》2014,(1):10-15
在雾霾盛行的当下,供热采暖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供热采暖是建筑能耗的大户,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采暖每年消耗煤炭1.5亿多吨标煤,占全国建筑能耗4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春末夏初,太湖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继1954年和1991年洪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在定购和解译加拿大雷达卫星图像,派遣遥感飞机现场航拍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洪水灾情调查,并得到太湖流域水利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获得了关于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情的大量资料及洪灾成因的初步认识,并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整治问题提出若干建议.1雨情超历史、水情创记录,受淹范围缩小,经济损失增加,是1999年 太湖流域洪水的显著特征 1999年太…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7,(3)
<正>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到2018年底前,在中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保护水资源。 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长江,它穿巴山蜀水、越云贵高原、过荆楚大地、入江南水乡,覆盖了11个省市、流域面积超过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对于  相似文献   

12.
1992~2005年云南地震灾害损失与主要经济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92年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来,到2005年云南省共完成了56次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为分析地震灾害对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统计了这56次地震的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面积与失去住所人数,查阅了云南省人口、国土面积及1992-2004年云南省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地震频次高、涉及面广、受灾地区分布不均匀;1992-2004年间的震害损失(88.7亿元),占云南GDP的0.4%、财政收入的4%,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1,(7):31-31
内蒙古全区有耕地1.07亿亩,人均耕地3.9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未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潜力和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砧  谢树莲 《湖泊科学》2006,18(2):189-192
在山西运城盐池湖区采到的藻类植物共5门(不包括硅藻门),30科,70属,222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4 科17属35种,绿藻门19科40属93种,裸藻门5科10属83种,黄藻门1科1属2种,轮藻门1科2属9种.该湖区的水体根据含盐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淡水水体(含盐量<0.05%)、混盐水体(含盐量0.05%-3%)、真盐水体(含盐量 3%-4%)和高盐水体(含盐量>4%).由于受含盐量的影响,藻类植物在4种水体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随含盐量增加,种类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零点"行动的环境效果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太湖流域点源污染治理的“零点”行动对减轻太湖及流域水质的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削减COD量占入湖COD总量的19.1%,1998年主要入湖河道COD监测浓度年平均值比1997年平均值下降26.7%,1998年太湖湖水COD年平均浓度比1997年的平均浓度下降了21.2%,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太湖水质恶化的趋势。但若从根本上改善太湖水质,尚需结合流域地区内其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拟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格英  于革  桂峰 《中国科学D辑》2005,35(Z2):121-130
基于以太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分布式机理性模型SWAT,对1995~2002年太湖流域营养物质输移进行了初步的模拟.模拟综合考虑了地形、土壤、气象、土地利用等流域自然特征并结合流域内工业点源排放、农业化肥流失、城镇农村居民生活与牲畜养殖排污等因素作为边界条件.利用2001~2002年流域的水文水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入湖的营养负荷,总氮每年在40000t左右,总磷在2000t左右.湖西区是太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地.非点源(面源)污染是湖泊总氮总磷流域输入的主要形式,其入湖量分别占外源入湖的53%和56%左右.工业点源排放的总氮总磷分别占入湖总量的30%和16%;生活污水以点源和非点源的形式提供了总氮31%和总磷47%的外源输入.农业化肥流失和养殖排污是值得注意的非点源形式的营养来源.此外还表明,SWAT是流域尺度营养物质输移时空演化模拟和趋势评估的一个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太湖流域降雨和湖水酸根阴离子长期变化特征及环境意义,通过历史数据收集和采样分析,对太湖流域降雨和湖水中的SO42-、NO3-变化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s以来太湖流域降雨中SO42-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0.28 mg/(L·a);NO3-浓度却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05 mg/(L·a),降雨中氮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与之相反,湖水中SO42-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24 mg/(L·a);NO3-浓度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0.02 mg/(L·a).30年以来,太湖水体SO42-/NO3-比值不断升高,远高于降水SO42-/NO3-比值.研究认为:流域SO2排放引起的酸沉降是湖水SO42-浓度增长的最重要原因,但氮氧化物排放并未引起湖水NO3-浓度升高,说明太湖流域对大气沉降的氮氧化物有滞留作用,而太湖水体是流域大气沉降硫酸盐的重要汇.综合治理太湖流域酸性物质排放对防止太湖水体酸化和治理富营养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2012年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CA),于2012年研究太湖流域枯水期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9种,分属7门71属.太湖中蓝藻门密度占总密度的95.8%,为太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铜绿微囊藻占总密度的86.7%,为太湖的绝对优势种.太湖流域水系中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92.2%,成为太湖流域水系中的优势种群.其中硅藻门中的小环藻、蓝藻门中的惠氏微囊藻为优势种(属),密度分别达到17.4%、10.3%;鉴定出浮游动物27种,主要为枝角类的象鼻溞、网纹溞和桡足类的哲水蚤、剑水蚤.太湖中浮游动物生物量为265.1 μg/L,枝角类的象鼻溞和网纹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7%和5.1%;桡足类的哲水蚤和剑水蚤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和22.5%.太湖流域水系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只有21.8 μg/L,主要为枝角类的象鼻溞、桡足类的哲水蚤和剑水蚤.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太湖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宜溧水系,然后依次为运河水系、出湖水系、苕溪水系;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则是太湖最高,其次为苕溪水系,然后依次为宜溧水系、出湖水系、运河水系.C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呈显著相关,而浮游动物分布主要与硝态氮、溶解氧、温度呈显著相关.浮游动植物优势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秀体溞、基合溞和温剑水蚤与硅藻呈显著正相关;蓝藻与象鼻溞、网纹溞、汤匙华哲水蚤等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97年8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县境内发生5.3级破坏性地震。震后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其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等烈度线是北北东向的椭圆形,面积8.1平方公里。地震造成33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总经济损失达7387.8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