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使人们对若干地质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板块运动特征之一的混杂堆积,是大陆地质工作者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对象。 1972年9月李春昱在《试谈“板块构造”》一文中,曾提到西秦岭自甘肃临潭、合作向西到青海玛沁、花石峡一带,可能存在石炭、二迭、三迭系混杂堆积。这里通过目前掌握的有限资料,谈谈混杂堆积的概念以及对其地质意义的初步认识,同时介绍一个可能属于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对扬子板块西北缘包括碧口群在内的板块构造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资料和看法。对陕西宁强阳平关到四川青川白水街一带沿大断裂零星断续出露的白云岩,初步提出属于与板块构造缝合带有关的混杂堆积。它的北部,东段为南  相似文献   

3.
混杂堆积是板块构造的重要遗迹之一。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实际存在的。自七十年代初,尹赞勋、傅承义、李春昱教授将板块理论介绍到我国以来,在喜马拉雅山、祁连、西秦岭、东昆仑、金沙江、桂西等地,相继发现了混杂堆积及板块结合带,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就混杂堆积而言,据笔者所知,在我国目前以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和发展,混杂地质体愈来愈引起构造地质学者的浓厚兴趣,因为它是古俯冲带或缝合带的主要标志之一。最早研究混杂地质体的当推Griesbash、Diener 和Middlemiss(1883),Kaufmann(1886)在描述阿尔卑斯复理石中的杂乱堆积物时,启用了“野复理石”(Wildflysch),Greenly(1919)首次将“melange”一词引入混杂地质体的研究中,Flores(1955)提出了滑混堆积(Olistostrome)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许靖华(1  相似文献   

5.
关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较广泛分布的“混杂堆积”,已经有不少地学专家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不同研究者还给予不同的名称。如,有的称之为“构造混杂体”,有的则谓之“滑塌堆积”等。尽管名称各异,但都一致认为是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和碰撞的结果,并以此作为雅鲁藏布板块缝合带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从而引起世界地学界的瞩目。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所取得的一系列资料表明,所谓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混杂堆积”,或“构造混杂体”、“滑塌堆积”等,它们的形成似乎与所提出的板块构造俯冲和碰撞没有成  相似文献   

6.
佛兰西斯科混杂岩(Franciscan melange)沿美国西部的海岸及海岸山脉出露,构成一个近南北向的混杂岩带。这套杂岩起初称为佛兰西斯科杂岩(Franciscan complex)其本身的时代及其和大谷组(Gneat Valley Formation)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疑难地质悬案。板块构造说问世之后,许靖华教授首先解开了这个杂岩之谜,认为其形成与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是一套典型的混杂岩(melange),也有人将其称为俯冲杂岩(subduction complex)。近年来美国许多著名地质学家曾先后涉足该地区,对佛兰西斯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蒙古北部地槽区内,现已查明的蛇绿岩带、双变质带、混杂堆积等板块构造遗迹的区域分布、地质产状、岩石及矿物特征,作了概略描述。并进一步阐述了西伯利亚和中朝二大板块,由晚元古代至晚古生代期间,板块构造发育过程——洋壳消减和陆壳增生,直到早二叠世末期两大板块碰合形成统一大陆。对其形成与演化中的主要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等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之孟  金蒙 《地质科学》1979,14(3):205-214
混杂岩或混杂堆积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有过描述和讨论。但是,直到板块构造提出之前,混杂岩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就目前所知,我国台湾、祁连山、西秦岭、喜马拉雅山等地都有混杂岩分布。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在金沙江沿岸的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证实,四川乡城、得荣一带是混杂岩分布的又一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节要介绍《美国地质学会会刊》1984年第3期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ZH·M·Chang,J·G·Lion和R·G·Colcman的文章《中国板块构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根据正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使用了包括蛇绿混杂体和滑混堆积在内的混杂带、双变质带、钙碱性火山—岩浆弧、海沟型沉积以及某些地区的地震震中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等来划分古代和现代活动的板块边界,这是在时空上重建中国板块构造并阐述与构造岩石有关的构造作用的理论依据与地质、地球物理准则。  相似文献   

10.
化石混杂是混杂堆积中所特有的地质现象.在国内外已知的混杂堆积中都不乏其例,如美国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弗兰西斯科混杂堆积,土耳其东托罗斯山脉的构造混杂堆积,我国台湾的利吉层混杂堆积,川西南乡城—德荣一带的混杂堆积以及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的混杂堆积等都有化石混杂现象.西秦岭混杂堆积也不例外,尤其是甘南地区更为突出,研究化石混杂现象可以确定混杂堆积中外来岩块的时代、其原始沉积环境和可能的来源区;对混杂堆积基质中化石时代及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混杂堆积生成的时代和古沉积环境特征.从而为混杂堆积的成因和古板块活动方式提供有力的佐证.本文试图通过西秦岭混杂堆积中化石混杂现象的剖析,对上述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南缘西大滩混杂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直  赵民  施立新 《地球学报》1984,6(3):129-135
<正> 西大滩混杂堆积,出露于东昆仑中段南缘,青藏公路的西大滩南侧之煤矿沟(图1)。秦德余、李光岑1976年首次认为是混杂岩,但未做描述。青海区调一队四分队在填图时也注意了这一现象。笔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对该混杂堆积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根据野外收集的实际资料,笔者认为西大滩混杂堆积是滑塌混杂堆积,它向东、西延伸而为混杂堆积带,依混杂岩块的岩性种类及空间分布关系,由南到北可划分三个混杂堆积层,三层在成因上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地质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根山-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的属性和形成时代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分歧.早期认为是二叠纪侵入的超镁铁质岩体.该超镁铁质岩体侵入了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并被哲斯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二叠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在硅质岩中采集到的一系列化石资料表明,贺根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3.
陈瑞琛  陈剑  崔之久 《现代地质》2019,33(5):1128-1136
由于混杂堆积的搬运过程与沉积过程具有快速无分选的特点,其成因识别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综合研究作为沉积环境重建的方法之一,在混杂堆积亚相的区分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概述了冰碛、滑坡/崩塌/崩滑、泥石流及溃坝堆积的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研究现状,对这4种混杂堆积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特征进行整合厘定,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揭示其主要机械结构和组合模式的异同,强调在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中能级与粒间接触方式判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目前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的难点,并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层分布、沉积岩相建造、构造—岩浆活动、混杂堆积、深大断裂、蛇绿岩等残留标志,对商洛地区古板块构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该区划分成华北板块南缘带、北秦岭古洋板块带以及南秦岭镇安—公馆陆缘古海盆等单元及其次级单元。指出杨斜—商丹等大断裂为俯冲带,东江口—山阳—木家垭大断裂为地缝合线等。最后探讨了该区古板块的形成、演化和找矿。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层分布、沉积岩相建造、构造-岩浆活动、混杂堆积、深大断裂,蛇绿岩等残留标志,对商洛地区古板块构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该区划分成华北板块南缘带、北秦岭古洋板块带以及南秦岭镇安-公馆陆缘古海盆等单元及其次级单元.指出杨斜-商丹等大断裂为俯冲带,东江口-山阳-木家垭大断裂为地缝合线等.最后探讨了该区古板块的形成、演化和找矿.  相似文献   

16.
乔秀夫 《地质论评》2016,62(1):6201152-6201152
正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所著"混杂堆积与环境"于2013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约90万字,照片200条幅,除个别署名外都是作者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全书共有十四章,基本按内、外动力过程分类,包括基本特征,坡积(冰缘堆积),冰川堆积,蚀余堆积,泥石流堆积,滑坡堆积,堰塞湖溃坝堆积,崩塌和塌陷堆积,滑坡堆积,构造混杂岩与沉积混杂岩之比较,以及震积岩(包括断层破碎带),火山与星体撞击混杂岩等。全书首先讨论了混杂堆积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并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粒度分析辨别某些第四纪混杂堆积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粒度特征分析了青海昆仑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混杂堆积和甘肃武都泥石流堆积以及贡嘎山海洋性冰川的现代冰碛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看出,由于各种第四纪混杂堆积的搬运介质、搬运过程及沉积过程不同,第四纪混杂堆积的粒度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沉积环境。因此,用粒度特征来辨别各种第四纪混杂堆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秦岭及祁连山构造发展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中国地质,在南方与北方有显著的区别,这是人所周知的事实。但是这个划分以何处为界,和以什么地质条件作为划分的主导因素,则至今尚无使人满意的解答。作者等分析了我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取得的丰富地质资料,并于1973-1975年组成研究组分别对秦岭东西段及祁连山北部进行了考察研究,肯定了兰片岩和混杂堆积在秦岭和祁连山的存在,结合蛇纹岩带等,试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构造发  相似文献   

19.
毕孔彰 《地质论评》1980,26(2):181-182
以美国加里福尼亚理工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系C.艾伦教授为团长、纽约州大学地质科学和环境研究系吴大铭教授为副团长的、由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板块构造代表团一行十人,于1979年10月5日—11月2日在我国先后访问了北京、成都、拉萨、昆明、广州,到实地考察了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日喀则冲堆蛇绿岩剖面、中贝混杂岩堆积剖面和拉萨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蓝片岩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陆古板块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板块体的边界特征。确定板块边界的标志很多,但从岩石学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标志是;(1) 蓝片岩及双变质带;(2) 蛇绿岩套;(3) 混杂堆积等。其中蓝闪石片岩及其共生的某些高压变质矿物是确定板块边界的重要标志。本文目的在于把中国境内目前已发现的十几条蓝闪石片岩带的基础资料介绍给读者,并对某些蓝片岩带的板块构造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