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自身的演化历程和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因此,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学习“宇宙与地球”,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明确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全其  卞学昌 《地理教学》2012,(13):32-33,2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球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第一堂课,不要马上讲“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而要来一段“绪言”,这对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地理知识有两条主线: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围绕着“时间主线”,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则围绕着“空间主线”,“时”“空”结合,构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相反,地理学科的时间特性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过程教学,就是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间”发展过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元宇宙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元宇宙应用于教育可为教学带来全新的变革和体验。教育元宇宙赋能中学地理教学已是教学创新与发展之势。本文在理性审视教育元宇宙对中学地理教学带来客观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旨在探讨教育元宇宙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高中地理课本最后一章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揭示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生存及其发展的现象,反映了人同环境相对立的一面,阐述了协调入地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性,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提出以下构思。  相似文献   

9.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在落实“双碳”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双碳”为例,从章节编排体系、知识呈现、教学逻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基于问题逻辑的“双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即相异构想)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从1972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三十年,是人类理性又一次觉醒和复苏的三十年,是人类从工业明走向绿色明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音乐家洗星海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是分工协作的,二半球同时或交替使用,更有利于人类智力的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在地理教学中常常以音乐为背景来配台常规教学,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常常达封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史新强  江晔 《地理教学》2009,(12):37-39,19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发行的美国高中(9-12年级学生)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地理教材。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由“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图”、“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八个单元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评价体系是系统、科学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是试题命制和高三复习教学的实践指南。本文以“碳”专题为例,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以“识碳—释碳—减碳”的顺序重构教学设计,从“研读课程标准,明确高三教学的方向”“切实回归教材,补齐高三教学的短板”“夯实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与综合性”“培养关键能力,回应应用性与创新性”“重视学科素养,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五个方面对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进行总结,以期助力教师提升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即WCRP、IGBP、IHDP、DIVERSITAS,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众多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合、交叉提供了广泛途径。在分析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进展基础上,指出入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面临5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要研究人地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于阐明人地关系。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协调人地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全书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理论这一条主线逐章逐节展开.最后一章“人类和环境”更是以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作为总结。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明确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地理教学的传统做法。”当前,科学探究是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说课活动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教师的理论素养至关重要,对说课活动的深入开展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新教材所运用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地理区位、化扩散、综合国力等理论有较深的认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规律去阐述其理论根据,使听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20.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