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敦景 《地球》2011,(11):40-43
山东诸城地区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经过三次恐龙化石普查与发掘,发现恐龙化石点数十处,产出恐龙化石若干,其中鸭嘴龙类化石数量最多,并装架起数具鸭嘴龙骨架,“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已被誉为世界之最;其次还产出了许多其它类型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地处华北、华南板块的交变地带,沉积单元和生物群落均非常复杂,自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全并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化石等。该省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以分布广泛,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科学意义重大为主要特征。本文重点探讨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分布特征、赋存特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生物化石类型,对该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安徽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张晶晶 《地球》2012,(7):68-69
6月30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在诸城市召开诸城恐龙化石保护专家咨询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几十位专家委员,以及国土资源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潍坊市国土资源局、诸城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咨询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1,(4):172-175
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这里发现了鸟类化石。从此,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开启大门。到目前为止,朝阳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距今约1.5-1.2亿年)的所有生物门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阳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优势。尤其是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源流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源流及其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自2008年3月诸城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恐龙化石保护性科学发掘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七处集中化石暴露点进行了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主要在七处化石点发掘出了1.5万块化石,化石主要以鸭嘴龙化石为主,其他还有暴龙、角龙、甲龙、虚骨龙、蜥脚类恐龙等。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发掘出的大部分化石  相似文献   

6.
哈密翼龙化石的发现对探讨翼龙习性、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保存环境的变化,化石骨骼产生了明显的开裂剥落等风化现象,严重威胁化石保存.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等多种方法对骨骼化石进行测试,以探讨其风化机理.分析表明,翼龙中空骨骼内的填充物主要是方解石,夹杂少量石英和长石等碎屑颗粒.骨骼化石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但部分羟磷灰石中的PO43-被CO32-所替代.在骨骼脉管道内填充着少量方解石和锰质胶结物,化石的磷酸盐结晶度指数高达4.17,可见翼龙骨骼经历了明显的成岩作用.骨骼化石中含有大量Cl-、NO3-、SO42-、Na+和Ca2+等离子,总可溶盐含量高达35584.41μg g-1.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将翼龙化石风化的原因概括如下:一方面,在戈壁温差剧烈变化下,化石围岩、骨骼化石和内部填充物等各部分中所含物质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热应力局部集中导致化石开裂剥落;另一方面,在温湿度变化时,骨骼当中所含大量可溶盐产生的结晶压、水化压等压力超过了骨骼化石的抗拉强度,对化石造成破坏.因此,建议先对此类化石进行盐害治理及加固处理,然后将其存放于温湿度较为恒定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和恐龙王国,是迄今发现恐龙化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四川、云南等近20个省(区、市)都发现有大量的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分布非常广泛。2021年新年伊始,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派出的专家组现场鉴定确认,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聖世恐龙足迹群。  相似文献   

8.
岳尚华 《地球》2014,(3):92-95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哺乳动物展厅,庞大的巨犀与剑齿象化石骨架居中并立,冲击着观众的眼球;摆满展柜的珍贵化石与贴遍四壁的图文展板,令人目不暇接。但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报道的粪化石发现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剖面石炭纪本溪组上部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层内.粪化石呈芝麻粒状,两端浑圆、等大,粪粒长2.2mm,宽0.6mm,腹面扁平,背面光滑、微凸,发育一条由串珠状等直径小坑构成的轴向中沟.粪化石呈正弦曲线状的带状集合体产出,多数粪粒具有定向排列,其长轴大都垂直或近于垂直带状集合体的边缘,粪粒在带状集合体内密度分布大体均匀.粪粒的内部保存有未被完全消化的动、植物残渣和以此为生长基形成的大量含硫异形方解石有机矿物集合体.推断其造迹者为细小(数厘米)的杂食性动物,可能为类似于现生的泥鳅或鱼类.造迹动物的排便行为发生在水与沉积物界面之下的沉积层内部.粪化石排出时具有较高的黏度和强度,由于微生物的作用,粪化石的成岩作用发生较围岩早和快.石炭纪本溪组沉积期高的大气氧分压背景、湿热气候条件下淡化的泻湖环境、低水动能、常氧的造迹环境和缺氧、缺少其他宏体生物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使得粪化石得以超常保存.粪化石寄主地层的还原色(深灰色)形成于富氧、高生产力的沉积环境和还原的早期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10.
陈树清 《地球》2019,(7):86-87
山东省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发育,地层中蕴含了丰富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自1964年以来,诸城地区(主要化石地点包括库沟恐龙涧和臧家庄,两地相距仅2公里左右)的王氏群地层就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蜥脚类和暴龙类等,以及龟类。除了诸城地区之外,莱阳地区的王氏群地层中也发现了丰富的鸭嘴龙类、兽脚类等恐龙骨骼化石,以及恐龙蛋化石。  相似文献   

11.
韩松 《地球》2012,(11):74-75
作为国家级的地学类博物馆,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昆虫学研究、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发现了中国石炭纪个体最大的昆虫化石,首次发现许多化石木科,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脊椎动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在古昆虫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石炭纪蜻蜓目和蜚蠊目昆虫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复原后翅展可达40cm)和最早的蜚蠊化石,对有翅昆  相似文献   

12.
渤海庙岛黄土中微体化石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研究了庙岛黄土剖面中的微体化石,其中腹足类是原地生活的陆生动物,而所有底栖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和海胆刺都是在冰期时被流行的冬季风从渤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搬运来;浮游有孔虫很可能源于黄海和东海北部,由南风吹来。海相微体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在黄土剖面自下而上显著减少,表明海相化石的搬运主要发生在海退的早期。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4,(8):37-37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来自于数百万年前海底、湖底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有机物残骸的厌氧消化而成。随着地质年代变迁,这些有机化合物同泥土混合,被埋藏在层层的沉积物之下。  相似文献   

14.
遗迹化石Zoophycos中的微生物和分子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来宾瓜德鲁普世(中二叠世)茅口组下部深灰色粒泥灰岩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 在Zoophycos的蹼层中发现丰富的螺旋菌状、球菌状微生物化石, 它们的大小在0.4~3.0 μm之间. 在富含Zoophycos(复合遗迹组构指数为4)的粒泥灰岩样品中, 检测到的分子化石有: 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18, 无明显的奇偶优势)、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如姥鲛烷Pr, 植烷Ph等)、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藿烷系列)、甾烷、长链烷基环己烷、二苯并噻吩、苯并萘并噻吩、苯并二苯并噻吩等. 姥植比(Pr/Ph)小于1和大量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存在(噻吩系列)显示出沉积物中存在较多的还原态的硫, 反映还原条件. 这些特征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 Zoophycos蹼层中高丰度微生物化石和分子化石的发现表明, 遗迹化石Zoophycos可能是其造迹者精心构筑的多功能花园, 在花园中, Zoophycos的造迹者在不同的蹼层中培植不同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Zoophycos的造迹者在其生活期间可能在食物链、氧化还原等方面为密切相关的互利共生群落.  相似文献   

15.
张艳霞  孙佳凤 《地球》2011,(2):62-64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诸城先后发现了库沟、掘村、玉皇、臧家庄、侯家屯、薛家庄、焦家庄等30多个恐龙化石埋藏点,埋藏区域近千平方公里。 经过三次有规模的发掘,共产出恐龙化石25000多块。  相似文献   

16.
详细讨论了中国真马化石及其相关的其它Equus化石的起源和系统演化 ,建立了包括全部中国真马化石在内的进化辐射图谱和时代分布序列 ,并纠正了早期中国真马研究中的一些错误 .  相似文献   

17.
盛益明  丁明  杜天明 《地球》2013,(1):90-95
本文阐述了化石修理的工具、材料、目的、方法和关键技术,总结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化石修复的现状,并选择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经验,希望同行能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古湖沼学中的化石硅藻—80年代以来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世蓉  吉磊 《湖泊科学》1994,6(2):177-187
化石硅藻由于其丰度高、壳体易于保存,对环境变化敏感、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古湖沼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手段。80年代以来国际上湖泊硅藻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迅速发展:(1)系统分类;(2)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湖泊酸化、富营养化;(4)气候变化;(5)转换函数;(6)再沉积作用和溶解作用;(7)与色素对比分析等。我国湖泊化石硅藻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已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近年来此项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前人在陶湾群中发现的微体化石在数量和种类上的局限, 以及对在灰岩块和砾岩中发现的寒武纪化石在成因和地层属性上的不同认识, 其地层时代至今仍存争议. 在陕西商洛地区陶湾群郭岭组、三岔口组、风脉庙组和垢神庙组等多个层位中发现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体化石共计16属26种, 其中疑源类7属13种; 几丁虫7属9种, 虫颚2属2种. 化石产在原生地层的稳定层位和基质中, 其时代主要为早奥陶世. 由此, 陶湾群时代可限定为奥陶纪.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元二的占生物化石宝库,美国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这些沉积和这些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和凯里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等重大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