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崔晓亮  何亚歌 《地下水》2023,(4):122-126
为了对灌区整体农灌供水安全的形势进行定量评价,以陕西省直泾惠渠灌区各基层管理站的基础用水资料、地下水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及管理资料为基础,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表水源供水安全风险、地下水源供水安全风险、渠系配套工程安全风险及管理经济安全风险这4个层面选择8个评价指标,对灌区各管理站的供水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有6个站点无论是在水源供给方面还是在配套工程和管理及经济方面都存在较高水平的安全风险,为供水安全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灌区上游及中下游紧邻渭河北岸的灌区最南部区域;灌区中东部的高陵站、楼底站供水的安全风险处于较高风险水平;西张站、陂西站和阎良站供水安全风险水平综合评价为中等;三渠站及下游的栎阳站、新市站及徐木站的供水安全评价则为低风险。评价结果对加强灌区供水模式调整及管理,实现良好供水效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双 《地下水》2012,34(6):73-74,139
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是"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采回水样的分析结果,对本区地下水供水水质分别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得出,浅、中、深地下水局部不同程度遭到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水源继续遭受污染和预防污染扩散,确保地下水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水源地承担着为城镇工业、生活及服务业供水重要任务,供水保证率是评价水源地是否能够安全保障供水的衡量指标。采用水均衡法对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等进行计算分析,并对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水源地能否安全供水。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7,(5)
盖州市是调节营口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带之一,水土保持是盖州市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基于灰色关联法构建盖州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营口盖州市的16个镇、3个乡为考察对象,结合当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相关研究方法,基于PS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us)—响应(response)"模型,通过选取影响盖州市自然生态安全的13个不同指标,构建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相关指标遴选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法对该研究区2011—2016年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系统模型,分别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选取22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沂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表明:沂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值介于0.478~0.633,可持续利用水平为基本可持续,准则层以影响评价值最高,其次是状态、压力、驱动力和响应。通过实际调研可得,评价结果与流域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近年来,沂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未来仍需通过加大政府水利投入、增强人民环境保护观念等措施,提高沂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泉水源地为例,探索岩溶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充分考虑娘子关泉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模型和针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欧洲模式指标框架,建立评价指标备选集。首先选择专家咨询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收集2011—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对所有备选指标进行第一次筛选;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定量指标进行第二次指标筛选,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筛选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涵盖社会、经济、环境、政策4个方面,包含5个准则层19个指标的娘子关泉岩溶水水源地安全供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验证,筛选的指标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根据该指标可有效识别水源地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客观的评价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初步建立备选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及合理性检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度综合评价体系。以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为例,确定了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实例研究表明,准则层中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257和0.339;水源地安全度为0.67,尽管处于较安全级别,但非常接近警戒值(0.4~0.6)。通过实例分析可知,筛选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为评价浅层孔隙水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及面临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段梅 《地下水》2010,32(6):73-75
应急水源地对于保证应急状态下城市供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其供水水质必须能够满足生活用水的标准,所以,对应急水源地供水水质的评价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根据鼎湖区—四会南部城镇应急水源地采回水样的分析结果,对本水源地地下水供水水质分别采用单项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为水源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凌源市是辽西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岩性、构造、降雨、道路、土地利用等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已发生的68个山地地质灾害点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敏感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统计量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因子叠置法对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该区山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效果良好。该研究对相似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影响建设用地利用的7个原始评价指标,6个复合评价指标,构成了广西建设用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运用CR对偶模型,对2010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显示,广西全区9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为DEA有效,即投入与产出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另外5个地级市综合得分相对较低,评价结果为非DEA有效,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增加规模或减少规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愈发迫切和必要。本文利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模型)构建一个广义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包含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四个层级,涵盖48个指标的浙江省"五水共治"绩效评价体系。应用该评价体系对2014和2015年浙江省"五水共治"绩效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浙江省"五水共治"总体绩效有明显提高,总得分涨幅为5.1%。"压力"和"状态"指标情况有所好转,得分涨幅分别为7.2%和5.3%。"驱动力"指标得分小幅上涨1.3%,水环境"压力"趋势上行。"影响"指标得分涨幅为6%,还未达到DPSIR模型中"影响"指标应具备的放大效果。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各级政府在"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对土地生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评价目标层,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土地社会生态安全3个因素层着手,根据PSR概念模型选取了18项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建立起符合区域特征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出杭州市2000~2006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综合评价法对杭州市2003~2009年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予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并为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表明,国内岩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4个方面分析;而钙华作为特殊的岩溶体,目前对它的生态风险评价几乎未开展.文章从岩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入手,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吴磊  刘康 《地下水》2011,(4):171-173
以陕西秦岭山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特征选取了18项评价指标进行案例研究,构建了"敏感(本底)-压力(干扰)-弹性(反馈)"的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借助于ArcGIS展示了生态脆弱度的空间差异,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成因,对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能值指标和传统指标相结合的耕地资源安全趋势评价指标,采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对2010—2020年常德市耕地资源安全趋势评价指标进行预测,计算出未来11年常德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得分。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理县滑坡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根据滑坡高易发的特征,选取坡度、坡向、构造、岩性、水系、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8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土地资源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模型,使用GIS技术开展理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符合理县滑坡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7.
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等24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权,从各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及全国的平均值出发,确定本省的生态安全评价阈值S,计算各地市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值,试图对本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并基于GIS软件对各指标层加权叠加,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状况较好,中—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52%;承载状态主要为盈余—均衡区,超载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3%,零星分布在银屏山、刘家墩和雾顶山.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广州市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4个指标中提取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两个主成分,并对广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年际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广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过扩展供水工程、加强节水措施等能缓解供需矛盾,水资源承载力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璐璐  朱丽东  吴涛  赵鑫  陈瑞  郦坷飞 《水文》2017,37(3):7-13
流域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是评价研究流域是否健康的基本依据,其评价结果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在介绍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前提下,总结了国内外流域生态系统评价理论和评价指标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整合出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价体系,并着重阐述了五类实用模型,分别为:水基系统评价模型、改进物元分析、生物完整性指数法、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及景观格局分析法。针对不同的流域环境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是准确评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根本。总结得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物理、生物、社会环境、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等五种指标,在明确指标后按评价流程对流域进行系统评价。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