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昭君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为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她深入大漠,与匈奴和亲,为汉朝的边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那如花似玉之貌令国人为之倾倒,她那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国人所崇敬。昭君出塞沿途所经过的地方,一串串亮丽的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塞匈奴,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3.
仕女图《昭君出塞》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创作的。王昭君,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成为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成为巩固汉朝稳定,通免战争的使者,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为了纪念她,后世画家以她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昭君出塞》仕女图,成为绘画界的千古绝唱。《昭君出塞》与《西施浣纱》《貂婵拜月》《贵妃醉酒》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王昭君以"落雁"之美著称。汉元帝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08,(3):59-59
匈奴在秦朝建立之初,仍辖战国时期活动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它的管辖之内。匈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单于庭,于现今阴山地区。公元前214年匈奴败于秦后,北退700公里,放弃了鄂尔多斯高原和乌加河河套地区,主要活动在阴山山脉及其以北地区,以秦长城与中原地区为界。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北方草原上匈奴族兴起,到秦汉之际,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建“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  相似文献   

7.
(五)王夫之所说李陵为匈奴"效死以战",是指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时,他与匈奴大将军率三万匈奴骑兵与三万汉朝骑兵在浚稽山的一次作战,对手是初领兵的一位文官,汉御史大夫商丘成。奇怪的是,双方兵力相当,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8.
貂蝉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国画仕女图《貂蝉拜月》则是以貂蝉拜月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仕女图国画。《貂婵拜月》与《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仕女图。由于我国古代以美女为题材的故事的丰富多彩,后世画工创作了大量的仕女图,其中尤以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为题材的仕女图最为抢眼,成为千古不衰的绘画题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  相似文献   

9.
高昌故城     
正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在张骞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0,(1):26-26
<正>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有郡县辖地的汉人,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北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0,(1):58-58
公元8年,王莽篡汉以后,对匈奴实行的分化、歧视政策和准备武力征服的作法,引起匈奴的不满。匈奴连年入塞侵扰,云中、朔方、雁门、代郡等边郡人民及其财产被杀被掠不可胜数。王莽为了北击匈奴,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等边境一带驻军数十万。边民不仅要供应大批军粮和其  相似文献   

12.
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西汉初期霍去病将军“匈奴来灭,何以家为!”的名言,使我难以忘记。千百年来,这句名言也鼓舞着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抗击侵略者,维护民族的尊严。二十多年后的夏季,正是八百里秦川麦收时节,我终于有机会到西安,特地去拜谒了仰慕已久的霍去病墓。  相似文献   

13.
七彩坪     
匈奴人发祥哪里?鲜卑族祖居何处?历史考古专家共破民族史难题一系列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攻克中国民族史难关找到了钥匙。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中心的内蒙古,近些年在开展民族史研究中,各民族专家学者广收史料,钻研文献,同时还注重同文物考古工作者携手协作。据有关专家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近20年间运用考古成果破解的民族史学难题主要有:──匈奴人发祥地在哪里?对此中国史书虽有记载,却未见实证。80年代以来在漠南伊克昭盟等地发现许多匈奴墓葬证明,匈奴族的诞生地和成长“摇篮”,就在内蒙古黄河后套和大青山(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14.
刘伉 《中国方域》2004,(6):28-31
“君主国”——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国家,是一类同“共和国”相对而言的国家体制,君主制是一种最古老国家体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国家体制(在旧时代,很长时间甚至是惟一或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体制)。从发展趋势看,这种体制当然是在走下坡路,过程虽然漫长,实行此类体制的国家,数量毕竟在逐渐减少。特别在20世纪,情况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南阳 《中国地名》2013,(1):72-73
呼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  相似文献   

16.
说“斯坦”     
1991年底,中亚地区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国名中都以“斯坦”结尾的国家,人们感到兴趣和新鲜,这个“斯坦”由何而来?什么意思?几个国家为何不约而同在原有的名字中都加上这么个字眼?本文就专门谈谈这个词,连带解答一些相关的问题。1“斯坦”作为一个词,在汉语中属于外来成分。原词出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的波斯语。其罗马字母转写词形为“stan”(俄语转写为cTaH),现代汉语即据此音译。它在波斯语中,基本词义本来单纯得很,不过是“地点”或“地方”而已。但在使用过程中,内涵逐渐丰富,衍生出多个彼…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流传着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人"的美丽传说,她们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越来越富有魅力。而曾经留下她们足迹的每一个地方,也成为今日我们缅怀美人的胜地。令人惊奇的是,"美人"出生的地方,大多山灵水秀,是好山好水养育了"美人"?还是好民风民俗薰陶了美人?杨贵妃故乡有三个说法,一说广西容县,一说陕西华阴,还有一说山西蒲州。据元、清版本《容县志》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日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立杨妃庙焉。”这就是杨妃庙的由来,它曾被摧毁,只余下一个遗址,后来又多次得到修复,而来访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传统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与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相异的游牧社会。这一观念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到近代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两千年来为国人所深信不疑。《匈奴列传》开篇就谈在所谓的"北蛮"之地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的山戎、猃狁与荤粥到汉代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峰 《地理研究》2003,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一般称为戎狄,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