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高强度周期性调制的光束或脉冲激光束入射到介质中时,通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部分光能转变为声能,从而在介质中形成声波,这一效应称为光声效应。在光声效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声光谱技术,已广泛用于物质结构的研究。 近十年来,人们对非密封的大范围介质空间中激光激发声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激光在液体中激发声波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它有可能导致一种新的水下声源——激光声源。与传统的水下声源相比,激光声源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比较容  相似文献   

2.
研究液体中声吸收对三种具有不同波形的脉冲光声信号的影响,把吸声介质视为一个线性、时空不变的低通滤波器,得到了考虑声吸收后光声脉冲的幅值和波形随传播距离变化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由声学的角度,阐明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声场特征。提出在研究声波对海洋生物生长影响实验中应注意的若干声学问题,以求得声波对海洋生物生长影响有更好的声效应。  相似文献   

4.
贾光  杨国安  沈江  张淼 《海洋工程》2013,31(3):84-88
针对海洋平台水下钢结构无损检测的需要,研究在空气、淡水和海水作为耦合介质的情况下,声发射波在钢结构传播过程中幅值和能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幅值和能量损失的原因。基于声发射波反射原理,分析声发射波在钢结构中传播的多径效应及波形转换特性,并解释了时域波形发生分离的原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盐度对声发射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该项研究为提高海洋平台声发射检测中故障源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下光通信具有高数据速率、低链路延迟等优势,但水体浑浊、对准困难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 声通信则因具有互补性可被用于组成声、光混合通信系统。但考虑到声、光信号不同传播特性,常规上此类声、光混合通信系统均采用声、光用独立调制、解调的方式实现,造成较高的硬件系统开销。因此,提出了近程水下声光一体化高速通信方案,该方案采用 PPM 调制方式,基于同一套调制、解调模块以一体化的方式支持声、光 2 种通信链路,通过声、光 2 种通信模式的一体化实现,以更低的系统硬件实现复杂度提供具有更好的指向特性、水质、环境噪声适应性的近距高速链路。经水池实验验证:该系统在近程通信时,声、光通信链路均可实现 1 Mbps 数据速率的无误码通信。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条件下,脉冲激光在液体中激发的光声脉冲波的波阵面可近似为平面,柱面或球面.具有不同波阵面的声脉冲在液体中传播时,其前沿上升时间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液体非线性参量和声脉冲上升时间改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本文讨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的波阵面的光声脉冲波的上升时间和传播距离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B/A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袁长迎  炎正馨  蒙瑰  李智慧  尚丽平 《海洋学报》2010,32(10):6908-6913
采用恒流驱动耦合机械斩波技术在激光光声光谱装置上系统测量了5%—100%宽浓度范围甲烷气体的共振光声信号,发现在高浓度区共振光声信号呈现异常的饱和特征.基于气体吸收和光声光谱原理定量分析了光声信号饱和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气体样本对入射光强吸收而导致的声源与本征共振模式的耦合系数改变是异常饱和的主要原因,并导出判定光声信号饱和深度的准则以用于判定高浓度气体饱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海水中声传播的问题时,声传播损失TL是一个最基本的物理量。近年来随着海洋声学遥感的兴起,对TL的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而将海底地层介质包括在内的声传播的研究,可应用到海底地质勘探中去。  相似文献   

9.
研究水的声吸收所引起的光声脉冲幅度的变化。脉冲声波由激光通过光击穿机制产生。文中给出了光声脉冲峰值声压与传播距离和声吸收系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实验测量结果和理论曲线所描述的变化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在已知旋链角毛藻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化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了温度、生长时期、光照、细菌等因素对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的影响、化感物质的萃取及粗提物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效应检验等实验,研究了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性质、降解特点,并初步测定了化感物质的结构。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与生长时期有关,指数期滤液化感作用强于衰亡期;旋链角毛藻的化感物质在50℃以下保持稳定,光和细菌均引起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降解,且细菌降解强于光降解;旋链角毛藻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化感活性,该萃取物在255~260nm处有特征吸收峰。综合以上结果,推测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可能为分解温度在50℃以上的易被光和细菌降解的苯衍生物,从极性上看较易溶于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1.
旋链角毛藻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知旋链角毛藻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化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了温度、生长时期、光照、细菌等因素对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的影响、化感物质的萃取及粗提物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效应检验等实验,研究了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性质、降解特点,并初步测定了化感物质的结构。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与生长时期有关,指数期滤液化感作用强于衰亡期;旋链角毛藻的化感物质在50℃以下保持稳定,光和细菌均引起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降解,且细菌降解强于光降解;旋链角毛藻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化感活性,该萃取物在255~26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综合以上结果,推测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可能为分解温度在50℃以上的易被光和细菌降解的苯衍生物,从极性上看较易溶于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2.
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参数的精确测量对于介质中成分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设计了单积分球系统测量浑浊介质的光学特性参数。系统中采用了自行设计的准直光路以使系统更好地符合逆倍增法(IAD)的模拟边界条件。采取双光路补偿及光源调制的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及信噪比。测量得到了不同浓度浑浊介质在632.8nm及1064nm波长处的光学特性参数,并据之由漫射理论计算得到的光径向分布与漫反射系统实际测量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一种声遥测海底平面层系声阻抗分布的模拟实验结果。实验在油漆厂冷却水池中进行,采用取样平均迭代的反演方法,对三介质层系的遥测结果与实测值较好地接近。  相似文献   

14.
珊瑚礁岩的磁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沙群南永1井珊瑚礁岩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珊瑚礁岩的磁化率为负值,属抗磁性物质,但它有较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而且它的NRM近似对数正态分布,其值大部分分布在(0.8-1.6)×10^-4A.m^-1区间内。进一步研究发现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富铁细菌及水介质等可以在珊瑚礁孔隙中留下铁磁性物质;另一方面,珊瑚在生长时也可能吸收铁离子,变成珊瑚礁骨骼的一部分。因此,珊瑚礁岩具有铁磁性,在古地磁场作用下,产  相似文献   

15.
林俊轩  马恒仁 《海洋学报》1986,8(1):127-130
近20年来关于纵波速度与海底介质密度的关系已进行了许多研究.E.L.Hamilton指出[1]: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刚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率。或者说,孔隙率更能在声速度这一物理量中得到反映。由此推理,应当研究的是速度与介质孔隙率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研究ν—ρ曲线,这可能是由于密度这个量便于测量,而且各海区不同类型底介质密度的调查资料发表的比较多。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中悬浮颗粒物质(SPM)的化学特征和沉积通量的研究对于了解全球物质循环和确定海洋吸收、贮存和转移碳能力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陆架海洋沉积物的再悬浮作为海洋悬浮颗粒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已引起本领域专家的重视(詹滨秋等,1993)。Hosika等(1994)在研究东海陆架和沿岸区时,证实在东海存在一个底层涡动层,其悬浮颗粒物质的含量可达总量的30%-40%。Kusakabe等(1994)运用光透射仪(Bean Transmisso Meter)研究涡动层的颗粒物质,以上研究都未能定量地计算再悬浮的比率。本文根据悬浮颗粒物质特征化学成分的垂直通量以及它们在海洋中自身生成的和沉积物再悬浮的悬浮颗粒物质中含量的关系,建立了定量化学模式,并运用现场资料定量计算东海陆架海洋中悬浮物质的再悬浮比率(α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是对沉积物中的汞的测定,在消解过程的探讨,在王水介质下,在微波仪一定条件下消解目标物质,对比同时测定的国家标准物质,得到很好的检测结果,建立了一种用于消解测定沉积物中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锗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钝顶螺旋藻Spriulina platensis (Cyanophyceae)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 (Chlorophyceae)暴露在不同浓度锗的培养液中,研究了锗对它们的毒性及锗在藻细胞中的累积,结果表明,锗对S.platensis的毒性较D.salina大。在培养浓度范围内,S.Platensis中的总锗含量与培养介质中的锗含量关系不大。锗在S.platensis中的分布较均匀且呈剂量效应,在D.salina中,总锗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锗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锗在细胞中的分布以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为主,脂类中含量则较低,上述差异反映了灌类在生理特性上的不同,研究表明,当藻类暴露在含锗介质中时,可吸收累积一定量的锗并结合到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中,从而达到降低锗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柏贤 《海洋学报》1983,5(5):553-560
声信号在海中传播时,海水介质下边界海底的声学特性对海中声信号的传播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声学研究领域及海洋学研究领域,国内外对浅海海底的物理参数及其声学特性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国外对深海沉积物声学特性的研究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20.
水下信息感知是指水下系统通过声、光、磁、电等传感器接收海洋环境和目标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获得海洋环境和目标特征信息的过程。由于声波能在海洋中远距离传播,水下声场信息感知受到格外重视。水下信息感知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大范围海洋水下监测系统,通过信息感知,掌握海洋环境变化的规律, 建设透明海洋,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