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是豫西铅锌银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铅锌银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各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CO2包裹体3种类型。成矿早、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依次降低,分别为260~360 ℃、200~320 ℃、160~260 ℃,成矿流体盐度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4%~10%、6%~12%、4%~8%,密度为0.58~1.06 g/cm3,平均0.86 g/cm3,即成矿流体为高-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早阶段δD=-67.5‰~-75.1‰,δ18O水=6.4‰~11.1‰;成矿中阶段δD=-106.8‰,δ18O水=5.0‰;成矿晚阶段δD=-86.4‰~ -100‰,δ18O水=-0.7‰~2.2‰,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成矿中-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初步认为三道沟铅锌银矿床属于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是燕山期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成矿流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洛龙洼金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最典型、最具规模的金矿床之一。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将果洛龙洼金矿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要成矿阶段)、石英-贫硫化物阶段(次要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随后对主要和次要成矿阶段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气液两相、富CO2三相、纯CO2两相共3类;成矿流体总体以CO2-NaCl-H2O体系为主,均一温度为130.0~357.3 ℃,盐度(w(NaCl))为1.83%~20.1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OV-SMOW值为14.8‰~17.2‰,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OH2O值为5.5‰~8.5‰,流体的δDV-SMOW值为-61‰~-96‰;而石英-贫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OV-SMOW值为15.7‰~16.9‰,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OH2O值为4.1‰~5.3‰,流体的δDV-SMOW值为-84‰~-101‰。由此认为:主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为高温低盐度富CO2变质热液和低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两个端元组成的混合流体;次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混合后更均匀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热液,但后期明显有大气降水混入。总之,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果洛龙洼金矿为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增生带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包括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矿体产于白乃庙组绿片岩中,北矿带矿体主要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成矿作用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辉钼矿,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组合为标志。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3.2‰~5.5‰之间,δD变化范围为-94.2‰~-6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5.4‰~-2.4‰,δ18OSMOW为-3.1‰~10.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O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6‰~-6‰,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南、北矿带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系统,且南、北矿带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南矿带流体显示有更多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在加里东期古洋壳经俯冲作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并沿着裂隙上升到浅部,带来成矿物质,对原始矿源层的成矿物质进行活化富集,在白乃庙岛弧带形成白乃庙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西藏拉木由塔锑(金)矿床位于藏南Sb-Au成矿带东段,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遮拉组地层与辉绿(玢)岩脉接触带上。研究表明: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普遍较小,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呈长条状、浑圆状、椭圆状及不规则状。方解石中的包裹体普遍较大,也都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形态简单,以负晶形及不规则状为主。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均一温度范围为150~344 ℃,盐度(NaCl)介于0.53%~9.61%,密度介于0.55~0.93 g/cm3,成矿压力变化于39~83 MPa,表明成矿过程主要在中低温条件下进行,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压力不断降低。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矿石英脉δDV-SMOW变化范围为-137‰~-163‰,δ18OH2O变化于9.42‰~14.58‰,含矿方解石δDV-SMOW变化范围为-148‰~-151‰,δ18OH2O变化于-9.83‰~-17.02‰,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该矿床成矿物质的沉淀主要是由水岩反应和混合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恰功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制,尤其是铁-铅矿体的成矿作用尚缺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矿物进行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进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00~550℃;盐度为15.5%~20.9% NaCleqv,其中S型盐度高达56.5%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退化蚀变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50~420℃;盐度集中于14.1%~16.6% NaCleqv,少量为2%~8% NaCleqv,而S型包裹体盐度亦高达55.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液相富含HCO3-和CO32-.石英-方铅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38~343℃,对应盐度为3.1~13.9% NaCleqv,其中含CO2三相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集中在290~310℃,盐度为1.6%~11.2% NaCleqv.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42~360℃和1.7%~11.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H-O同位素显示:进矽卡岩阶段δDH2O为-106.4‰~-113.2‰,δ18OH2O为6.2‰~8.0‰;退化蚀变阶段δDH2O为-84.8‰~-130.1‰,δ18OH2O为2.7‰~5.5‰,退化蚀变阶段δ18OH2O值相对进矽卡岩阶段低;石英-方铅矿阶段δDH2O为-95.3‰~-103.8‰,δ18OH2O为-1.6‰~-0.7‰;石英-方解石阶段δDH2O为-67.4‰~-101.0‰,δ18OH2O为-0.8‰~0.6‰.结果表明流体整体具有从高温、中-高盐度逐渐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特征,矽卡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出溶;矽卡岩期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并与围岩发生反应是磁铁矿沉淀的重要机制,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温压下降是方铅矿沉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北缘老山口铁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山口铁铜金矿床位于准噶尔北缘,铁铜金矿化主要呈块状、团块状、脉状、角砾状、细脉浸染状产于闪长(玢)岩和玄武质火山岩的接触带中。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以发育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为特征,退化蚀变阶段绿帘石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方解石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205~550℃及大于550℃,主要集中在220~470℃和大于550℃,盐度w(NaCleq)介于7.02%~17.96%,峰值为7.5%和16%,密度为0.60~1.00 g/cm3。退化蚀变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212~510℃,峰值为220℃,盐度w(NaCleq)介于6.16%~21.04%,密度为0.60~0.95 g/cm3。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150~380℃,在160℃和220℃出现峰值,盐度w(NaCleq)介于13.4%~18.47%,密度为0.75~1.10 g/cm3。石榴子石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值为5.2‰~17.8‰,δ18O水值为-2.4‰~3.5‰,δDSMOW值变化于-144.0‰~-84.0‰,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混合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方解石的δ13CPDB值变化于-6.8‰~-3.5‰,δ18OSMOW值为11.6‰~17.8‰,暗示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自闪长质岩浆,少量来自碳酸盐岩。黄铁矿δ34S值集中在0~3‰,结合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硫主要来自于与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闪长质岩浆。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认为铁矿成矿作用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佳木斯地块的中北部,是佳木斯金多金属成矿区的一座大型矿床,金主要赋存在NW向、NWW向的张性断裂及花岗岩和钙质大理岩、钙质片麻岩的接触构造带内,成矿与矽卡岩密切伴生。根据野外和室内研究,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为揭示流体演化过程,本文选择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包裹体岩相学显示,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含子晶三相、气液两相(富液相、富气相)、纯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从早到晚均一温度依次为448~462、240~509、166~480、118~360和57~230℃;在矽卡岩阶段盐度(w(NaCl))为9.21%~10.37%,在氧化物阶段为1.73%~13.77%,中低盐度,在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为1.73%~23.71%和23.64%~39.66%,在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为3.05%~6.44%,在石英-方解石阶段为1.73%~11.95%。高温中低盐度且富含CO2、H2O和少量CH4的初始成矿流体,在氧化物阶段流体"沸腾",CO2逃逸,生成磁铁矿;在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持续沸腾,pH值升高,由氧化转化为还原,卸载金和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在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温度降低,卸载方铅矿、闪锌矿等低温矿物和金。因此,推测老柞山金矿床属于矽卡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良山钼矿是近年来赣中地区新发现的钼矿,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华系浅变质岩系的构造裂隙中,矿石类型以含辉钼矿石英脉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星散状随机或成群分布,其形态多样,大小集中在2~15 μm,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纯液相包裹体、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和含液体CO2三相包裹体4类,其中以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发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6~298 ℃,盐度为1.22%~10.11%NaCleqv,密度为0.78~0.99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较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估算为13~70 MPa,形成深度为0.5~2.6 km。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中还有少量的CO2和CO。H、O、S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值介于-61‰~-57.9‰,δ18OH2O值介于-3.32‰~-0.5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热液中的δ34S值介于-1.8‰~+1.9‰,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关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岩浆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及钾化作用是促进金属富集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推测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蒙库大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容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石榴子石以发育玻璃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为特征,晚期矽卡岩阶段矿物中发育液相包裹体,变质期矿物中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期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0℃,早期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93~499℃,在450℃、350℃和230℃出现峰值。中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236~550℃,峰值为350℃。区域变质期均一温度介于132~513℃,在350℃、230℃和190℃出现峰值。流体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介于1.23%~60.31%,流体密度变化于0.60~1.16g/cm3。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变化于0.2‰~8.4‰,δ18OH2O介于-5.1‰~5.33‰,δD为-127‰~-81‰,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少量大气降水;变质期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为混合变质水。方解石δ13CPDB变化于-6.1‰~-2.3‰,表明流体中碳来自深部或地幔。成矿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略晚于404~400Ma),成矿作用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东山湾钨钼多金属矿床为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斑岩型矿床,产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与二叠系的接触带附近。该矿床主要发育细脉、微细脉浸染型矿化,其钨钼银多金属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黑钨矿-锡石-毒砂-石英阶段(Ⅰ)、毒砂-辉钼矿-石英阶段(Ⅱ)、银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Ⅲ) 3个阶段。为了系统研究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及其演化特点,对不同成矿阶段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及碳、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Ⅰ、Ⅱ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32.7~321.7 ℃和201.2~352.7 ℃,盐度(w(NaCl))分别为3.4%~9.8%和4.1%~10.4%,成矿流体属中温、中等盐度不均匀的NaCl-H2O体系型热液;Ⅲ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98.6~273.5 ℃,盐度为5.0%~8.4%,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均匀的NaCl-H2O体系型热液;Ⅱ阶段石英样品的δ18O值为7.5‰~9.0‰,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SMOW值与δ13CPDB值分别为-175.6‰~-160.3‰与-23.5‰~-20.1‰。成矿流体具有岩浆分异热液的特点,并伴随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流体运移过程中地层有机质的加入导致了成矿流体具有较低的δDH2O-SMOW值、δ13CPDB值;成矿流体的不混容作用、大气降水的加入是导致区内钨钼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而银多金属矿化则可能由成矿流体的降温冷却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赣中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笔者对主成矿期石英和硫化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O-S 同位素研究。 结合野外矿体产出形态, 可以将研究区划分出3 期成矿作用, 早期以矿囊状为特征, 与围岩无明显的蚀变现象, 主成矿期为大脉状, 与围岩发生云英岩化, 成矿晚期可见含矿石英晶洞。 主成矿期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 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包裹体 ;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80 ℃ ~280 ℃(峰值为190 ℃ ~210 ℃), 盐度为7.86% ~20.22% NaCleqv (峰值为11%~17% NaCleqv ), 结合前人对赣中石英脉型黑钨矿中的黑钨矿测温结果, 推测大王山形成于中温、中高盐度;石英包裹体δDV-SMOW 值介于- 93.1‰~-72.5‰, δ18OH2O 值介于0.9‰~3.4‰, 石英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关系图显示成矿流体混入了低温、低盐度的流体相;δ34S 值介于-1.3‰~+1.9‰之间, 表明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深源岩浆。 结合前人研究显示, 黑钨矿较石英早结晶,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 大气降水参与成矿, 硫源与深部岩浆有关。 赋矿碱长花岗岩中见有W-Mo 多金属矿囊和细晶岩、伟晶岩脉, 其成岩时间和成矿时间一致。 指示了大王山钨多金属与围岩碱长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源性, 并且岩浆-流体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W-Mo 多金属矿沉淀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宝铅锌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西段,铅锌矿体受地层及岩性控制,多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蓟县纪狼牙山组中下部条带状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型铅锌(铜)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绿帘石、方解石、绿泥石、石榴子石等。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闪锌矿中Fe质量分数为2.206%~2.679%,贫Ga、Ge、Cd,Zn/Cd为143~150,方铅矿中Ag质量分数较低(0.163%~0.210%),具有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金属硫化物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和富液相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68.2和273.1 ℃,含有CO2、CH4、N2、H2等成分,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具中温、高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成矿过程中发生了不混溶作用。金属硫化物的δ34SV-CDT为0.49‰~2.41‰,主要来源于岩浆;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为18.254~18.336,207Pb/204Pb为15.556~15.664,208Pb/204Pb为38.060~38.367,主要来源于区内深源岩浆活动,有少量地壳铅的混染。综合分析认为维宝铅锌矿床为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伊犁盆地南缘有机-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犁盆地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产铀盆地,虽然前人对其成矿流体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成矿流体的组分、来源等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含矿层砂岩蚀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蚀变矿物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对有机-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进行示踪。研究表明:该区流体包裹体主要含有气烃包裹体、液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黏土化以高岭石化为主;高岭石δ18OV-SMOW 为11.8‰~13.7‰,δDV-SMOW 为-93‰~-48.3‰,与高岭石平衡流体的δ18O(水)V-SMOW为-10.3‰ ~-5.1‰ ; 方解石胶结物δ13CV-PDB 为-18.2‰ ~-7.2‰ , δ18OV-PDB 为-14.5‰ ~-5.8‰ ,δ18OV-SMOW 为15.9‰~24.9‰;黄铁矿δ34SV-CDT为-32.21‰~1.2‰。上述特征揭示,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热演化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伴生的CH4 等还原性气体(有机)两部分组成,铀矿体与蚀变矿物皆是有机-无机流体混合及其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且此过程伴有微生物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乌吐布拉克中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及其周围发育大量矽卡岩矿物组合。早期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6~534℃,盐度为11.90%~>73.96%NaCleqv,密度为0.56~0.96g/cm3,表明成矿流体为高-中温、高-中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退化蚀变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8~313℃,盐度为12.30%~>39.76%NaCleqv,密度为0.83~1.05g/cm3,表明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2~320℃,盐度为2.90%~15.57%NaCleqv,密度为0.70~1.02g/cm3,成矿流体为NaCl-H2O-CO2±CH4或N2型流体。石榴子石氢氧同位素表明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石英及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暗示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存在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的加入。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表明流体中碳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硫化物硫同位素表明硫来源于岩浆硫。成矿机制可能为早三叠世岩浆热液交代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矽卡岩矿物,在矽卡岩退化蚀变过程中形成铁矿体。  相似文献   

15.
突出山铜铁矿床是东天山雅满苏石炭纪弧前-岛弧带中代表性的铁多金属矿床, 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底坎尔组下亚组火山岩中。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380℃, 盐度为1.91%~23.18% NaCleq, 密度为0.76~1.09 g/cm3, 热液硫化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1℃~280℃, 盐度为0.35%~23.05% NaCleq, 密度为0.74~1.13 g/cm3, 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磁铁矿(镜铁矿)矿石、含磁铁矿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2.85~9.21), 以出现负铕异常(δEu=0.22~1.09)和铈异常不发育为特征, 与底坎尔组火山岩相似,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底坎尔组火山岩。矿区矽卡岩可能是火山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的, 成矿条件为中-高温、较为宽广的氧化还原环境, 矿床成因属火山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