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正>马海凸起是柴北缘的二级构造单元,受燕山和喜山两期构造运动影响,自中生代以来,为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新生代发生构造沉降作用,在基岩隆起之上接受沉积。马海凸起周边被马仙断裂、绿南断裂、陵间断裂所包围,与赛什腾凹陷、伊北凹陷、鱼卡凹陷相隔。马海凸起北部整体具有含油气特征,但古流向、沉积相组合、沉积厚度、古物源以及砂体展布特征等制约着进一步的精细勘探,其中古物源分析对于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与地震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建立了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五要素"分析方法。应用该分析方法在奥陶系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6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奥陶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盆地不同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层序地层格架:在盆地西部窄大陆边缘北部奥陶系发育层序Osq3—层序Osq7五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南部发育层序Osq1—层序Osq7七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特马道克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总体上西部地层西厚东薄,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南部宽大陆边缘奥陶系发育盆地所发现的8个层序,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凯特阶早期,地层南厚北薄,向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中东部台内洼陷奥陶系仅发育层序Osq3—层序Osq5 TST,以盆地东部洼陷东侧最厚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盆地北部伊盟古隆起、西南部庆阳古隆起主体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二者的鞍部仅发育Osq4 TST层序,表明盆地西部的祁连海槽与盆地东部的华北海在中奥陶世晚期有过短暂连通。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与地震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建立了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五要素”分析方法。应用该分析方法在奥陶系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6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奥陶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盆地不同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层序地层格架:在盆地西部窄大陆边缘北部奥陶系发育层序 Osq3-层序Osq7五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南部发育层序Osq1-层序Osq7七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特马道克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总体上西部地层西厚东薄,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南部宽大陆边缘奥陶系发育盆地所发现的8个层序,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凯特阶早期,地层南厚北薄,向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中东部台内洼陷奥陶系仅发育层序Osq3-层序Osq5 TST,以盆地东部洼陷东侧最厚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盆地北部伊盟古隆起、西南部庆阳古隆起主体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二者的鞍部仅发育Osq4 TST层序,表明盆地西部的祁连海槽与盆地东部的华北海在中奥陶世晚期有过短暂连通。  相似文献   

5.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古地貌分析——以塔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层序界面的形成伴随着剥蚀夷平、水道下切、构造抬升等古地貌改造作用; 层序的样式、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的平面分布及削截、超覆尖灭、前积角度、退积幅度等地震反射特征也受古地貌的直接影响.因而, 层序地层提供了可供古地貌分析的信息.通过对塔河油田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应用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上超尖灭线、坡折线、褶皱形态等标志, 识别了SQ1、SQ3层序发育时期的隆起、差异压实低凸起、斜坡、缓坡、凹陷等古地貌单元, 揭示了SQ3层序发育之前的构造挤压活动, 应用Ⅱ油组的砂体平面分布验证了古地貌分析结果.综合上述分析, SQ1、SQ3层序发育时期, 斜坡带和凹陷带有助于低位体系域砂体局部聚集, 是研究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根据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特征,利用钻井取芯、岩屑录井、测井资料以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将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划分为1个超长期、7个长期旋回层序。通过精确的层序地层划分及井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地形因素及河流类型是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层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丰富,煤系赋存受构造格局控制明显。本文立足于煤田构造特点分析,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柴北缘煤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将柴北缘含煤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1个四级构造单元。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构造格局对煤系赋存状况的控制。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成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常艳艳  林畅松  周心怀  夏世强 《地球科学》2014,39(10):1371-1380
综合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表明,辽西凹陷北洼古近系沙河街组存在完整的地层序列,其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沙一段和沙二段之间不存在不整合层序界面;SQs3-1(沙三上段)在相对隆起区遭受剥蚀,但在坳陷带内发育完整.沙河街组发育的主要沉积体系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滨浅湖滩坝等,其分布受到了同沉积断裂、次级古隆起、古坳陷分布的制约.研究区内有利的储集体包括分布于古隆起边缘低位体系域的砂体、洼陷中部的深水重力流砂体、古隆起高部位的碳酸盐岩等.它们与下部沙三段发育的大套暗色泥岩及上覆的沙一段泥质层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并在古隆起边缘、次级洼陷带、断裂坡折带及缓坡边缘形成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柴北缘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向北俯冲碰撞,盆地内部上二叠—中三叠统缺失。晚三叠世开始,西秦岭斜向碰撞柴达木盆地,柴北缘进入造山阶段,所受挤压作用方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盆地内大范围缺失上三叠统。晚海西—印支期柴北缘内部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剥蚀加之该期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尕海南山石炭系与白垩系、旺尕秀煤矿石炭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意味着下伏石炭系可能遭受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研究程度偏低、认识出入较大,沉积期古隆起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运用最新的井震及野外资料,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建立了上扬子地区奥陶纪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并重建了重点层位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揭示,二级层序结构控制了沉积充填结构,每个二级层序的下部地层厚度起伏明显,指示了古地貌明显起伏特征,古隆起区具有明显的三级层序超覆沉积缺失结构;二级层序晚期古隆起范围缩小,填平补齐作用使得三级层序地层厚度总体稳定.岩相古地理分析揭示,奥陶纪总体具有北部、西部和南部三面稳定古隆起环绕中部凹陷区特征,川中古隆起明显分隔中部凹陷区;认为川中古隆起及南北两侧古隆起具有间歇性扩大、川东地区SSQ2早期存在隆起区,而中部凹陷区总体具有持续性沉降及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表明,早奥陶世桐梓组沉积期继承了娄山关群的总体古地理格局结构,形成了2个膏岩区及古隆起周缘白云石化颗粒滩相带组合,而湄潭组可能存在西部来源的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1.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650km,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拉鸡山进行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研究。作者曾在拉鸡山从事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研究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在大地构造演化方面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而为后期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塔中I号断裂带地层进行岩石力学试验,并用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塔中I号断裂带在后期应力场作用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塔中I号断裂对塔中地区的地质构造起控制性作用。张裂和剪裂为该区地层的主要破裂机制,所产生的裂缝集中发育于中部的奥陶纪和寒武纪地层。  相似文献   

13.
颠达铅锌矿床区域上北西、北西西向断裂、褶皱十分发育.铅锌矿体呈似层状、脉状沿断层接触带产于F1断层上盘波里拉组(T3b)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中.矿石类型简单,矿体的产出受地层、构造控制较为明显.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认为本矿床是该区较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层控热液脉型铅锌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白云鄂博及周边地区地质和构造形迹的系统调研,综合分析了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单元、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构造背景以及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组合特征。白云鄂博群可以划分为三个沉积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白云鄂博地区由陆内裂谷向陆缘裂谷转化到活动大陆边缘裂谷的沉积过程。白云鄂博地区以白银角拉克-宽沟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存在重大地质差异。断裂南侧的该群岩石不整合覆盖在相当于五台群的巴尔腾山群之上,是在华北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陆缘沉积。局部碳酸盐岩和页岩层位在加里东期遭受了强烈的地幔流体改造,形成大规模稀土矿化;在海西期又遭受了强烈的区域变质改造。断裂北侧的白云鄂博群以发育蛇绿混杂岩-叠瓦状况断层-紧闭同斜褶皱为特征,具有古板块俯冲形成的加积杂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西天山—伊宁地区以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历来成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研究的重要地区,而那拉提构造带及邻区又在西天山—伊宁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那拉提构造带及西天山造山带在基础地质的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天山造山带和伊犁盆地的正确认识。笔者根据近十年来在那拉提带及邻区进行10个1∶5万区调填图和收集到的其它资料,对该区几个重要层位的时代、大哈拉军山火山岩系的形成背景、蛇绿岩和蓝闪片岩的产出特征以及该区的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其中的许多认识和看法将对该区的进一步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Pyrophyllite deposit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n the basis of geology and genesis. The first two types are associated with hydrothermally altered rocks in felsic and intermediate volcanogenic suit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etasomatites and their subsequent mineralogic transformations under varying volcanic conditions. The third type includes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of metamorphic-metasomatic genesis, which is caused by transformations of terrigenous-sedimentary interbeds in felsic volcanics under greenschist facies conditions. The fourth type is associated with low and mid-temperature stages of hydrothermal vein formation at the limits of volcanogenic and metamorphic strata. The fifth type comprises pyrophyllite occurrences in weathering crusts on metamorphic strata and metasomatite.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raw pyrophyllite deposi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geodynamic situations and geochemical conditions, such as character of tectonic dislocations, volcanism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7.
李江涛 《现代地质》1997,11(4):488-495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生代加里东期后的构造演化在总体上呈稳定、继承性发展‚但 于不同时期或不同区块‚在古生代内幕构造形态及变迁演化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加里东 风化面后期构造沉降和埋藏的演化规律可以看出‚该构造演化存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形态上 的迁移性‚表现为晚古生代时期的均衡沉降和均匀埋藏‚中生代则有差异沉降和埋藏上的分 异性‚燕山中幕的构造变动最为重要和突出‚造成了古生代盆地形态的重大变化。这也是古 生界天然气运聚的重要时期‚对天然气的形成、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鸡山裂谷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 6 50km ,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 ,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通过作者在拉鸡山多年的野外调查工作和研究 ,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 ,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 ,区内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新生代早更新世 ,拉鸡山巨型断裂带发生左旋走滑运动 ,导致断裂带弧形转折部位强烈崛起 ,形成雄伟高山。  相似文献   

19.
觉学红层滑坡发育于向斜北东翼形成的反向坡,是近年来依托川藏交通廊道沿线灾害地质调查在新厘定的“藏东昌都红层区”发现的典型红层滑坡。为厘定其成因,以基础地质为切入点,进行了详实的地质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J2d)紫红色、灰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砂岩。地层内发育与区域构造活动配套的轴面劈理(S1)、“X”型共轭剪节理(S2、S3)和层间剪切劈理(S4)。文章从沉积环境控制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区域构造演化制约斜坡结构与岩体结构面组合特征和地下水及重力作用加剧斜坡失稳等角度,提出觉学红层滑坡形成于内外地质营力耦合的失稳机理,对区域红层滑坡防治和川藏交通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近年来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中若干焦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板溪群”不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而是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一套变质变形微弱、层理明显、岩层连续有序的沉积盖层。华南地区广泛存在太古代一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元古宙的古构造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拉张盆地。根据变质相华南地区地壳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三层,分两个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