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地震持续时间计算限幅地震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建昌台从1979年至1988年的限幅地震记录,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临时地震观测报告》测定的震级为标准,求出本台持续时间震级公式中的系数。结果表明:用振动持续时间测定近震震级,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严旭东 《华南地震》1990,10(2):56-61
较大地震发生时,一些台站的记录振幅出格(亦称限幅),测定震级就很困难。本文使用了广州地震台四年来记录的台湾Ms≥4.0级的72次地震,通过用地震振动持续时间的方法,求得测定台湾地震震级(M_D)的公式。该方法有助于台站在记录波“限幅”或S波到时难于判定的特定条件下迅速测定震级,从而提高大震速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中用限幅时间测定震级的方法。认为此法能较好地解决用振动持续时间无法解决的多个限幅地震波形叠加的震级测定问题。提出这对于只有微震仪的单台或多台测定较密集的较强地震序列震级是一种快速、方便、实用的方法,对于扩大微震仪的震级量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啜永清 《地震》1992,(3):30-35
本文着重论述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工作中用限幅时间测定震级的方法及对此方法的数据对比检验。通过在大同地震现场实际应用后认为:此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用振动持续时间无法解决的多个限幅地震波形叠加的震级测定问题。对于只有微震仪的单台(或多台)测定较密集的较强地震序列震级是一种快速方便、实用的方法。对于扩大微震仪的震级量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山西台网的记录资料拟合了适用于山西地区的尾波持续时间震级关系式:并采用文献〔4〕的方法对它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再一次证实“用尾波得到的震级标准偏差比用振幅得到的震级标准偏差要小”,从而为仪器限幅情况下的震级测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根据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来确定地震震级是目前用来测定震级的方法之一。由于近震地震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震级大小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与震中距、波辐射方向性基本无关,并不受记录限幅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测定震级的方法,无论是手工还是应用在计算机地震处理系统中均较为简便迅速。  相似文献   

7.
利用二滩地震遥测台网1997年5~12月的地震记录资料,对“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持续时间震级的研制”一文中得到的平均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进行了实际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用平均持续时间确定的震级MD与用水平地动位移确定的震级ML相差绝大多数在010级以内,这说明了该经验公式符合二滩地震台网的实际。并且该经验公式还为速报限幅地震的震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便,在地震速报中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化地震台M_D震级公式的研究刘玉兴(吉林省通化地震台通化134001)1前言通化地震台建于1971年7月,经过了海城、唐山大地震。1981年全国测震台网布局为二类台。该台经常记录到海城、唐山老震区的限幅地震,特别是从1989年以来,先后记录到省内的?..  相似文献   

9.
梁建宏  孙丽  徐志国  刘杰 《地震学报》2015,37(6):983-996
使用震中距320 km范围内40个台站的波形记录, 大致还原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自动速报震级测定过程. 结果表明, 在中国地震局对外发布自动速报参数的时间点上, 震级还处于快速上升段, 此时测得的标准震级为M5.8, 与对外公布的标准震级M5.9比较一致, 却远小于之后人工修订的震级M7.0. 分析芦山地震自动速报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 ① 使用限幅记录, 造成震级低估; ② 地震参数发布过于强调快而忽略了准, 参数发布时有些台站的S波(或Lg波)未到达或未完全到达, 造成计算的平均震级偏小. 通过选择合适的震中距范围, 减小限幅记录的影响并适当延时, 在震后137 s得到震级为M6.8. 另外, 应用MWP震级测定方法, 在震后77 s获得矩震级为MW6.8, 显示该方法在测定矩震级时具有快速稳定的优势.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本文提出改进自动测定震级的措施和方法: ① 对于M<7.0的地震, 在使用ML震级测定方法确定震级时, 需在未限幅台站占绝对优势的震中距范围内使用未限幅记录, 并延时到最远台站的S波(或Lg波)最大振幅到达后测定ML; ② 应用MWP震级测定方法测定大地震的矩震级.   相似文献   

10.
地震仪记录中,由于记录笔机械限幅的影响,很多地震因为出格而不能很快定出震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出格地震图例,总结出了太原台的震级限幅公式.一、基本思路近震体波震级公式为:M_L=logAμ十 R(△)式中Aμ是两水平向地动位移的算术平均值即Aμ=(y_N/V_N+Y_E/V_E)/2R(△)为零级地震的起算函数.由公式看出,震级M_L与最大振幅有关,一般来说,振幅的极大值就代表了地震的大部分能量.在放大倍率相同的情况下记录地震的振幅愈大,震级也愈大.同样,如果记录的最大振幅限幅的时间愈长,震级也就相对的加大,据此,可由地震的限幅长度推算震级.至于R(△),因我们取一定范围的限幅地震,且在限幅时间内包含了它的部分意义,故可不做主要考虑而直接由限幅长度L求得震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矩的依赖关系,导出了直接计算矩震级的公式.用北京怀来小台网(速度记录)、唐山强震观测台网(加速度记录)和北京地区台网(速度记录)的地震记录资料,检验了这些公式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利用加速度或速度记录测定的矩震级与常规方法(根据位移谱高度)测定的矩震级十分接近.证明了这些公式的正确性,从而拓宽了用于测定震级的资料类型,即不仅限于位移记录,速度和加速度记录都可用于测定震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成都台网速度量记录测定尾波震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银  邓小华 《四川地震》1996,(4):126-130
利用成都遥测地震台记录和实量处理系统记录,初步建立了14个子台速度量记录持续时间测定近层波震级的经验公式MD+D0+C1logτ+C2log^2τ并求得其中的系数C0,C1和C2,使得MD与全川分析目录结果的地震震级ML相一致,由于持续时间测定的震级的大小与信号持续时间直接相关,并反映台站附近价质性质,与路径基本无关,不受记录限幅与否的影响,可提高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13.
张世民 《内陆地震》1993,7(3):245-249
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周至地震台DD-1型地震仪1986~1990年之间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用地震尾波的记录持续时间(T=F-P)计算周至台近震震级的公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该台的计算震级与陕西台网的测定震级偏差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前无法计算震级的出格地震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及其余震的观测和强震记录数字化的概况,分析了地震动加速度最大值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和持续时间随震级的变化,讨论了局部场地条件、传播途径和震源特性对地震动频谱和反应谱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唐山地震主震时被观测的几个典型结构的主要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86年至1991年期间沈阳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453次地震的持续时间资料(2.0≤M_L≤6.1级、5km<△<1000km),求得了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多台多幅度持时震级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这种震级误差小,应用范围为M_L≤6.0级,解决了限幅地震无法计算震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上海遥测地震台网虹桥、南汇台深井地震速度记录资料讨论地震尾波衰减与震级关系.采用统计方法求得了用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 L 测定震级M_v 的公式M_v 虹桥=-0.981+1.677×log(L)+0.600×log(△)±0.22M_v 南汇=-1.461+1.979×log(L)+0.506×log(△)±0.22结果表明,地震速度记录的持续时间 L 的对数加上震中距(△,单位:km)的对数与震级在近震范围内(△<5°)呈线性关系,说明用地震速度记录同样可以测定地震震级,这有助于提高深井速度记录资料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用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测定震级,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并且分别得出了各自的经验关系式,其基本形式为:M_D=C_0+C_1logτ+C_2Δ。所得各关系式之间由于地区之间地质构造差异引起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差异。仪器不同因而频率特性不同、放大倍数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地震持续振动形成尾波的物理机制,在理论上进行了某些探讨。认为各震相尾部的形成,是地震波射线在壳内界面和地表自由面上发生的反射、多次反射、散射和反向散射的综合结果。同时,对辽宁省地震台网的持续时间震级,进行了多元回归统计归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和对比。初步认为:有关台站在发生限幅的情况下,可以参照本文的统计公式,对地震的震级作出估算。  相似文献   

20.
一、观测现象在地震观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事实:在一定距离内,地震记录仪上记到的地震波持续时间几乎与震中距无关,震级愈大,振动持续时间愈长。为此,我们统计了1978年1月1日以来至1980年6月30日为止佘山台记录到的全部近震(取△<500公里)共118次。我们逐个测量了其振动持续时间,并校核了每个地震的震级M_L,全部结果见表一。我们以地震图上可见振动终止时刻F,减去地震初动到时P,即(F—P)秒,取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