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這裏發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下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觀測(個別幾次是上半年的)。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测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與計算之差一欄係与蘇聯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曆表比較而得的數值。觀測者欄中“鈺”表張鈺  相似文献   

2.
下表所載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觀測,係1955年上半年內,利用佘山觀象台直徑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折光遠鏡所作的;每一觀测所用三顆比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攝影星表(Carte du Ciel),間或亦取自德國天文学會星表(A.G.C.)或耶魯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3.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觀测,係1954年下半年內,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徑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遠鏡所作的,每一觀测所用三顆比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攝影星表(Carte du Ciel),間或亦取自德國天文學會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4.
當1930—1931年第433號小行星——愛神星衝日時期,佘山观象台曾利用直徑40公分,焦距690公分的折光望遠鏡,從1930年10月至日至1931年3月23日,共作愛神星位置的照相觀测243次.其量度坐標及歸算結果,曾分別刊佈於佘山觀象台天文年刊第17卷第6分册及第21卷第3分册中.本文僅就天體  相似文献   

5.
自從1954年秋,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返射望遠鏡修理校準完畢後,我們就把這儀器投入於小行星方位的攝影觀测工作.在牛頓裝置的焦點上(焦距300厘米)二十分鐘的露光,北極星序中,攝影星等17~m.8的星象顯然可見。這遠鏡光力較強我們便有了發見小行星的條件.因為較亮的小行星,都已早經發見.近年發見的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星等都在14~m及15~m左右.我們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  相似文献   

6.
這項工作是對10顆軌道確定的小行星作精確的定位照相觀測,用來决定星表上恆星的赤緯的系統差,是我們參加蘇聯微星星表編製工作中的一個項目。1955—1956年的觀测已經發表在天文學報5卷2期。至於觀測和歸算的方法在那一期的報告裹已經說明,不再重述。表1是我們觀測的結果,觀測者欄中簡號:翟表翟書文,張表張孝順,年表張難年,馬表馬宗良,童表童光褡,胡表胡坤林;表2載依據D_i的數值。  相似文献   

7.
下表所載小行星的位置是1954年全年內所做的照相观测,其中包括兩次彗星(Schwassmann—Wachmann 2)的位置.這項觀測是繼續天文學報第2卷2期249—255頁所發表的小行星位置.其中序號1—32的小行星位置係由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照相遠鏡觀測,而自序號33以後的小行星位置則是由直徑60厘  相似文献   

8.
這四顆小行星(1)是紫金5號(P.O.5),共有七次的觀測。但是在1957年12月份裹所觀测的兩次,從軌道計算結果,證明這最後兩次的,是屬於另一顆小行星的。(2)是在觀测久已失蹤的小行星(1125)China時拍攝到的。觀測的弧長有七十天。很有可能它就是失蹤的中華號。但還有待攝動計算,把前後相距三十年的觀测,聯系起來才能够作最後的肯定。(3)是紫金6號(P.O.6)。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號數為1957 VA。觀测弧長約六十天。從短弧初軌算得的星曆表,曾發表在國際天文協會天文電報组的快報No.  相似文献   

9.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9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測的远鏡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鏡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鏡,它們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A.G.星表.表中观测与計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較而得的数值.观測者栏中“鈺”表张鈺哲,“家”表张家祥,“婉”表徐婉青,“靜”表莫靜儿,“海”表周兴海,“元”表願頑元,“雄”表車一雄,“义”表掦修义,“琦”表王琦.  相似文献   

10.
下表所载小行星、彗星的位置(包括两次冥王星的位置)是在1955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先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Yale星表和A.G.星表,应用后两种星表的观测,大都利用了以四个底片常数归算星体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紫金山天文台发見的小行星紫金一號的初步軌道和跟踪觀測的星曆表,已經發表於本學報的三卷一期第1-3頁。這軌道祇根據從一月廿日到二月三日十四天觀测的弧长來推算,準確性當然不會很高,我們按照這星曆表所給的方位,繼續着作攝影觀测,一直到三月廿三日为止。以後星光變得太弱,我們便再也觀测不到了,起先觀测所得的位置和星曆表很相符合。但越到后來,观测與計算之差,很快的加大,  相似文献   

12.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8年下半年内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号数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表中标以 P.O.代号的是本台观测到的、星历表中未能对认出来的小行星.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部分选自 A.G.星表.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观测者栏中“钰”表张钰哲,“家”表张家祥,“车”表车一  相似文献   

13.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上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 A.G.星表.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  相似文献   

14.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观测,係1955年下半年内,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径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折光远镜所作的;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摄影星表(Carte du Ciel),间或亦取自德国天文学会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15.
下列二表所載的月掩星觀测,是1954年內利用佘山觀象台40厘米折光望远鏡(焦距700厘米)所得的观测結果:這是繼續天文學報第2卷第2期的观测報告。表內所載時刻,仍係利用停錶(估計到十分之一秒)記錄下來的;而停錶每日兩次與徐家匯觀象台所播時號校正,所有歸算方法,與往年一樣。  相似文献   

16.
下表所载小行星的位置是在1951年全年内所作的照相观测。它是继续天文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44—148页所发表的小行星的位置,其中有两次所观测的是Minkowski彗星。所用照相远镜仍旧是直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偶尔也用德国天文学会星表。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辛辛纳提(Cincinati)天文台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有时观测日期和该星历表所包括的期间,  相似文献   

17.
在經常的觀測工作中,子午儀和中星儀的方位差不斷改變。方位差的大小不但每年不同,每月不同;甚至在連續觀測的夜與夜之間,也有變化。現在根據徐家匯观象台所用的帕蘭(Prin)中星儀(物鏡口徑80毫米,焦距86厘米,接觸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自1940年1月到1954年10月間的觀测資枓,分析它的方位差的變化情况,並分为長期的(年與年,月與月之間的變化)和短期的(夜與夜之間的變化)兩方面來討論。  相似文献   

18.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观测,系1953年及1954年上半年内,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径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远镜所作的,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摄影星表(Carte du Ciel),间或亦取自德国天文学会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所有观测,绝大部分係利用AΓφa——Aстро药膜,底片上直角坐标的测量,利用佘山观象台特具的坐标测量仪、可估计到1个微米(Micron),观测时刻以世界时表之,且以日为单位计算。  相似文献   

19.
本台测時所使用的儀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迴轉中星儀,並由超人差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觀測所得時刻。觀測一般在世界時11h—13h之間進行。每次觀测的星數一般是10—12顆,天頂南北的星體約各佔一半。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星表系統为根據,觀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儀所在經度为東經8~h5~m42~s.890。  相似文献   

20.
1957年紫金山天文台太陽黑子聯合觀測仍繼續進行,參加聯合觀测的有南京、佘山、昆明、青島四個台站。四台站的資料由寧台集中整理,並按太陽自轉周每周對外發佈一次。現綜合1957年的資料作報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四台站均採用目視投影觀測。投影圍直徑均為17.4厘米。寧台原用的11.4厘米折光鏡因坐架不穩,自6月24日起改用南京大學天文台的12.7厘米折光鏡觀測;佘台仍用10.5厘米折光鏡;昆站用12.7厘米折光鏡;青台用15厘米折光鏡。测定黑手羣日面坐標所需的太陽物理要素取自1957年天文年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