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赵翠萍 《黑龙江气象》1995,(2):48-48,F003
提高地面温度观测质量的建议赵翠萍地面温度是指直接与土壤表面接触的地温表所示的温度。它包括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近几年,通过对地面气表审核情况的分析,发现有的台站不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维护和使用地温表(场),造成地温资料的...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地面(0cm,下同)最高温度常出现明显高于或低于当天14时地面温度的现象。产生这种偏差,除仪器等因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地温地段的土壤状况及温度表的安置情况不一致。地面最高温度明显低于14时地面温度,是由于地温段表土板结未及时疏松,或最高温度表安置不当,与土壤接触面明显减小而引起的。我们知道,地面三支温度表安置合格,是指表身的二分之一埋入土中,与土壤密贴,能较真实地感应该处地表温度变化。当将地面最高(低)温度表调整后放回原处时,如果没有细心地将土壤回填到表身四周,从而使地面最高温度表…  相似文献   

3.
植被温度条件指数在土壤墒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年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计算出植被条件指数和温度条件指数的基础上,计算了遥感监测土壤墒情的植被温度条件指数(TV)。通过实测土壤湿度和TV的散点图,可以得到土壤墒情遥感模型的干旱等级指标,可用于干旱等级定性监测;通过建立土壤湿度和TV的回归方程,可进行土壤墒情定量监测。该方法兼有植被条件指数和温度条件指数的优点,且计算简单,对地面气象要素依赖性小,实时性好,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其定量反演0~30 cm土壤墒情精度平均可达80%以上,可以替代作物缺水指数法。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获得0~320cm地表温度、浅层及深层等不同层次地温的整体变化特征,选取博乐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05--2009年自动观测地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20cm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其最高(低)值的出现时间均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推迟,深层地温变化则不明显;(2)0~320cm整层地温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其最高(低)值的出现月份类似于浅层地温的日变化;(3)地温整体上夏季与冬季、春季与秋季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4)地温整体的平均状况为土壤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则土壤温度的年振幅按几何级数减  相似文献   

5.
造成地温误差的几种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面温度差值的特有属性,总结分析了造成14时0cm与20时地面最高温度值相关的3个原因是(1)观测时误读;(2)地温场板结;(3)温度表性能差。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判断浅层曲管地温误读的一种方法梅松(肇东市气象局151100)正常的天气状况下,土壤浅层曲管温度在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增热而升温,夜间因地面冷却而降温。使浅层曲管地温的日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气表预审中发现,除上述规律外,浅层曲管地温还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32个站点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评估了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在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近地面大气数据驱动下模拟的逐月土壤湿度(记为CLM4.5-CFSR),然后基于CLM4.5-CFSR比较了皮尔逊相关法和自相关法计算得到的1980~2009年中国地区土壤湿度记忆性的区域及季节分布特征,量化了土壤湿度的记忆能力,研究了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近地表气温分别对土壤湿度记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LM4.5-CFSR能较好地反映出大部分地区月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两种方法描述的土壤湿度记忆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季节特征不同。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记忆时长相差不大,在0.85~2.2个月不等,其中内蒙古东北部较大,新疆西南部较小。春季,较湿的土壤记忆性也较强。当降水频率较低时,其对蒸发速率较大的地区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影响很小,当降水强度较大时,它会迅速补充土壤散失的水分,破坏初始时刻土壤的干湿状态,引起其记忆性减弱。近地表气温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的蒸发过程减弱土壤湿度的记忆性。未来可利用气候模式开展数值敏感性试验对本文得到的结论进行机理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季节和季节内尺度的降水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中部干旱区陆面水分和辐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昭萱  张强 《高原气象》2010,29(6):1423-1430
利用河西张掖试验站2005年11月—2006年10月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研究了河西中部干旱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分量和土壤热通量等物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了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地表反照率与降水量及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荒漠地区土壤温度对太阳加热的响应比较迅速,而且年较差和日较差也比较大。地表层土壤主要受蒸发和降水的影响,土壤湿度变化响应得较快,而深层土壤湿度基本不受地表影响,在冬季土壤湿度变化对降水的响应要滞后1~2个月。降水量与5 cm土壤湿度的相关最好,与深层50cm的土壤湿度相关最差。地表反照率的起伏变化与降水过程对应的比较好,反照率的谷值正好对应降水过程比较集中的时段。地表反照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大是减小的,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346。干旱荒漠区辐射分量年变化幅度普遍比较大,年平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非常典型而平滑的日循环形态。土壤冬季向大气输出热量而夏季转变为大气向土壤输入热量,且输入的热量要大于输出。随着季节变化,土壤热通量的日最大值冬季出现最晚、夏季最早,与20 cm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闵文彬  李跃清 《气象》2010,36(6):101-104
通过对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四川盆地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准同步地面空气温度Ta和0 cm地温Ts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均匀下垫面,卫星反演地表温度TLS分别与Ta和Ts的相关系数稳定性都不好,不同卫星过境时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但(Ts-TLS)与(Ts-Ta)却有着既显著又稳定的线性相关,不同卫星过境时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0.8以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卫星反演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地温统计模型,其标准误差为4.85 ℃。  相似文献   

10.
胡达龙 《气象》1994,20(9):2-2
保持地表土疏松提高地温观测精度笔者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发现,地温观测记录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地温观测地段土壤板结、温度表球部裸露于地表进行地温观测,就会出现地面日最高温度低于14时ocm地温的失真现象。因此,经常维护地温观测地段,特别是地面温度表安...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在青藏高原主体利用英国DELTA—T公司生产的W.E.T土壤三参数仪对不同下垫面进行土壤三参数监测,共得到19组200次测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土壤三参数随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同;土壤三参数之问的关系可能受到下垫面类型的影响,灌丛地土壤温度与土壤电导率的变化较一致,而含水量的变化与温度及电导率的变化没有相关趋势,草地土壤电导率与含水量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而温度变化则与含水量及电导率变化无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浅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恒  倪雷 《贵州气象》2009,33(6):18-19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5年冬季(2005—12—2006-02)每日4个时次(02、08、14、20时)的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网观测的那曲土壤湿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博  张淼  唐世浩  董立新 《气象学报》2018,76(6):1040-1052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分析了那曲多空间尺度组网观测的28个站2、5、10、20和30 cm 5个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并对比讨论了土壤湿度站点间的差异。分析表明,各层土壤湿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20 cm以上土壤湿度随深度变浅而减小。夏秋季节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并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9月出现两个峰值。10月以后进入土壤湿度衰减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存在协同变化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发生冻结-融化过程,引起土壤湿度变化。在太阳辐射加热下,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进而影响土壤温度。不同观测站间土壤湿度差异较大,夏秋季离散性大于冬春季。不同季节土壤湿度的日变化存在差异。春季10 cm以上土壤湿度日变化明显,08-10时(北京时)达到最低,19-20时达到最高。夏季土壤湿度日变化较为平缓。秋季2 cm深度土壤湿度日变化明显。线性拟合结果表明,1、4、10月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夏季,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为负相关。站点间土壤湿度变化的离散性表明,多测站才能全面体现青藏高原某区域的陆面状态。文中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卫星参数验证和数值模式参数化提供了多角度的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若用(08时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2求得,其数据比较接近实测值。选用开平站1995~2004年资料计算02时地温,与相距不足17 km的基本站台山站对比发现:用08时最低地温代替日最低地温计算02时地温,精度提高约0.9℃。  相似文献   

15.
用时实资料结合数值产品做温度预报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继华  曾皓 《四川气象》2002,22(2):13-15
通过在Micaps系统中建立一个按钮,实现自动读取当天的最低、最高(用14时值代)气温值以及T10608时和14时的温度预报值,多后自动求解△T,得出温度预告值。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及其日蒸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面与水面蒸发比(土水面蒸发比)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水面蒸发比的日变化过程,以及毛管持水量和最低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日蒸发模型。利用模型,由已知土壤含水量,可估测其前后若干天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7.
2009年7月在青藏高原主体利用英国DELTA-T公司生产的W.E.T土壤三参数仪对不同下垫面进行土壤三参数监测,共得到19组200次测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土壤三参数随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同;土壤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下垫面类型的影响,灌丛地土壤温度与土壤电导率的变化较一致,而含水量的变化与温度及电导率的变化没有相关趋势,草地土壤电导率与含水量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而温度变化则与含水量及电导率变化无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荻  戴腾祥 《气象》2003,29(4):1-1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地温场“裸地表土应保持疏松、平整、无草 ,雨后造成地表板结时 ,应及时将表土耙松”。但执行起来 ,往往没有严格遵守 ,以致造成记录严重失真 ,使其资料无“三性”可言 ,给资料的使用带来严重的影响。1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的影响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影响很大。在晴朗、高温、低湿、风力小、能见度好的天气条件下 ,白天板结时的地面温度与疏松时的地面温度相比 ,要低 10℃以上。这是因为板结时的土壤表面光滑紧密 ,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松土后疏松粗糙的土壤要大得多 ,因而白天增温…  相似文献   

19.
从降水响应、指标评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四川省西昌、宜宾和乐至3站2017~2018年CLDAS土壤湿度产品、人工观测和自动土壤水分站3种土壤水分资料。结果表明,3种资料的土壤相对湿度对降水都有较好的响应,其中自动站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最为明显,而CLDAS的响应则较为平缓,CLDAS体积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不如CLDAS相对湿度好,特别是在深层,基本没有响应降水影响。对比评估指标显示,各站土壤相对湿度人工观测与自动站的相关性最好,西昌站3种资料两两间相关性最好,乐至站各资料间的相关性较差,偏差和均方根误差也较大,体积含水量各站各资料间相关性没有相对湿度高。总体看,CLDAS土壤湿度产品,特别是相对湿度在浅层对降水的响应要好于深层,与人工观测和自动站的相关性也好于深层,CLDAS土壤湿度产品在浅层可以弥补四川部分地区自动站稀疏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由于地域差别,吉林省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不同,农业气象编报工作极为复杂,各地观测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灾害类型等项目明显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适合地方应用的农业气象观测编报发报软件。目前正在应用的地面测报发报软件虽然包含农业气象旬(月)报部分,但只是报文的基本段,不包含观测项目的农业气象段、灾情段、地温段、产量段、地方补充段、候报、土壤加测、地下水位观测等报文,观测人员只能用手工进行编报,因此出现错情的几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