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相关关系,发现台风与海表面温度(SST)前期相关是正、同期是负、落后时为正,其正-负-正的转换周期2—3年。每次都是先从厄·尼诺海区开始,然后向西传播,从东端(80°w—90°w)传播到西端(180°w—160°w)的时间约需半年。从发生厄·尼诺事件开始,滞后两年是多台风年。另外,还利用了北太平洋SST与西北太平洋台风之间的优质遥相关海区建立了回归方程,在1981—83年的台风试报中,预报准确率约76%。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1951—2010年海表面温度(SST)数据发现,南海SST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变异: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海SST在1980年后平均升高0.44℃,升温幅度明显强于西北太平洋。利用同一时期风应力数据分析探讨了南海SST气候变异与南海风应力变化的关系,发现1980年后南海风应力平均较1980年前减弱了1.04×10-2 N/m2,风应力的显著减弱是导致SST跃升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SST气候变异对南海大尺度环流和南海局地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SST显著增暖的影响,1980年后南海台风多发季节大气环流发生北风和西风异常,台风高频区东退,强度显著增强,登陆中国华南地区前的气压平均较1980年前下降约8.4hPa,对华南地区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3.
表层暖水在南海11月份台风路径北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经常穿过南海海盆。与1980年以前相比,1980年以后南海11月份的台风路径显示出了明显的北移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南海表层暖水在台风路径的北移现象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南海表层的增暖导致南海西北部的大气环境形成了显著的气旋式环流异常以及南海中部相应的南风异常,从而引导台风路径更向北偏移。  相似文献   

4.
利用1949—2014年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2.5°×2.5°的月平均资料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台风年鉴,对西北太平洋8月热带气旋频数异常进行了统计相关和合成分析,并通过对台风异常偏少的2014年进行诊断分析,使相关和合成结果得到验证。主要结论有:(1)西北太平洋8月台风频数和赤道、副热带区域500 h Pa位势高度、当年4—7月该区域的异常位势高度均有显著负相关;与孟加拉湾北部SST、赤道中东太平洋850 h Pa纬向风场和印缅地区地面低压系统也有显著关联;(2)台风少年孟加拉湾北部SST偏高,极涡中心值偏低,副高强度强,北半球位势高度梯度小,东亚大槽浅,而多年则相反;(3)8月台风偏多(少)年低频能量的位相分布完全相反,传播特征明显不同。偏多年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为正位相,偏少年相反;多年表现为系统西传,少年为东传;(4)2014年8月台风异常偏少的原因有: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增暖造成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季风槽位置较常年明显偏西强度显著偏弱;(5)2014年的环流形势属于典型的台风偏少型,验证了历史相关统计和合成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11-2012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3个不同类型的台风,利用中国台风网"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数据"和多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对大洋以及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对SST的影响程度与台风自身强度和台风的移速密切相关。SST降低区域一般位于台风路径的右侧,台风在大洋右转向时可形成显著降温区。最大SST降低一般滞后台风中心2d或1d,在台风过境后,该海域降低的SST恢复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6.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海洋和气象学者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以及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作了专门分析。但对源自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影响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与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差异等分析未见[1~3]:报道。本文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1980~1988年卫星云图及热带天气图,初步分析源自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1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12°N以南的南海海域),自然环境独特,海水和底层大气终年暖热,生成热带气旋的条件充分,但地…  相似文献   

7.
南海表层水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特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通过对COADS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得出南海表层水温(SST)年际变化的若干大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SST年际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其显著周期为24~30个月;南海SST年际变化与年循环之间有着一种锁相关系,关键位相在于北半球冬春季节;南海典型冷暖年份合成SST距平场的时空结构十分相似;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南海SST和南方涛动指数有反相关系,与经向风海面热收支之间有同位相关系;南海暖池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SST年际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8.
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年代际变化与冷空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NCEP/NCAR)1958—1997年的月平均资料和海表面温度异常资料(JONES,1994),发现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及赤道东太平洋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1972年以前,副热带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同步,大气中的变化超前于海洋的变化;1972年以后到90年代初,该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发现南半球中低纬度之间热量的交换程度与副热带海区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关系,说明南半球大气热通量的经向输送有可能是影响海洋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对赤道东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海区在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主要位于南纬20度和25度附近。  相似文献   

9.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年际变化信号之一,对其形成机制和预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ERSST v4海表面温度资料与NCEP/NCAR Reanalysis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信号的传递机制及其与ENSO现象的联系。诊断结果表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ST异常与ENSO指数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副热带东北太平洋SST异常的暖信号超前于ENSO指数约半年时间,通过风-蒸发-海温的反馈机制,沿东北-西南方向向赤道中太平洋缓慢传递。更进一步的数值实验显示,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正SST异常信号的确可以影响大气环流场,使其西南方向的海面风速减弱,蒸发潜热通量减少,从而使信号向西南方向传递。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上层对台风响应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对2006年第1号台风Chanchu海气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上层海洋对台风的热力和动力响应特征.研究发现:模拟的chanchu影响下南海SST分布与观测较为符合;与SST降低相对应的是混合层深度普遍增加,较大的海面冷却对应了较大的混合层加深;在台风作用下,海面上产生了一个气旋式环流,随着台风中心的移动而移动.流场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南海对台风的响应具有很明显的近惯性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部管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茂 《海洋学报》1992,14(2):99-105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4—5月,7—8月和12月4个航次采自南海中部0—200m水层的166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报道了南海中部管水母的种类、总个体数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近岸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近岸水的关系;大洋深水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底层水抬升的关系.认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源自爪哇海及巽它陆架;冬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有广东近岸水和部分菲律宾近岸水.调查区西侧的次表层水终年有不同程度的涌升,属于大洋深水类群的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西侧终年可见.冬季和春季,除海区西侧外,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南部普遍出现,而在海区东北部,其在夏秋季仍有出现,但此时却完全消失,这正反映了冬春季海区南部底层低温水的抬升,以及进入海区东北部的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的温度比南海中部相应水层偏高的特性的调查区的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2.
影响电白县及邻近海区强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白县及其邻近海区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影响该海区的热带气旋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居多;受影响的高峰期是8-9月;受强热带气旋影响个数最多的阶段是1971-1980年,个数最小的阶段骒1991-2000年;影响该海区的热带风暴多数来自SSE方向,强热带风暴多数来自SE方向和ESE方向,台风则以来自SE方向居多。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强热带气旋持续影响该海区的时间较源自南海的短。  相似文献   

13.
林茂 《海洋学报》1992,14(2):99-105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4-5月,7-8月和12月4个航次采自南海中部0-200m水层的166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报道了南海中部管水母的种类、总个体数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近岸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近岸水的关系;大洋深水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底层水抬升的关系.认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源自爪哇海及巽它陆架;冬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有广东近岸水和部分菲律宾近岸水.调查区西侧的次表层水终年有不同程度的涌升,属于大洋深水类群的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西侧终年可见.冬季和春季,除海区西侧外,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南部普遍出现,而在海区东北部,其在夏秋季仍有出现,但此时却完全消失,这正反映了冬春季海区南部底层低温水的抬升,以及进入海区东北部的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的温度比南海中部相应水层偏高的特性的调查区的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1970—1980年7—9月31个南海台风的资料,挑选出与台风关系密切的环境流场因子及台风前期移速变化的三个层次八个因子。经过标准化处理,建立各因子样本的隶属度函数,并采用相关系数法作标定公式,求出模糊关系矩阵R,且进行复合运算直至R矩阵具有传递性为止。根据客观分类、归并,将31个影响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1981—1985年6个南海台风个例和三个太平洋台风个例进行验证,正确率均为80%,效果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异常及其与海气通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4-2002年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最佳路径台风资料、全球海洋客观分析海气通量(OAFluxes)资料和NCAR/NCEP-2再分析资料,使用SVD等统计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与低层大气环流及海气通量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50°E以东的低纬海区是台风频数年际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台风频数与低层大气环流异常、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通量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增强)、脊线偏北(南)、主体东移(西伸)时,季风槽加深东进至160°E(西退至140°E),低纬的纬向西风加强(减弱),海洋输送给大气较多(少)潜热通量,盛行的纬向西风携带着季风槽南侧的暖湿水汽与副热带高压南缘偏东气流的水汽输送在150°E以东(以西)的低纬海区辐合,150°E以东辐合上升的暖湿气团吸收的短波辐射偏多(少),有利于(不利于)形成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结构,台风能量不断(不易)积累,在低层强(弱)辐合、高层强(弱)辐散的环境场作用下,有利于(不利于)台风在150°E以东的低纬海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1951—1986年赤道太平洋(10°S—10°N,180—85°W)海表面温度(SST)与南方涛动指数及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重点探讨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出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认为与选取代表赤道太平洋平均海面温度的海区范围和选用代表南方涛动的两个气压站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使用由我国投放的位于太平洋海域的ARGO浮标表屡温度数据,对相应时相和海区的MODIS月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产品进行检验,验证结果表明,MODIS月平均SST产品的均方根误差为0.78℃,平均偏差为-0.37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94 5,因此,使用MODIS月平均SST数据对我国南海表层水温年变化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两例迅速增强的南海土台风"蝴蝶"(1321)与"银河"(1603),分析了其增强时南海及周边海域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垂直风切变情况和海洋热状况,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探究两者强度不同的环境原因。"银河"虽具有较有利的海洋下垫面条件,但并未发展为台风,是因为不利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和垂直风切变条件。"蝴蝶"迅速增强为强台风是因为其发生时北方冷空气南下,西南暖湿气流爆发等有利条件。WRF模式对海表面温度(SST)影响土台风强度的敏感性实验表明,土台风强度对于SST的响应表现为非线性正相关,SST升高,土台风增强的速率将减缓。7—9月的南海SST均高于28℃,已满足土台风增强条件。因此,在对于土台风的预报中,需特别注意SST以外的其他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台风是夏、秋季对我国东南部天气有重大影响的热带天气系统,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台风平均每年有6.6次登陆我周。影响台风的形成和移动路径的因素很多,其中海水表面的温度(以下简称表面海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海水热容量大,具有很大的热惯性,在中、长期天气预报中,表面海温的影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对在我国(台湾省暂时没有统计在内)登陆台风的盈年和亏年的北太平洋表面海温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台风季节前期的表面海温场进行相关分析,指出了表面海温的变化对台风移动路径有影响的关键海区,再取一些相关系数位高的点,作出检验方程。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1950—2009年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风场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吕宋海峡的Ekman输运,研究表明其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夏季外,其它季节均为由太平洋向南海输运。分析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海盆表征上层热力状况的海表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年内时间尺度上,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同期相关,Ekman输运对SST的影响开始于一个月之后,从北部向南扩展,第二个月最为明显,并扩展至整个海盆,第三个月开始衰减,第四个月影响消失,且相关性为正;在年际尺度上,吕宋海峡Ek-man输运的异常同南海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bnormal)的第二模态存在显著的相关联系,并且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A的相关关系在北部为正,南部为负。吕宋海峡Ekman输运调制南海大尺度环流,通过暖、冷平流的作用影响南海SST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