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分析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和有利储层的地质成因,可以为储层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岩心观察、物性测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储层孔隙演化等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粗砂岩、砂砾岩储层主要是扇三角洲背景下近物源、快速搬运堆积的产物,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原生粒间孔、晶间孔、压裂缝、溶蚀缝等,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其次是方解石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压裂缝、溶蚀缝对砂砾岩的渗透性具有改善作用。分选、淘洗程度相对较高的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是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成岩初期强烈的压实作用与成岩中晚期的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早成岩期绿泥石包壳、方解石胶结对原生孔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成岩期有机酸对储层中长石、岩屑的大量溶蚀是形成有利储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显微鉴定、扫描分析和成像测井等对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系统分类并分析其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大类,进一步可细分出4种原生孔隙、5种次生孔隙和4种裂缝。其中,次生孔隙和裂缝对火山岩储集性能的改善具关键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溶孔组合、原生气孔-构造缝-溶蚀缝-溶蚀孔组合和晶间孔-原生孔-构造缝-溶蚀孔组合等3种类型;孔缝组合整体表现为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结构复杂、分布不均、连通性差、裂缝改善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桂中坳陷泥盆纪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中坳陷泥盆纪生物礁滩发育,桂中1井钻探证实该区存在优质生物礁灰岩和白云岩储层。野外露头、显微照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表明,该区泥盆纪生物礁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孔隙类型有粒内溶孔、骨架孔、粒间孔、溶孔、缝合线伴生溶孔等,以晶间溶孔、晶间孔及非组构控制的溶蚀孔、洞、缝为主,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裂缝控制有利储层的发育,现今储集空间以埋藏溶蚀孔隙和保留下来的残余孔、洞、缝为主。地球化学和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密切相关,可能发生两期油气充注。储层焦沥青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层深埋造成原油热裂解。因此,该区油气勘探应以原油裂解天然气为主,寻找具有保存条件的岩性体。  相似文献   

4.
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岩浆侵入作用能够形成侵入岩—外变质带油气储层。以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阜宁组为研究层位,根据岩心、薄片、分析测试等资料,重点研究了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辉绿岩及其接触带的储层发育特征,并从烃源岩和成藏条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讨论了岩浆侵入活动对油气成藏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辉绿岩及其外变质带(接触带泥岩和砂岩)均可作为储层,辉绿岩储集空间包括原始气孔、冷凝裂缝、溶蚀孔隙、微孔、收缩微缝及构造裂缝;接触带泥岩储集空间包括构造裂缝、热液微裂缝、收缩缝、解理缝、晶间微孔和微溶孔;接触带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孔及微溶孔。辉绿岩和接触带泥岩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储层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未受辉绿岩影响的正常储层而言,接触带砂岩的储集性能变差。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藏分布特征等证据表明辉绿岩侵入降低了烃源岩生烃门限,加速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为辉绿岩及变质带储层提供了油气来源。研究区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包括:近距离油源供给、辉绿岩侵入形成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良好时空配置、较大规模的辉绿岩及变质带和良好的封闭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5.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流花油田新近系灰岩储层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生物礁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皮壳状珊瑚藻黏结灰岩、缠绕状珊瑚藻-珊瑚骨架灰岩、泥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亮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泥晶珊瑚颗粒灰岩、生屑泥晶灰岩7类。孔缝类型丰富,包括泥晶基质溶孔、粒间溶孔、藻架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体腔孔、晶间微孔7类孔隙及溶蚀缝、珊瑚藻皮壳间隙缝、似缝合线溶蚀缝、构造缝4类裂缝。划分了孔洞-网状裂缝型、孔隙型、裂缝-孔洞型、致密裂缝型4种储集类型。皮壳状珊瑚藻灰岩属于孔洞-网状裂缝型储层,泥晶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和红藻石灰岩属于孔隙型,珊瑚骨架灰岩属于裂缝-孔洞型,亮晶生屑灰岩和胶结作用较强的皮壳状藻灰岩属于致密裂缝型。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了不同储集类型的分布,生物礁形成过程中的多期暴露对沉积微相和储集空间有重要影响。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成礁与早期暴露、晚期成礁与次级暴露、埋藏压实与泥岩再造水改造阶段、两期成藏与地下水溶蚀4个阶段。根据沉积-成岩演化分析,预测了研究区储集类型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借助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该区岩石中泥质含量高,岩性复杂,可划分为泥岩、碳酸盐岩、砂岩和混积岩4种类型。储集层中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微裂缝等,形成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特征。微裂缝是该区主要渗流通道,而微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该区微裂缝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储集层岩石纹层发育,砂质纹层和泥灰质纹层交互出现,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受力不均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泥岩收缩是形成微裂缝的主要原因。该区储集层物性受压实作用明显变差,溶蚀和胶结作用同时存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较大。储集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由近似垂直的斜线段和近似水平的曲线段两部分组成,中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拐折点。斜线段反映了微裂缝特征,近似水平曲线反映了微孔隙特征。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求取的排驱压力和平均孔喉半径无法真实地表述此类微裂缝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提出了有效孔喉半径概念,可以合理表述该区微裂缝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谢庆宾  高霞  夏秋君  舒萍  杨双玲  徐岩  李娜 《地质学报》2012,86(8):1217-1226
松辽盆地昌德地区火山岩储层以酸性岩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熔结凝灰岩和凝灰岩,与国内其他含油气盆地的火山岩储层明显不同。宏观上岩性较致密,岩心观察仅见构造裂缝和溶蚀孔,局部见溶蚀洞,显微镜下观察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粒内溶孔、晶内熔孔、晶间微孔、构造微裂缝、炸裂缝和收缩缝等。火山岩厚度普遍较薄,其中芳深9井区火山岩厚度最大,最厚仅为75m。从岩相类型看,芳深9井附近为爆发相,其他地区为溢流相。研究区火山岩为低孔低渗储层,岩性和岩相与物性关系密切,同时控制着原生孔隙的形成。后期的成岩改造,包括构造活动、溶蚀作用等决定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该区储层得以改善的主要因素,而后期充填作用破坏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火山口附近爆发相与溢流相的叠合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将开江—梁平海槽西侧中东段长兴组台缘划分为龙岗主体和龙岗东两个地区来探讨其储层基本特征、成因、演化模式及差异性。龙岗主体为陡坡型台缘,礁滩体呈山脊线状、紧靠台缘外带生长,垂向呈多期次加积;龙岗东为缓坡型台缘,礁滩体宽缓,垂向侧积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前者以组构选择性的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和非组构选择性的溶蚀缝洞和构造裂缝并存为特征,后者以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构造溶蚀缝等为主;前者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后者为特低孔特低渗的裂缝型—孔隙型储层。龙岗主体台缘礁滩储层受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回流渗透白云化、早成岩近地表岩溶及埋藏溶蚀、埋藏白云化等的综合控制;龙岗东地区由于水体相对较深,同生阶段的大气淡水溶蚀和早成岩期近地表溶蚀较弱,优质储层更受裂缝及埋藏溶蚀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由缝洞型、高能微孔隙型、压溶孔缝型组成。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和试油等资料,查明了受次生溶蚀作用控制的岩溶缝洞型、受高能沉积相带控制的微孔隙型和受压溶作用及白云化作用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层的特征和分布,并且识别出溶蚀孔洞、溶蚀缝、构造缝、粒内孔、粒间孔、铸模孔、晶间孔、晶内孔、缝合线和微裂缝10种储集空间。实际上,上述储集体主要为高能沉积相带形成的颗粒灰岩演化而成,这些颗粒灰岩经过埋藏压实和胶结等作用形成了以次生微孔隙为主的微孔隙型储集体,经过压溶和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受成岩演化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集体,在塔北奥陶系岩溶期形成了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塔河油田二区南部受沉积相展布和成岩作用影响,颗粒灰岩和云斑状灰岩发育;北部古隆起风化剥蚀作用较强,发育大型溶洞储层;东部斜坡带古河流发育,溶蚀缝洞储层多沿古河道分布;西部受深大断裂控制,溶蚀孔洞沿断裂垂向发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40多口井飞仙关组薄片资料、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构造、溶蚀)裂缝等;储层孔隙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孔隙型4种,储层中以4种类型复合产出为特征;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类型,裂缝系统发育地区,以低孔高渗为特征;储层发育受到沉积相带展布、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构造作用控制,其中,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系统是海槽区带南段形成规模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分别为哈尔加乌组上段和哈尔加乌组下段,油气藏形成的源控作用十分明显。通过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的分析以及油源对比,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控于对应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优质烃源岩、强充注油源断裂和有利火山岩相带的合理配置。根据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风化壳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在石炭系火山岩顶部受风化淋漓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中,其中的油气来自下部烃源岩,运移通道为与烃源岩相沟通的油源断裂;另一种模式为内幕型成藏模式,储层为流体溶蚀改造的储层,其中聚集的油气来自邻近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的炭质泥岩。  相似文献   

12.
马朗凹陷低熟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烃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源内油气为页岩油,该原油C29甾烷立体异构化参数w(20S)/w(20S+20R)、w(ββ)/w(αα+ββ)均为0.2~0.4,为典型低熟原油。通过对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发现低熟页岩油的生烃母质为原生的富氢无定形体,这些无定形体在沉积早期经历过细菌的改造作用,致使其具有特殊的生烃演化模式,即低熟-成熟阶段早期(Ro为0.55%~0.75%)处于生油高峰,对应埋深为1 800~2 900 m,埋深大于或小于该主峰带,烃源岩生烃能力急剧降低。泥岩生烃模拟实验、热解、抽提等实验数据表明:芦草沟组低熟页岩油正是位于该主生带的源岩所生,处于生烃带的源岩区即为马朗凹陷低熟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储层含油性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泥页岩常规岩芯与密闭取芯的地球化学分析、物性分析、压汞实验分析等,评价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储层的含油性,结合试油情况,研究其富油机制以及有利储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泥页岩储层含油性受有机质丰度和孔隙度影响,有利层段总有机碳要大于4%,孔隙度大于3%。体积含油率比含油饱和度更能准确表征泥页岩的含油性,油层要求含油率大于1%。压汞分析显示,泥页岩的储层富油机制与常规砂岩不同,包括未运移烃类的就地滞留富集和经历短距离初次运移在与优质源岩临近的次源岩层系中富集两个过程。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富集受岩性组合类型的影响,以泥岩为主,夹(薄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或者以灰质泥岩、白云质泥岩为主,为该区最有利岩性组合,含油性最好,对应于深湖-半深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优质陆相烃源岩, 是我国当前页岩油气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基于吉木萨尔凹陷18口井芦草沟组约为580 m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数据, 对芦草沟组烃源岩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评价, 结果表明: 1)芦草沟组烃源岩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 且以Ⅰ-Ⅱ型有机质类型为主, 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 2)烃源岩主要划分为5种类型, 包括纯页岩、白云质页岩、纯泥岩, 白云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其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存在一定差异.综合研究得出,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优质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2.0%, 并认为TOC≥2.0%的烃源岩段也是该区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与原油类型分布及其来源、源-储配置关系的系统分析,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段致密油系统的自生自储与层控成藏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咸水湖相沉积中的不同岩性均有不同含量的原始有机质,其中的泥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最高,为主力烃源岩,母质类型具倾油特征,处于生油阶段。位于烃源岩层系内的砂岩类与碳酸盐岩类储集层主要为低孔低渗-致密背景,含油性与物性差异存在密切关系。源-储配置表现为互层和泥包砂特征,具有源、储邻近叠置分布的致密油聚集条件。芦草沟组上、下段的原油物性与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主要来自邻近层段烃源岩。综合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内芦草沟组具有就近运移、自生自储的层控致密油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朗凹陷的原油类型可以划分为3大类,Ⅰ类原油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Ⅱ类原油来自石炭系哈尔加乌组,Ⅲ类原油为Ⅰ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通过断裂活动强度、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的匹配关系的研究,结合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分析了马朗凹陷油气的垂向运移特征。研究表明,断层的断裂活动强度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相匹配时,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才能向上运移至上覆地层聚集成藏。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厚度中心附近的垂向输导断裂断穿侏罗系,所以,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Ⅰ类原油可以运移至侏罗系聚集成藏,而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附近的断裂大都未断至二叠系和侏罗系,所以哈尔加乌组烃源岩生成的Ⅱ类原油未能运移到侏罗系聚集成藏,而主要在石炭系成藏。与断裂输导分析相配合,含氮化合物可以很好示踪油气的垂向运移方向,沿断裂从深层到浅层,原油含氮化合物总浓度逐渐降低,1,8DMC/1,3 DMC或1,8DMC/2,4 DMC值增大。  相似文献   

17.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下段泥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发育100~300 m厚的暗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量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罗家地区的这套泥页岩为盐度较高、强还原性的深湖-半深湖沉积,岩石类型以泥岩、灰岩及之间的过渡岩性为主,碳酸盐矿物含量一般高于50%.根据泥页岩纹层厚度、组合方式、比例和稳定性,将深水泥页岩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以薄层状泥质灰岩为主.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为2%~8%,平均5.3%;渗透率变化较大,一般为(1~10)×10-3 μm2,平均为7.5×10-3 μm2,为低孔低渗的非常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储层发育的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层间微裂缝和成岩缝,孔隙包括矿物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等.储层质量受矿物组成和岩相、成岩作用、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共同控制,其中有机质含量是控制该套泥页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Fractures and vugs were used as the primary dolomite reservoir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improved the reservoir’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il and water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Tenger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Baiyinchagan sag, Erlian Basin. Based on the core observation data, thin slice analysis, and image logging, the cave-fractured reservoir was primarily developed in the actic region near the side of a depositional fault. Tectonic and diagenetic fractures were the primary types of fractures. High-angl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closure and open status were developed well in dolomitic mudstone, while a low-angle fracture and reticulate fractur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tectonic-hydrothermal hybrid process and were filled with hydrothermal minerals. The reservoir was located in low-lying land; therefore, detrital grain pressolution fractures were formed by burial diagenesis. Intergranular and intran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which were formed by hydrothermal activity, were developed primarily in the highly dolomite lithology. According to the diagenesis temperature of dolomite from a carbon-oxygen isotope analysis, multiple hydrothermal fluid injection events occurred, and dolomitization ensued before massive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dissolution of organic acids formed by hydrocarbon charges after dolomitization and inorganic acid produced by burial di agenesis for soluble mineral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Strong heterogeneity due to lithology and fracture-vug systems led to intricate oil-water relationships. Four statuses occurred, including cave-fracture oil, isolated oil, stored oil, isolated water, and stored water.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re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9.
      凝灰岩致密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油藏类型,已受到高度关注,而烃源岩的质量对致密油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规律,本文在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样品的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质谱等分析测试,对马东地区卡拉岗组不同岩性烃源岩特征进行描述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凝灰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均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其中凝灰质泥岩生烃潜力大,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大于2%,以Ⅱ型有机质为主;卡拉岗组烃源岩埋藏深度较小,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分布在0.5%~0.8%,总体上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纵向上各种岩性烃源岩与凝灰岩交错叠置,有利于形成源内自生自储型油藏,对卡拉岗组致密凝灰岩油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火山岩油藏是查干凹陷进行油气勘探的现实目标。建立火山岩油藏成藏模式,对预测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和目标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储集空间是原生孔隙和原生裂缝,局部为由于后期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和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苏红图二段的棕红色泥岩是主力盖层。根据查干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总结出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具有2种成藏模式,即岩性成藏模式和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其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是主要的成藏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