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 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约10Ma BP以来,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1Ma,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10.0~6.0 Ma BP,高原整体缓慢隆升;6.0~2.5 Ma BP为过渡性隆升阶段;2.5 Ma BP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高原整体隆升高度可能于4.6Ma BP超过海拔2000m,2.5Ma BP超过海拔3000m。  相似文献   

2.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由羌塘(藏北高原)、青海高原、祁连山地、集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藏高山峡谷等地形区组成。其中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被称为“高原上的高原”,它地势高充,平均海拔4500束以上、草木罕生。“羌塘”藏语意为“北方荒原”。羌塘高原面积约168万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17个浙江省的面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沙尘及其可能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利用1961-2000年高原9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并结合高原沙区分布状况,分析了近40a青藏高原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具备发生沙尘暴的前提条件,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年沙尘暴发生频率非常高,大体有以羌塘高原为中心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从12月至翌年4月,沙尘暴发生中心从藏南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地区依次逐渐向北扩展到羌塘高原南部、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南部,这种季节性摆动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加上高原海拔4000~5000m的高度,细粒物质被轻松地扬升到西风急流区,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高原成为远程传输最高效的沙尘源地之一。沉降在北太平洋的沙尘,加强了海洋生物泵的效率,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拔4000m-5000m以上的昆仑山高原面上,有风沙土分布。高原风沙土的特点表现在:形成历史久,分布广,类型多,植物恢复缓慢。高原面上气候干旱、植物被稀疏、大风频繁,构成了风沙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山冰川作用述要(以木孜塔格峰一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山乃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与阿尔金山共同扼守于高原东北边缘。这里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因深居内陆,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差。因此,这一区域普遍呈现高寒荒漠自然景观,唯其上点缀着斑斑冰川,由于受到高原地貌的影响,发育着独具特征的高原冰川组合类型,现代冰川是这样,第四纪冰川亦然如此。一、现代高原冰川特征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6,(9):44-44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达5072米;世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多年冻土带;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世界最高的铁路冻土隧道,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67米、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世界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的高原冻土铁路大桥,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  相似文献   

7.
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否存在季风?若存在,是东南季风还是西南季风? 或是高原本身自成一季风体系?这些问题一直为我国气候学者所注视。早在五十年代叶笃正等就指出,夏季高原低层的风是围绕高原作气旋性旋转的;杨鉴初等利用单站资料讨  相似文献   

8.
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否存在季风?若存在,是东南季风还是西南季风? 或是高原本身自成一季风体系?这些问题一直为我国气候学者所注视。早在五十年代叶笃正等就指出,夏季高原低层的风是围绕高原作气旋性旋转的;杨鉴初等利用单站资料讨  相似文献   

9.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6,(12):23-24
一、播放动画 释惑激趣 创设情境 播放Flash动画。 背景:远处有几座山,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森林,中部是高原,牧草生长旺盛,近处是平原和大海,发源于山地的二条河流在平原汇集(附近有煤矿),最终注入大海。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影像资料和通过实地调查对若尔盖高原草地、高原湖泊近50a的动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近40a来,该区域草地沙化加剧,以高原湖泊为代表的湿地萎缩明显。从区域气候变化、人为扰动、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行分区轮放、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保护性开发利用、综合防沙治沙等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寒自然环境最为显著的地区,同时它又是人类最早进入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高原史前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特点,即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具有对极端环境适应的特殊性、其文化遗存保留的特殊性和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密切;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石器与细石器阶段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其历程明显分为由高原东北缘向高原腹地进行的,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东向西,由高原边缘向腹心的三级跳扩张过程。第二阶段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在高原的活动,表现为农业活动在高原东部河谷地带的扩张,人类在高原定居聚落的诞生,调整种植结构、畜牧业的主导地位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寒自然环境最为典型的地区,同时它又是人类最早进入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高原史前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特点,即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具有对极端环境适应的特殊性、其文化遗存保留的特殊性和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密切性,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石器与细石器阶段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其历程明显分为由高原东北缘向高原腹地深入,表现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东向西和由高原边缘向腹心的三级跳扩张过程;第二阶段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在高原的活动,表现为农业活动在高原东部河谷地带的扩张,人类在高原定居聚落的诞生,调整种植结构、畜牧业的主导地位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3.
1975-2015年阿拉善高原沙漠化过程、格局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遥感(RS)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手段得到阿拉善高原197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7期的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数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阿拉善高原近40年来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面积和分布变化;再通过沙漠化指数(ADI)定量分析出阿拉善高原沙漠化程度整体上以2000年为界,呈现先恶化后逆转的趋势;通过重心迁移模型揭示了阿拉善高原不同沙漠化类型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空间叠合分析发现了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动态变化的热点分布区域;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定量甄别阿拉善高原沙漠化的自然及人为驱动力因素,发现近40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人为因素(人口压力、畜牧垦殖、植树造林、工矿开发等)是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动态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气温、最大风速)则是该区域沙漠化动态变化的另一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孙骜  张海峰  王彬  张璟  谢森锴 《地理研究》2021,40(5):1280-1294
高原文化景观作为高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探究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本文以高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在梳理文化景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2000年后国内外有关高原文化景观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国外相关研究聚焦于文化景观历史性、身份认同、行为以及流动性四个方面,中国研究呈现出以分析高原文化景观空...  相似文献   

15.
坝上地区包括张北、沽源、康保、尚义、丰宁和围场六个县的全部或一部分。总面积为1772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是高原地形,系内蒙高原的东南缘部分。平均海拔为1500米,总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呈一波状高原景观。在坝头一带,地势较高,与坝下地区有一明显的过渡地带,即坝缘区。高原中部由一系列相互重迭的湖、淖、滩、岗、梁等组成,因相对高差不大,所以远看是山,近看是平川。  相似文献   

16.
青海期在青海省东北部,面积4293平方千米(1992年资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3193米.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湖泊”。它介于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周围山地强烈上升,中间断层陷落成湖。从成因分类,它属于断陷湖,注入青海湖的河流共50多条,主要有布哈河、沙梆河、哈尔盖河,倒淌河、黑马河等,湖区干旱,寒冷多风,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其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建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7,17(4):395-402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分布广泛。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较大范围内黄土沉积从地层学、年代学和沉积学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黄土属典型的风成沉积,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高原本身,高原冬季风是粉尘搬运的动力。研究区黄土沉积虽始于中更新世,但目前分布最广泛的黄土沉积主要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产物。高原黄土沉积地层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高原季风演化的良好地质记录。中更新世以来,末次间冰期以前,研究区经历了11次高原冬季风强盛和11次高原夏季风占优势的时段;末次间冰期以来,共经历了6次夏季风占主导地位和5次冬季风强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西北部第四纪环境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青松  李炳元 《地理学报》1994,49(4):289-297
提要1987-1992年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考察结果再次证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强烈隆起始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总上升幅度达3100-3600m,强烈隆起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的特点,目前仍处于强烈隆起阶段,上升速率达4.2mm/a。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随着高原隆起发生巨大变化,本区没有发现早更新世冰川遗迹,当时高原山地可能尚未达到雪线高度。中更新世冰川是本区三次冰川作用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具有海洋性冰川特征。晚更新世开始高原气候强烈变冷变干,冰川发育不良,形成大陆性冰川,未能形成统一大冰盖。昆仑山北坡的砂黄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堆积的同期异相地质体,其年代不超过158ka。全新世黄土堆积速率增大。在最近20ka,高原内陆湖泊湖面波动下降,湖水咸化,甚至干涸。  相似文献   

19.
杨保 《干旱区地理》2001,24(1):67-73
依据10年际的冰芯、树轮和历史文献记录,首先进行了聚类分析,近400年来中国温度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高原南部、高原西部、东北和闽台地区;第二类包括西南、华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地区。接着分析了近600年、500年和400年三种不同时间尺度上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第一特征向量显示中国东部温度值高于西部,第二特征向量中高原南部、高原东北部与高原西部的反位相变化趋势在不同时间惊讶的EOF结果中都有表现。西南、华南区与华北、华东区在后两种时间尺度上温度变化位相相反。以上这些变化型在近40年来的年际变化中同样发生。小冰期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权重系数中均有明显表现。将中国温度变化与北半球和北极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变化非常类似,且以北半球和北级滞后中国温度20年时相关相关最好。  相似文献   

20.
背水的女人     
如果一种艰辛是雪域高原的一种风情那么女人坚韧的双肩则是一种生命的美丽背水的女人@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