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0,(3):24-25
3月27日晚上8点30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国际地标一起,履行了“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承诺,关闭了景观灯。在同一时刘,全球有1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城市共同参与了“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相似文献   

2.
白洪 《地球》2010,(3):28-29
3月27日晚8点半,在北京朝阳区百子湾革果社区22院艺术街区的德滋画廊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烛光座谈晚会。晚会是“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六、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本专题会系与“地球深内部研究计划”(SEDI)共同组织进行的,共有口头报告22篇,张贴报告7篇。美国学者V.S.Solomatov和D.J.Steven-son在题为“对流地幔中相变边界的清晰性”的报告中指出,地球...  相似文献   

4.
地震体波成像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论述地震体波成像中速度模型间断面的引入,体波多震相的利用等优越性的同时,利用研究区之处,能改善或分辨地球内部更深处的远震资料,得到研究区平均相对走时残差的分布。结果表明:1.采用相对走时残差消除了模型区域外的地球模型的影响,从而使 远震理论走时计算中,球状分层各向同性参考地球模型的选取是不重要的;2.平均相对走时残差的分布与研究区内构造分区相关;3.研究区中地球形状的椭率对反演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0,(3):1-1
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许多国家.许多地球公民.都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展示了一批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呼吁各国同胞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由国土资源部确定了地球日的主题:“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而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7.
地震动力学过程最强烈地发生于活动不均匀层范围内,从地震学观点来看,位错过程扩展具有本质意义,其含义就是断块沿“原始”断裂或构造层之间的界面位移。前面已指出,现代位错过程伴随着岩石物理性质、各种地球物理场、流体动态和其他现象以及地壳内构造不均匀性几何尺度的异常变化,虽然,这些异常在自然噪声背景上很难识别,但在地面有镶嵌式地表现,在不同地震活动带地震前发育情况不一样。地震预报研究应根据下列原理。1)选择研究对象,引入了“地震成因带”、“孕震区”和“震源区”概念(第1章),地球内部起源和地球外(宇宙)起源的能量对地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4级地震前地震时空分布、应变能释放的异常变化,发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异常变化清楚地反映出南黄海6.4级地震的震源过程一“三级跳跃”模式。即早期地震活动增强,形成大的孕震空区;中期在上述背景上地震活动再次向外围扩散并收缩,地震活动逐渐减弱,晚期在孕震空区内形成临震空区和临震小震条带。孕震空区缩小;晚期地震活动出现短期平静(4个月无≥2.0级地震),显示临震“平静”异常,由R(t)图可以对64级地震的发震时间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介质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表明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特征,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则反映了本区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区直接受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相互作用,与青藏地块构造应力一致;甘东南活动构造区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内部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11.
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震各向异性"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介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地震各向异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还有助于研究地球活动过程。本文从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两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地震各向异性是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球物理“化石”。  相似文献   

12.
按I.M.Gelland等人建立的模式识别Cora-3修改算法研究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和地球物理特征并用于识别本地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易发生在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内、白垩纪或新生代构造(断陷)盆地的内部或边缘、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地质块体边界附近以及活动断层数较多的地方。 “投票”结果表明误识率较低(ε=0.061—0.098)。根据“投票”结果,划分出五个D节点相对密集的地震危险区。 控制试验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 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的作者指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扰动位能满足重调和方程,亦即异常(扰动)密度能够满足调和方程,这样就可以用边界上的值唯一确定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从而用牛顿位公式统一了地球的内外引力场.究竟能否用边界上的结果将地球的内外部引力场进行统一,这种异常密度能否满足调和方程,“统论”所定义的内部密度是否与真实地球内部密度有关,本文对以上及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8,28(1):52-66
从1969年开始,雷州半岛每年或隔年频繁发生地裂缝,论述了雷州半岛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指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海岸抬升)相关,也和邻区强震、中强地震及区内的小震和微震部分相关.认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属构造蠕变地裂缝。推测与1969年其邻区阳江发生的6.4级强震对本区构造活动的激发并改变其地壳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苏联地震工作者、第比利斯大学教员尼诺·卡恰希婕断言:发生在世界任何地区的强烈地震都在发震的同时“启动”地球内部下一次破坏性地下风暴的孕育机制。这位女科学家认为,在发生灾难性地震的震源区内,有时在距震源一定的距离内,地球内部产生一些特殊的波,地震震中似乎就随这种波的“峰”向未来强震的中心地点迁移。她还认为,科学家掌握这些过程的机制后,就可在不远的将来预报未来强震的地点,其预报准确性就象预报海啸破坏性涌浪抵达海岸的时间一样。尼诺·卡恰希婕对塔斯社记者说:“在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GRACE卫星的观测密度统计分析南北极点的热层大气密度的世界时(即磁地方时)变化.研究发现:在9—11月份地球处于行星际磁场为背向太阳的扇区内(背向扇区)时,南极点热层密度在约17∶00 UT(13∶30 MLT)达到最大值,比日平均值高约22%;而在6—8月份,当地球处于行星际磁场为面向太阳的扇区内(面向扇区)时,北极点热层密度在06∶00 UT(12∶30 MLT)达到最大值,比日平均值高约13%.南极点的磁纬是-74°,其在15∶30 UT处于磁地方时正午,恰与极尖区位置重合.北极点在5∶30 UT处于磁地方时正午,此时北极点与极尖区位置最靠近.因此,极点热层大气密度的磁地方时变化可能是其周期性靠近极尖区的结果.南北极点热层密度的磁地方时变化分别在背向和面向扇区内更明显,这可能与行星际磁场By分量对南北半球密度的不同影响有关.统计结果还表明,极点热层大气密度的磁地方时变化在冬季半球内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冬季半球,沉降于极尖区的粒子相比夏季半球少、沉降高度低,因而能量沉降所引起的热层上部的密度增强较小.  相似文献   

18.
地幔对流     
《地球》2012,(7):35-35
地幔对流是地幔中.特别是地幔软流层中发生的热对流。地幔对流是一种自然对流.既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传热方式(通过物质运动传递热量).又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由物质内部密度差或温度差所驱使的).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地幔对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在缓慢的进行的,对流活动的时间可达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地幔对流的流动形态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构造圈由稳定的和活动的不均匀层组成。现代地球动力学中地球内部能量源作用相当大,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源引起的,主要导致地球膨胀。宇宙因素引起的“快速”运动叠加到这种“缓慢”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泉州市区域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