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L60 1型蒸发器的观测是由测针和电铃 (ELECTRONICBELL)相互配合来完成的 (如图 1所示 )。当慢慢旋转测针使电铃刚发出声音时 ,可由测针上的刻度读出当时的水面高度。而蒸发量 =前一日水面高度 +降水量 -测量时水面高度。图 1 EL60 1型蒸发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当电铃出现故障时 ,为了得到蒸发量 ,必须目测调整针尖与水面恰好接触。在 2 0时观测时 ,光线一般不好 ,很难将针尖与水面做到恰好相接。因此 ,应始终保持电铃不出故障。有关电铃的资料十分少见 ,地面测报规范丝毫未提。为了维修的需要 ,根据实物绘成图纸 ,以方便大家参照…  相似文献   

2.
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9页规定:“观测时先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恰好相接,然后从游标尺上读出水面高度”。在实际操作中,“恰好相接”的分寸较难掌握。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当我们往下调 AM_4蒸发器测针,在灯光照射下,如果针尖尚未与水面接触,那么显然,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多数国家基准、基本站都已开始使用E601B型(以下简称大型)蒸发器测量水面蒸发,并与原使用的小型蒸发器对比观测。在此,对使用E601B型蒸发器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1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的要求,测量libolB型水面高度时,如果调整过度,使测针针尖伸到水面以下,则须将针尖退出水面,再作重新调整与水面恰好相接后方可读数。笔者在观测中发现,若调整过度,测针针尖退出水面时,针尖上会有水吸附,增强导电性能,再向下调整时,针尖未触水面,音箱就会提前发出响声,测得水面高度偏高,会产生蒸发量…  相似文献   

4.
我站每天都要进行20时大型蒸发项目的观测.规范规定,观测时要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的距离,使之恰好相接,然后读数.  相似文献   

5.
吴宏钢 《气象》1999,25(1):54-54
我们在使用E601B型水面蒸发器时发现,当测针标尺某小数的读数与测针右侧的"0线"对齐时,会出现读数与旋动螺帽上的数字不一致的情况.按理,当测针右侧的"0线"对齐标尺刻度的0.1或0.5刻度时,旋动螺帽上的数字在其"0线"上也应为"1"或"5",但往往不这样.  相似文献   

6.
我站今年新增了 E601蒸发的观测,经几个月的观测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一、如何调准“测针针尖恰好与水面相接”的问题。由于我们观测该项目是在每天20时进行,天色已暗,只有用电筒或电灯作照明。且蒸发桶中的测针座离开观测者有一定的距离,对测针针尖是否与水面“恰好相接”较难观察。实践中,我们用了找静水器中出现光环的方法,观看方便宜行。这就是:将测针插到蒸发桶测针座上后,调整好静水器的适当位  相似文献   

7.

大型蒸发器测针松动和仪器本身性能是导致蒸发器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一是测量的固定螺丝没有紧到位,使测竿变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偏大,该余量又作为第2天的蒸发原量,导致第2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观测前须检查测针针尖的固定螺丝是否松动,发现松动应将其拧紧到位后再观测。二是连接螺丝套和插竿的固定螺丝松动,螺丝套下落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和第2天的蒸发原量偏大。观测前检查时若发现螺丝套上下移动,则应固定螺丝后再观测。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 E- 60 1 B大型蒸发器观测时 ,蒸发量经常出现不稳定 ,同样天气条件下蒸发量差异较大。为了减少人为误差 ,应注意以下事项。1 每日 2 0时观测时 ,应调整测针使针尖与水面恰好相接 ,即水面上既无小涡也无空隙。如果调整过度 ,使针尖伸入到水面之下 ,则读数偏小蒸发量偏大  相似文献   

9.
在台站测报业务普查中发现,部分站进行大型蒸发观测时,加(汲)水无标准,“原量”值随意性很大,有的接近50.0mm(溢流桶进水口高于蒸发器溢流嘴),有的只有几毫米,多数长期保持在十几毫米。由于蒸发桶内水位高低相差过大,“原量”值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致使蒸发失真,失去比较性和准确性。《规范》规定:“观测后应立即调整蒸发桶内的水面高度,水面如低(高)于水面指示针尖1cm时,则需加(汲)水,使水面恰于针尖齐平。”E-601型蒸发器内装有水面指示针,E-601B型蒸发器虽没有水面指示针,但在桶碧划有一圈红…  相似文献   

10.
从 2 0 0 2年 1月 1日起 ,我国结束小型蒸发器与E60 1 B型蒸发器的平行观测 ,E60 1 B型蒸发器正式替换小型蒸发器的观测。总结过去大型蒸发器观测出现的各种问题 ,笔者发现测针松动和观测员处理不当是导致大型蒸发数据失真的主要因素。  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有两种 :一是测针的固定螺丝没有旋紧到位 ,使测杆变长 ,测针针尖过早接触水面 ,测得当天蒸发余量偏大 ,由于该余量又做为第二天的蒸发原量 ,导致第二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处理办法 :观测前注意检查测针针的固定螺丝 ,发现松动应将测针针的固定螺丝拧紧到位后再进行观测 ;二…  相似文献   

11.
我站每天都要进行 2 0时大型蒸发项目的观测。规范规定 ,观测时要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的距离 ,使之恰好相接 ,然后读数。但是观测中常常出现调整几次而每次读数都不太一致的现象 ,有时会误差0 .3~ 0 .4mm ,尤其是风大时水面不稳 ,误差会更大。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站用蜂鸣器测量 ,只要一听到音响 ,就算测量好了。可发现有时明明看到针尖已与水面想接 ,却听不到响声 ;有时针尖已伸到水面之下 ,才听到响声。观测中发现 ,这种现象多与人眼的视角度有关。我们尝试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水面 ,只要看到针尖与针尖影子刚好相接 ,就按此读数 ,最多误…  相似文献   

12.
介绍在大型蒸发观测中出现测针损坏或其他原因致使测针无法使用时进行蒸发观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时雨 《气象》1989,15(10):65-65
探空机和测风机(均用PC-1500机),联机(即双机联接使用)后,不少台站反映,如果万一出现联机故障怎么办?这里有一应急但并不算是十分简便的解决办法供参考、借鉴。 当出现探空机向测风机发送高度时间(HT)数据时成功,而由测风机向探空发送等压面风(df)不成功时,可以采取: 1.在测风机上按B(0)=1000.000HH(此HH即为701雷达天线高度),使B(0)重新赋值。  相似文献   

14.
该系统处理探空终止早于测风记录时 ,导致雷达综合测风与雷达单独测风衔接处规定高度的时间错误 ;当测风终止于 4 2 .0~ 4 2 .9min这一特殊时段时 ,各规定高度的时间全部错误。例如在某次探测中 ,探空终止于 4 2 .1min(对应气压为 76hPa ,高度 1810 4m ) ,测风终止于 6 6 .0min。球炸后打出高表一 13发现距地 30 0m、6 0 0m、90 0m既没有时间 ,也没有风向风速 ,不编测风报文 ,各规定高度的时间见表中t1。现将该时次记录做如下处理 :(1)利用本时次各规定等压面高度和时间内差 ,求出各规定高度的时间见表 1中t0 。表 1 规…  相似文献   

15.
闵骞 《气象》1990,16(12):1-1
口径20cm的小型蒸发器是我国气象台站普遍采用的仪器。由于蒸发器内水的吸附作用,器壁四周水面附近一定高度内存在着一个浸润圈,加大了器内水体的蒸发面,增加水面蒸发量。因此小型蒸发器所测得的蒸发量不是蒸发器内自由水面的蒸发量,而是器壁耗水量与器内自由水面蒸发量的总和。 为了求得器内自由水面的蒸发量,应对器测蒸发量作扣除器壁耗水量的改正。现在我们假设小型蒸发器的器壁浸润高度为h,则  相似文献   

16.
在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中,我们发现测得的蒸发量,除了受气象要素的制约外,由于仪器本身的特点,比起小型蒸发器,人为因素对蒸发量带来的误差更多。在观测中如不注意,将直接影响记录的“三性”,甚至使记录面目全非。这些因素主要有: 1.应统一保持相对稳定的水面高度。蒸发与水温直接有关,蒸发桶内水面过高水体温度低则使蒸发偏小;水面过低水体温度高而使蒸发偏大,使记录失去代表性和比较性。所以蒸发桶内水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因蒸发和降水,使桶内水面高度不在规定范围时,必须加(或吸)水。我们感到,一般限制在每天观测时若读取的余量≤40.0mm(或≥60.0mm),则在观测后必须加(或吸)水,  相似文献   

17.
学习新《规范》,有点滴收获。也来“抛砖引玉”以之交流。1、河床、水库一般是上大,下小。水面随水量增加而扩大。因此河、库边沿与河(库)岸上一定位置物体的距离,也随水面升降而变化。某站东部有一水库。枮水时,水面边沿距观测场如为110米,符合规定要求。当达最高水位时,则因水面边沿向外扩展,使距离只有98米,则对测  相似文献   

18.
E - 6 0 1型蒸发器 1997年换型为E - 6 0 1B型。经过近 3年的使用 ,发现E - 5 0 1B存在一些缺陷。1 溢流桶由于E - 6 0 1B型蒸发器的溢流桶底部呈上凸的半球形 ,因而不能用专用的量尺测量溢流桶内的溢流量 ,可换用原E- 6 0 1上水平底的溢流桶 ,也可用杯量法或称量法换算出溢流桶内的溢流量 :如果 2 0时无降水 ,还可把溢流量倒回蒸发桶用测针直接测量 (倒回前测一个数值 ,倒回后再测一个数值 ,两个数值相减即为溢流量 )。2 测 针E - 6 0 1B测针新添了音响器 ,为使测针支架上下端绝缘 ,中间用塑料杆通过螺丝相连接。在测量水位时…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气象观测站激光测风雷达、风廓线雷达和GPS探空仪同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三种测风仪在城市复杂下垫面条件下边界层不同高度处的测风性能。结果表明:(1)激光测风雷达与GPS探空仪测风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风速、风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0. 96、0. 71~0. 98,其中风速平均绝对误差小于2 m·s-1,风向误差在20°之内。(2)风廓线雷达资料的精度相对较差,与GPS探空仪的风速、风向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0. 91、0. 55~0. 86,误差随高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400~1000 m高度范围两种资料的吻合度最高,相关系数在0. 80以上,为仪器最佳测量范围;此外,风廓线雷达的风速整体高于GPS探空仪,两者最大偏差可达4 m·s-1左右,风向平均误差最大可达30°。(3) GPS探空仪的工作方式及测量结果也存在不足,一是观测频次较低,难以详细、精准地描述边界层风场结构的变化过程;二是当存在垂直风切变时,探测初期具有明显滞后性,由当前状态转变为真实的风场示踪物需要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工作实践经验,按照GB50057-94规范要求,介绍单针、双针高度快速计算方法。单枝独立避雷针设置在保护物长边时,按照物高与针高1:3比例设计避雷针高度;设置在被保护物短边的等高双枝独立避雷针,按照物高与针高1:2.2~1:2.5比例设计避雷针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