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铵盐作调整剂在矿石浮选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铵盐作调整剂在矿石浮选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张文彬徐晓军冷崇燕(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关键词浮选铵盐选矿调整剂根据不同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用铵盐作为调整剂,提高矿石浮选或分离效果,已在矿石浮选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铵盐在氧化铜矿浮选中的应用东...  相似文献   

2.
<正> 在磷矿选别中,磷块岩选矿工艺是选矿工作者致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对磷块岩选矿试验研究中,通过反浮、正-反浮、反-正浮以及重介质选矿等不同工艺流程和方法的分析对比,使磷块岩选别有了新的进展。通过反浮选处理湖北保康磷矿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指标,但采用磷酸作为抑制剂成本较高。为降低反浮选成本,用硫酸替代部分磷酸,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开路流程,取得了较好效果(表1)。  相似文献   

3.
早子沟金矿矿石质量特征、选矿试验研究及选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早子沟金矿矿区勘查及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资料,从金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物成分、金的赋存状态及其主要载体矿物的嵌布特征、共伴生组分等方面综述了矿石质量特征,重点分析了以上矿石质量特征要素对选矿的影响;简述了选矿试验研究的成果及选别效果。矿区矿石工艺类型属少硫化物微细粒浸染型含金矿石,金的赋存状态复杂,利用重选—浮选中矿再磨的重浮联合流程可获得较理想的选冶回收指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南某低品位难选石墨矿矿石特点,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影响石墨选矿的主要因素为原矿品位低,嵌布粒度微细,层状易浮脉石云母质量分数高,含可浮性好的黄铁矿。以此为基础开展了选矿试验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条件对比试验,通过药剂制度优化。结果表明,捕收剂复合柴油(柴油和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以4∶1混合)和杂醇类起泡剂MA的药剂组合可有效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降低药剂用量,抑制剂石灰可实现石墨与黄铁矿的分离。闭路试验可以获得精矿石墨质量分数达到90.82%,回收率率为91.18%,有效提高矿石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河下硫铁矿属于煤系沉积类型,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东南。矿石品位贫富差别较大,目前存在着大量贫矿石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矿产资源,我们在为地质评价所做的选矿试验报告基础上,对选矿工艺流程进一步做了浮选试验、重选试验和浮选浓度对比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今后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试验所提供的浮选流程,具有流程结构简单、药剂消耗量低、磨矿粒度粗和浮选时间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南江县红山铁矿矿石除主要有用矿物磁铁矿外,尚含大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这一方面为选矿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金属硫化物中常含Cu、Co等有用元素可供综合利用,所以选矿工艺和选矿流程的确定很重要,本文对选矿特征、流程及综合回收有用元素等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某铜硫铁矿,其原有的生产流程为硫化矿混浮—铜硫分离—浮选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工艺,因其生产的铜精矿品位过低而开展了新分离试验研究。本分离研究在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可能影响选矿指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发现,该原矿中具有强磁性的方黄铜矿及单斜磁黄铁矿的存在是影响选矿指标的最大因素。分离研究在合理的药剂制度上最终确定了硫化矿混浮—硫化矿精矿磁选分离—磁选精矿及尾矿分别进行铜硫分离—混浮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工艺。新工艺可获得达入冶标准的铜精矿、硫精矿、铁精矿,极大地提高了原矿的产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利用某堆存低品位萤石矿,采用光电-浮选联合流程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光电选矿可以实现矿石中萤石和石英的有效分离,预先抛除大量尾矿,显著降低磨浮工段矿石处理量,使低品位萤石矿的合理利用成为可能。当原矿CaF2品位为17%左右时,采用光电-浮选联合流程,可获得CaF2品位为96.93%的萤石精矿,联合流程CaF2综合回收率为69.80%。  相似文献   

9.
针对云南某单一的低品位硫化钼矿,辉钼矿嵌布粒度粗细极不均匀,微细粒含量高的特点,进行了工艺矿物学与浮选回收技术研究.采用原矿粗磨—钼粗精矿再磨的阶段磨浮选矿回收工艺,以水玻璃和硫化钠做脉石矿物的抑制剂,以煤油和2#油分别作辉钼矿的捕收剂和起泡剂,对原矿Mo品位0.22%,全流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钼精矿含M050.12%,回收率92.73%的浮选指标,浮选回收工艺流程合理、药剂制度简单环保.  相似文献   

10.
内蒙×××蓝晶石矿可选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蓝晶石矿采用脱泥-碱性介质浮选-磁选和脱泥-磁选-酸性介质浮选两种工艺流程进行可选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浮选的分选效率和选择性较好。该矿采用脱泥-磁选-酸性介质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1.
含有黄铁矿的多金属矿物浮选分离一般先采用石灰抑制黄铁矿以更好地选别其他有用金属矿物,随后再综合回收黄铁矿。为获得较好的回收指标,需对受抑制的黄铁矿进行解抑活化处理。在矿业工程领域,关于石灰抑制过的黄铁矿解抑活化机理等相关内容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综合评述了影响黄铁矿可浮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种类活化剂对黄铁矿的活化机理及黄铁矿机械活化效应等相关研究进展,为今后黄铁矿资源高效加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邬锦红 《江苏地质》1993,17(1):49-51
60年代前,我国在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方面采用氰化物作为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抑制剂。但氰化物有剧毒,污染生态环境。同时从工艺上考虑,当浮选矿浆中含有可溶性铜盐或铁盐时,这些盐使氰化钠的作用效力大为降低。矿石中含有金、银时,会因氰化物溶解金、银而损失掉。当矿石中含有可溶于氰化物的次生铜矿物时,生成的氰铜络盐会  相似文献   

13.
任飞  李岩 《辽宁地质》1995,(3):229-233
本文介绍了四道沟金矿选矿试验。对采用的单一浮选流程中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矿石可选性较好,指标稳定、可靠,可做矿床工业评价及开发利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215;&#215;&#215;蓝晶石矿采用脱泥-碱性介质浮选-磁选和脱泥-磁选-酸性介质浮选两种工艺流程进行可选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浮选的分选效率和选择性较好。该矿采用脱泥-磁选-酸性介质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以往,黄铁矿作为硫的来源,广泛用于制造硫酸;但现在由于通过开采自然硫、石油炼制等其它途径也很易获取硫,因此黄铁矿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在印度,高、中品位黄铁矿用作碱性土壤的中和剂,而相当多的低品位矿石在开采期间则被弃置于采场附近。此外,硫铁矿采坑中的酸性矿井水,目前也需中和处理之后才允许排放。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两种废物以及有效地控制它们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宜昌磷矿北部某矿区磷矿矿石性质及可选特性,进行了单一反浮选试验、重液浮沉试验和重介质-反浮选联合工艺扩大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重介质-反浮选联合工艺,比较适合该矿开发利用,在分选介质密度2.415g/cm3,磨矿细度-200目(-0.076mm)含量63.70%,原矿P2O5品位20.81%、Mg O含量6.08%时,获得了精矿产率54.69%、P2O5品位30.58%、Mg O含量0.87%,磷回收率80.36%的选矿指标。试验研究结果为该类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肃北硫磺矿床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硫,硫品位一般在23%~36%。一直采用土法焚烧熔炼回收硫磺,造成环境污染和硫资源的浪费。通过对硫磺矿石进行物质组成研究和实验室流程选矿试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矿石经一段开路和一段闭路磨矿后,采用最佳配比混合抑制剂及其他优化条件进行浮选,获得回收率为92.46%、含S80.78%的工业用硫磺精矿,为该硫磺矿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对西藏冲江低品位含钼混合铜矿石进行选矿试验研究,针对氧化铜矿物的特性,使用螯合捕收剂B-135,采用的硫、氧混合浮选工艺使铜的回收率从77%提高至80%,同时采用铜钼混合浮选—精矿抑铜浮钼工艺流程,获得含铜20%、回收率79%的铜精矿和含钼48%、回收率87%的钼精矿。本研究使硫、氧混合浮选工艺在选别含钼混合铜矿石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矿石中富含多种元素,其中铜、铅、锌、砷、银、钨、钴等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矿石类型属于比较难选多金属矿石.采用混合浮选铜铅(-0.076 mm为65%)-依次浮选锌、砷(钴)-再浮选钨-重选(摇床)选钨的选矿工艺流程,对选矿pH值、药剂种类及用量等系列选矿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达到较为理想的选矿效果,为矿山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某大型镍矿具有极大的资源战略地位,本文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显微镜对矿石进行了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并分析了其对选矿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回收的主要元素为Ni,Cu、Co、Au及Ag可综合回收利用,大部分镍黄铁矿易于离解,少部分离解难度较大,磁黄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中的Ni回收难度较大,黄铜矿中的Cu易于回收,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及褐铁矿中的铜回收难度较大,应深入进行选矿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