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的“探海 2号”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船 ,在南黄海北部盆地韩国水域执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任务的阶段性调查工作结束后 ,停靠青岛大港 2号码头。应本航次首席科学家韩显哲博士的邀请 ,2 0 0 3年 8月 1 9日上午 ,我所组织各研究处室及管理部门人员共 41人上船参观。韩显哲博士为参观人员讲解了该船的结构及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参观结束后 ,周永青副所长以及资源室有关科研人员与韩国科学家一起讨论了黄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盆地形成演化机制等问题 ,双方还就进一步科研合作展开了交流。我所蔡峰研究员应…  相似文献   

2.
9月21日,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离开Shingu港,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图1)正式开始科学钻探。图1 IODP第134航次钻探位置日本是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震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俯冲带。要理解地震如何发生、对地震作预报,必须研究引发地震的源头,监测太平洋板块在海底向下俯冲的运动。位于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槽,几百万年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包括1944年和1946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两次地震按里克特震级算分别达到了8·1级和8·级。科学家将从这一俯冲区采集地…  相似文献   

3.
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海底的泥底辟和泥火山构造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识别泥底辟构造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因为泥底辟构造和火成岩侵入体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容易造成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就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存在的这些特殊技术问题。通过对海上高精度磁力测量技术方法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在南海北部东沙海域的海上试验、对试验结果的系统研究分析以及磁测和地震剖面两种手段的综合解释,成功地尝试了用高精度海洋磁测成果中的磁力总场和梯度变化特征来识别水合物勘探中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的泥底辟构造真伪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中生代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呈现连续,较强振幅和可和距离对比的特征。根据地球物理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我们指出燕山运动时间广东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今日东沙群岛-彭湖列岛一带火山弧,今日陆架  相似文献   

5.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四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8年4月20日-6月8日,历时50天、船程1500余海里,获得了大量调查资料,达到了预期目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本次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50名、美方12名。调查海区为18°20'N—10°30'S、122°-165°E,观测了298个XBT站、106个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中的26个要素的观测、分析。并且顺利地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定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8个,多普勒声学海流测量8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气象全天空照像、太阳辐射记录、大气凝结核记录和气溶胶——冰核取样等项目。还收集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大量的气象情报资料,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诊断埃尔-尼诺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作业虽难度大,其中有四条调查断面的部分测站距海岸近(只有3海里)、漂流速度大,且海底地形复杂、气象变化多端,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在中美双方科研工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整个航次分为三个航段实施。第一航段在南海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功能试验,并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第二航段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重点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有9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已经顺利完成,揭开了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JOIDES·决心号”经过两个月的南海钻探,于1999年4月12日停泊...  相似文献   

8.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原属"中美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中的第二类型项目,后经两国代表机构(中国-国家海洋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近三年的磋商,于1984年7月正式签署了合作方案.根据该方案,中美合作研究为期4年,在此期间中方派调查船和科学技术人员与美方科技人员合作,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进行8个航次的调查,观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由美方提供,同时美方还为合作研究提供太平洋(或全球)的水文气象历史资料等.为了推进这一合作方案的实现,曾先后  相似文献   

9.
ODP第196航次     
--南海海槽边钻探边测井和高级循环观测仪的安装   ODP1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日)集 起吊ACORKs(ODP196航次)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2 个航次,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2个航次计划是为 确 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000年的190航次调查 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以便研 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001年的196航次将在Muroto断面对131和190航次所钻探的3个站 位,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LWD),其中808和1174站位靠近增生楔下端变形区的前部,而作 为参照站点的1173站位则在向海12 km处。196航次实施期间,将对808和1173站位的2个钻孔 进行多层密封,并安装高级循环观测仪(ACORKs),以便长期观测流体流和构造活动。依据资 金情况和JOIDES顾问委员会的许可,在1173站位的ACORKs要将一个宽带地震仪粘结到钻孔的 基岩部分,这需要取心约50 m。与190航次取得的测量数据相匹配,196航次LWD数据将揭示 碎屑沉积物增生过程中物理性质如何变化,并提供其应力、孔隙压力和渗透率的详细情况。 2个钻孔中安装的ACORKs将对南海海槽的地震、流体流参数、流体地球化学进行长期的观测 ,其中还包括将来有人或无人潜水器的回访项目。   本航次实施时间是2001年5月2日至7月2日,首席科学家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 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Becker K博士(kbecker@rsmas.miami.edu)和日本海洋 科学和技术深海研究中心的Hitoshi Mikada博士(mikada@jamstec.go.jp) 。 (本刊)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2月至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进行科学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用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的《维玛》号调查船作观测船.调查项目有海洋重力、磁力、多道地震、单道地震、地震声纳浮标、地热流、测深、海底取芯、拖网取样等.测区范围及测线位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深海钻探船进行世界大洋海底地质的研究工作已25年了。1984年前这样的船只是“格洛玛·挑战者”号,而在近年内为“乔德治·决心”号。这两艘船中的每一艘船在自己的时代都是最现代化的海上科研大学,世界上没有一个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装备能与之相比拟。在这样的科学海上机构中,在2个月的时间内(钻探船每一航次的一般延续时间),繁忙的工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前言     
《海洋学研究》1989,(4):1-5
据1986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南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讨论会”的建议,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联邦德国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于1987年5月至7月在南海利用德国科学调查船“太阳”号(SONNE)进行了SO49航次的考察工作。该考察工作系两个研究所合作执行的“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两国政府间海洋科学与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项近期计划。1988年5月至8月,双方科学家再度集中于德国汉诺威,在西德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共同处理资料与分析样品和联合解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进行的“深地壳地震折射探测”的海上作业,从1993年5月15日始,历时18天,已于6月1日圆满完成,承担该项考察任务的“实验2”号船亦顺利返抵广州新洲码头。 该项任务是我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东南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折射探测剖面从南海北部红海湾近海水深91m处,跨越大陆架、大陆坡直至水深3950m的南海深海盆,全长400km。投放海底地震仪15台,连续放炮70发,每发炸药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15.
2009年3月8日,美国海军“无瑕”号海洋调查船在中国南海进行非法水下声音资料探测时遭到了中方船只的拦截。美国国防部因此向中国提出抗议,使这次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三航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7年9月20日在广州启航,1987年11月9日结束,历时51天,航程11,000余海里,圆满地完成了第三航次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资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加第三次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有48名,美方有15名,考察海区为18°20,N─01。30′S,122°─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观测了276个XBT站和157个 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中26个要素的观测,并且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碇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6个,多普勒声学海流计测量7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氟利昂取样,还收集了中、西太平洋热带区域的大量气象情报资料。 在上述观测项目中,测量和取样的深度首次达到5,009米(前两航次为4,500多米)水深大于4,000米的深水站平均测量深度为3,950米(第二航次为3034米)水深小于4000米的测站,平均测可到距海底189米的深处(第二航次为518米)。  相似文献   

17.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发现号”船,胜利完成墨西哥湾为期两年的地震承包任务,于10月8日凯旋抵沪.该局与美国PSI公司合作,1991年6月派“发现号”船赴墨西哥湾工作两年.调查船装备了世界先进物探仪器,采用双缆双震源作业,沿测线可同时获得4条剖面.  相似文献   

18.
中美海洋和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六次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七日至十一日在中国青岛市环海宾馆召开.我国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率中方工作组成员和科学家,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海洋补助金办公室主任奥斯坦索率美方工作组成员和科学家,参加会议.联合工作组回顾了一九八四年八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五次工作组会议以来议定书附件五中项目执行的情况,认识到研究所与研究所、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继续进行这种合作.  相似文献   

19.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法兰西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于1985年利用“让·夏尔克”号考察船,在南海中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南海古扩张脊的地貌-构造特征,从而进一步推测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系由两条走向和成生时代均不相同的脊叠置而成.根据磁条带及两条脊的交切关系可推测,南海自中渐新世以来,可能经历了两次扩张过程,时代较早的一次发生在南北方向,而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张时代开始得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海盆的两次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法兰西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于1985年利用“让·夏尔克”号考察船,在南海中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南海古扩张脊的地貌-构造特征,从而进一步推测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系由两条走向和成生时代均不相同的脊叠置而成.根据磁条带及两条脊的交切关系可推测,南海自中渐新世以来,可能经历了两次扩张过程,时代较早的一次发生在南北方向,而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张时代开始得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