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中的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承担山东地区及附近海域的大震速报和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济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九五”期间改造建成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后,台站布局、监测能力、大震速报效能得到加强,为地震研究、地震速报、地震应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
前言在中国地震局与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九五”期间安徽省地震局完成了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蒙城区域有人值守数字地震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合肥台的建设 ,现投入正式观测运行 ,并取代了原模拟观测。但是监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仅占全省地震台网的2 7% ,合肥数字地震台监控 ML 2 .5地震范围仅为全省地域面积的 1 / 3 ,而皖南、皖北地区台站仍为模拟观测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安徽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 ,因此 ,在“十五”期间将建设省级数字地震台网。图 1是“九五”期间安徽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概况。1 “十五”安徽省级数字地震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1年)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分布、仪器配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监测能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曲靖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布局,所用主要设备和数据传输方式,以及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主要功能.2008年曲靖市地震局建成数字地震台网,与地震遥测台网相比,扩大了台网的地震观测动态范围,扩展了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的数量与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台网监测能力.数字地震台网的建成,将促进曲靖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国家标准数字化地震台、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规模、设计思路、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服务功能,以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流程和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引言 台站是构成台网的基本元素,台站单台监控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台网的监控能力,同时,单台监控能力又是考虑台网建设、布局的基本依据。高台地震台是国家I类基准地震台,“九五”期间又建成国家数字地震台,与原模拟地震仪进行工作,高台地震台在国家地震台网中属监测能力和质量最好的台站之一。那么,高台地震台模拟地震仪器的监测能力达到什么水平?数字地震仪的监测水平又如何?数字地震仪能否代替模拟仪器?为此,本文利用高台地震台模拟仪器和数字化仪器观测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试图给出一个定量结果。 1 台站基本情况 高台地…  相似文献   

8.
雅砻江数字水库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按照流域化建设和运行模式,以科学合理的测震台站布设、多样化及时通信组网方式和现代化台网中心,构成一个台站流域化布局、地震数据传输通信方式多元化、监测成果实时共享的水库地震监测系统,为工程安全监测和区域防震减灾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并为同类工程及大规模水库地震台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发展中国数字地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这一新的观测系统的效益,是跨世纪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数字地震建设项目的实际,讨论了“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近震震级公式,分别对上海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上海佘山地震台阵作为一个加强台站与上海数字地震台网联合定位的监测能力进行估算并比较两者的评估结果,同时利用上海台网的地震记录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把台阵作为加强台站加入台网进行联合定位时,台网的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本次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上海数字地震台网真实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滤波器的一般原理与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在高台地震台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山西数字测震台网EDAS-24IP+BBVS型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的特征和测定方法,对地震仪阶跃标定及正弦标定计算分析,得出台站工作状态、地震计周期、阻尼、主零极点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字地震仪的频带范围、通频带的平坦程度、三分向幅频响应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台网的系统特性是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聊城地震水化站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观测,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其数字化改造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各台数字化仪器的主要性能及运行情况,最后对数字化资料的映震能力作了初步分析。本文中的经验,可供有关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由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转变的实现,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大,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效益亦愈发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分析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拓扑学和层析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拓扑学在数字图像中的应用,首先定义数字图像子集的性概念,并论述当前正孕育着一门分支-数字拓扑学及其在层析成像的可能具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辽阳地震台对供电系统,信号电缆及通讯线路等设施防雷电结构的设置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水化数字观测仪器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阳地震台水化观测实践为基础,对使用水化数字仪器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短周期与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一致性,分别对山东地震台网青岛、济南、荣成、五莲、烟台的5个同一摆墩上安装的两套观测系统记录的同一地震事件波形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先将宽频带记录通过等波纹带通滤波器进行频带为1~20 Hz的滤波处理,再将短周期记录进行过采样处理,实现与宽频带记录的采样率一致。分析表明,宽频带和短周期地震计记录近震、地方震和非天然近距离地震波形在形态上一致,地震波形的振幅和相位存在较好相似性,震中距越近地震波形振幅和相位的相似度越高,宽频带和短周期地震计得到速度震级间差别不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require a detailed definition of a watershed's internal drainage structure.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obtain this drainage structure is to use an eight flow direction matrix (D8) which is derived from a raste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However, this approach leads to a rather coarse drainage structure when monitoring or gauging stations need to be accurately located within a watershed. This is largely due to limitations of the D8 approach and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over flat areas and pits. The D8 approach alone is also unable to differentiate lakes from plain areas.

To avoid these problems a new approach, using a digital river and lake network (DRLN) as input in addition to the DEM,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new approach allows for an accurate fit between the DRLN and the modelled drainage structur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a flow direction matrix and a modelled watercourse network. More important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kes within the modelled network is now possible. The proposed approach, which is largely rooted in the D8 approach, uses the DRLN to correct modelled flow directions and network calculations. For DEM cells overlapped by the DRLN, flow directions are determined using DRLN connections only. The flow directions of the other DEM cells are evaluated with the D8 approach which uses a DEM that has been modified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the DRLN.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tested on the Chaudière River watershed in southern Québec, Canada. The modelled watershed drainage structure showed a high level of coherence with the DRL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D8 approach and those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approach clearly demonstrated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conventionally modelled drainage structure. The proposed approach will benefit hydrological models which require data such as a flow direction matrix, a river and lake network and sub-watersheds for drainage structur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