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芳  何荣杰  宋峰 《山东气象》2010,30(3):77-78
介绍了飞信技术应用在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优势,详细分析了飞信在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和特点,探索出一种使用、可行、简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气象服务新途径,拓展了气象服务渠道,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型气象预警系统发送手机短信节约成本的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并对软件网络数据截取分析的方式,对即时通信软件飞信的通讯协议进行试验和模拟,总结出飞信发送手机文本短信的通讯模拟方法。结合气象预警短信业务需要开发出模拟飞信发送手机短信的应用程序接口,实现了计算机通过Internet向指定飞信好友手机发送气象预警短信的技术。该技术无需额外的投资成本,在近2年广西气象预警业务的使用中运行稳定良好,尤其适用于小型监控网络或县市级基层气象台站进行手机短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胡争光  薛峰  于连庆 《气象科技》2020,48(5):615-621
针对高效智能的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及海量气象数据在移动端应用瓶颈,国家气象中心气象大数据处理及网络应用团队设计研发了中央气象台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本文介绍了该平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总体结构,及其在气象实况监测、基于位置服务的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快速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通过分布式实时计算处理框架、HTML5和移动GI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气象数据高效处理计算、移动网络传输、网络服务、移动端实时渲染和交互操作等。该平台在国家、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应用中运行稳定,在台风登陆、暴雨灾害、重大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决策气象服务人员提供了基于位置服务的气象实况、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综合服务功能,对建设智慧型气象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Android的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峥  赵科科  许皓皓 《气象科技》2014,42(1):99-103
为了丰富移动气象信息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使用Java,C#,VB,Delphi编程,开发了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以用户体验为切入点结合智能终端特有的设备特性和移动应用软件特性提供创新型移动气象产品。该系统是一种集气象信息处理、发布和接收为一体的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获取气象信息。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客户端设计。详细阐述了采用Java技术在Android平台上研发移动客户端软件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手势控制、GIS服务、软件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兼容性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为推动福建气象服务移动信息化发展,满足气象服务多元化、本地化、移动化和互动社交需求,研发国内首个具备气象服务产品、平台属地化展示和集约管理的"知天气"掌上气象手机客户端服务系统,为决策气象、行业专项、公众服务用户提供属地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从系统架构方面阐述了系统结构、组成逻辑、数据流转和业务流程,分析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开发,详解主要功能实现方式方法和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专业性和信息化方向。经过近7年的实践运行,证明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性高、性能可靠、管理高效集约等特点,产品受众面广,提升了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气象站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对气象信息关注度的提升,气象站的管理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在移动互联网与气象站监测结合方面的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大部分气象站数据以气象工作者在办公领域PC机上获取为主,受地域和时间等限制,使气象工作者不能随时查看实况气象数据,及时获取设备报警信息。为了更灵活便捷地获取气象数据,对设备报警及时做出维护处理,系统使用Android软件开发工具包Eclipse和Java语言进行开发,结合移动应用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在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查询气象站相关数据的信息查询系统,为气象工作者监测台站设备状态和维护设备提供便利,扩展了气象业务的安全运行空间,提升了移动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现根据用户反馈的意见.就气象专业服务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不要以单点预报代替全县各区的预报,在专业有偿服务中,虽有气象指标,但预报内容以点代面,很难充分利用,应按气象指标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分区分片预报。例如,榆中县冰雹云移动方向是按高空引导气流从西北向东南移动,主要路经有东路、中路和西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背景下推进气象媒体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气象媒体融合主要目的是实现服务的精和准。这就要求气象媒体首先实现业务在线化,在业务上实现"需求感知——服务匹配——反馈优化"的数据在线化的业务闭环。其次要大胆创新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第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相融合,将公共气象服务作为专业气象服务的延伸。为此,有必要进行移动互联背景下推进气象媒体融合研究,以期为实现精准气象服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移动气象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气象信息的辅助决策功能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如何快速建立一个性能可靠、易于扩展、自主可控的移动气象服务系统成为当前各级气象部门重点关注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Hybrid模式构建精细化移动气象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并通过Hybrid、插件化开发、MVC框架、HTML5融合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气象信息在移动端的展示交互,体现了Hybrid开发模式在功能复用性高、迭代升级方便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经过近5年的持续迭代升级,目前系统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山东省各级气象部门、政府决策部门以及重点服务行业中,在气象服务社会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开创气象微服务平台崭新模式是现代化服务和宣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介绍采用具有动态适应能力的移动应用中间件引入智能技术对应用程序的适应行为进行配置,通过支持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打破电信运营商绑定式应用服务,打造基于互动式服务推广气象微服务。推进多元化的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微服务"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气象局的宣传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