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及基底构造的耦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底构造在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表地质调查数据,对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规律与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基底构造对富油凹陷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早白垩世68个断陷总体上自北东向南西呈弥散式分布,这些断陷可分为南部断陷群与北部断陷群,断陷群夹持在隆起之间,总体上构成了正负相间的盆岭构造格局。基底构造控制着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表现为:断陷群沿着深断裂分布;坳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向斜,隆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背斜;刚性的锡林浩特地块分割了断陷群。深断裂作为构造薄弱区在伸展变形过程中优先重新活动,并控制着断陷的发育与分布;盖层演化和基底构造之间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基底流变性发生突变的区带对断陷的发育与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基底断裂带上叠的凹陷、基底断裂带交汇处上叠的凹陷和刚性基底上新生的凹陷在伸展变形过程中构造继承性好、沉降量大、优质烃源岩发育,是富油凹陷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苏鲁豫皖早第三纪构造属喜马拉雅构造阶段的一个构造分阶段,其构造格局是古新世—渐新世地壳块断运动的产物。可将其划分为四级:凸起与凹陷;隆起与坳陷;隆起带与坳陷带;隆起区与坳陷区。进而把区内早第三纪构造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8个二级构造单元,25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63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阐明油气和盐类矿产分布规律,早第三纪盆地应与该时期四级构造单元的负向构造——凹陷对应。盆地分类主要因素为:古地貌特征(盆岭结构)和岩相特征(单相带与多相带),据此将早第三纪盆地分为四种类型——盆岭式(以岭为主)单相带盆地;盆岭式(以岭为主)多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单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多相带盆地。依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与盆岭式多相带类型的盆地密切相关。以河南舞阳早第三纪盆地为典型,进一步阐明了盆岭式多相带盆地与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形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北部银石山地区古近纪盆-岭构造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自北而南共发育8条东西或近东西走向的渐新世裂陷盆地,显示该时期具典型的盆岭构造格局。盆地代表性充填结构自北而南分别为以冲积扇相砾岩、扇三角洲相砂岩、浅湖相粉砂岩和泥岩、滨湖相为主的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合,表明盆地北侧的单面断陷作用。狭长且边界较平直的形态特征、盆内同期基底断裂、盆地北侧山岭区中同期强烈的伸展构造变形、关水沟以西盆地北缘的沉积相变等,与盆地充填结构特征一道指示盆地的断陷构造属性。说明区域南北向拉张作用下的单剪伸展为盆-岭构造的直接形成机制;区内渐新世前后的岩浆作用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等,则指示盆-岭构造的深层动力学背景为岩石圈地幔甚至软流圈的向上隆起和顶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相似文献   

7.
盆岭构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将"盆岭构造"研究纳入了"板块构造"的范畴。根据盆岭构造形成机制,认为苏鲁造山带、宁镇剪切拉分带及苏锡旋圈构造群是江苏3个典型的盆岭构造。此外,在徐州、苏北盆地、宁芜、茅山、宜溧、昆山等地"盆岭"相伴出现,如徐州地区反射弧两侧潘塘盆地和宋楼—马坡盆地、苏北盆地的建湖隆起与高邮坳陷、茅山地区的茅山山脉与直溪桥凹陷、宜溧山区与火山岩盆地等,都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盆岭构造带。这些地区以伸展构造为主体,推覆构造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8.
盆岭构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将"盆岭构造"研究纳入了"板块构造"的范畴。根据盆岭构造形成机制,认为苏鲁造山带、宁镇剪切拉分带及苏锡旋圈构造群是江苏3个典型的盆岭构造。此外,在徐州、苏北盆地、宁芜、茅山、宜溧、昆山等地"盆岭"相伴出现,如徐州地区反射弧两侧潘塘盆地和宋楼—马坡盆地、苏北盆地的建湖隆起与高邮坳陷、茅山地区的茅山山脉与直溪桥凹陷、宜溧山区与火山岩盆地等,都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盆岭构造带。这些地区以伸展构造为主体,推覆构造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9.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辽西中生代盆地特征及盆岭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西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及盆岭构造发育,可划分为早中印支期(T1,2)、晚印支期-早燕山期(T3-J1)、中燕山期(J2-J3)、晚燕山期(K1)、末燕山期(K2)5个盆地形成时期.一般地,盆地早期多为断陷阶段,晚期为拗陷阶段.盆地长轴方向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受控于该时期的构造格架.山岭(古隆起)及其间宽广低拗的盆地组合形成盆岭构造.盆岭构造为辽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的一大特色,可分为侏罗纪和白垩纪2个类型的盆岭构造,也反映了中生代地壳多次的裂陷和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Inhighlyextendedregions(β>1.5-2)suchastheBasinandRangeProvinceandpasivemargins,extensionaltectonicsystemischaract...  相似文献   

12.
吕百顺  王忠贵  王方  王秋玲  袁进  高毅 《矿产与地质》2011,25(3):253-256,264
文章通过对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的综合论述,以钻井实例揭示二连裂谷盆地群构造复杂多样,洼槽控油典型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二连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开发提供经验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部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与中国东部中生代裂陷盆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相似性,根据盆内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样式可划分为中央正向裂陷带和周缘斜向裂陷带。尽管前人对盆地中生代构造变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有关同期构造控制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晰。为此,研究以二连盆地为原型,设计了3组分别改变伸展速率、伸展方向及同沉积作用的平面沙箱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伸展方向控制裂陷内部断层特征;南东向的伸展速率改变深层构造薄弱带的扩展和断裂发育规模;同沉积作用促进基底滑脱层的活动强度,且进一步抑制边界断裂的生长。模拟结果还揭示了伸展方向是该盆地构造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沉积作用和伸展速率为次要控制因素。同时根据中国东部及邻区典型中生代裂陷盆地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相似性,认为"南东向伸展"可以提供较好的运动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的郯庐扭断裂及含油气盆地的发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5.
哈南油田构造断裂十分复杂,受伸展构造体系裂缝及断层的控制,形成有与断层共生的裂缝组系和断层活动派生的裂缝组系。裂缝与NE向断层平行或与其斜交或横交。裂缝力学性质表现为张裂缝、剪裂缝和张剪裂缝,以张裂缝为主。无论是何种力学性质的裂缝,如果裂缝没有被充填,则会对油气聚集和开发产生影响。有效裂缝可以为储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储集空间,在油田开发中,裂缝与断层组成裂缝网络形成的断裂导水,会致使注水层系混乱,形成非同层注水局面,影响着层系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发育三套断裂组合,即张性断块构造断裂组合、张性断块构造-滑脱型正断层组合断裂组合、扭动断裂组合。三套断裂组合主干断层具有继承发育特点,形成继承性发育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深部构造格局、中浅层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以及盖层的构造变形,而且对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继承性发育断裂带周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断陷盆地系与北美西部盆岭省伸展作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相比,东北亚新陷盆地系是一独具有特色的大陆裂陷作用区,该断陷盆地系发育于晚中生代期间,以巨大的规模,复杂的动力学背景和伴有一套大陆边缘扩张型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发育于宽裂陷作用背景之下,盆地拉伸率较低,但沉降较深,蕴藏有巨大的能源资源,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煤和油气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都日木断陷为二连盆地的中新生代单断型凹陷,其地表为腾格尔沙漠的一部分。根据地面化探测量结果,结合地质、地震等资料,指出了该断陷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最有利区为蒙古勒背斜,有利区为板新图断块和布拉格背斜。该工作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也为在沙漠区进行化探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走滑断层是发育在克拉通内部稳定区的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对于深部储层形成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哈拉哈塘油田4 140 km2三维地震资料,在高精度相干切片提取与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对研究区奥陶系走滑断层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讨论了分段性对于储层发育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整体格局为由北东、北西向断层组成的纯剪机制下形成的共轭走滑断层,单条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符合Riedel剪切模型,主干断层周围主要发育R剪切分支断层。(2)根据走滑断层不同部位构造样式、应力状态的差异,建立了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模式。走滑断层端部为应力发散区,多表现为马尾状构造,可分为伸展型和挤压型马尾状构造。走滑断层内部由线性段、斜列叠覆段、分支断层段、辫状构造段组合而成。线性段呈线性延伸,剖面上为孤立的高陡直立断层。斜列叠覆段分为拉张型叠覆段和挤压型叠覆段,其类型受控于次级断层旋向与阶步的关系。分支断层段多为斜交压扭样式,羽状断层发育较少。辫状构造段内部断垒与断堑交错发育,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3)不同段具有不同的储层发育特征。马尾状构造段、斜列叠覆段、辫状构造段储层最为发育,分支断层段储层较为发育,线性段储层相对不发育。(4)综合储层发育位置、油源断裂与分支断层配置关系、局部构造高3方面因素,建立了6类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R剪切分支断层与主干断层夹持部位、压扭段内部、马尾状分支断层高部位是北部潜山顺层岩溶区最为发育的3种油藏富集模式;压扭段内部、张扭段是南部断控岩溶区油气更富集的部位。论文成果认识对于完善克拉通盆地稳定区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征  佟殿君  高铭恒  胡晨 《地球科学》2022,47(7):2509-2520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从古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末期经历了多幕次的伸展,在裂陷Ⅱ幕时期形成了一组近E-W向的伸展滑脱断裂系,但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尚未明确. 基于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地层综合解释以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对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结果表明,乌石东洼新生代地层共发育7条近E-W或NE-SW向展布的伸展滑脱断层(Fa?Fg),这些伸展滑脱断层与北倾的7号断层相向倾斜发育,共同控制了流沙港组一段到涠洲组一段的跷跷板式地层沉积和大型滚动背斜的形成. 从演化上来讲,在始新世早中期(T100-T83)盆地为由NE-SW向展布的7号断层和局部基底小规模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半地堑盆地,早期局部沉积的流沙港组三段被晚期连续沉积的厚层流沙港组二段油页岩覆盖.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T83-T60),盆地沉积了由对倾发育的伸展滑脱断层和7号断层共同控制的流沙港组一段?涠洲组一段,对倾断层的先后活动导致了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复杂的“跷跷板式”滚动背斜及“包心菜”构造的发育. 新近纪以来(T60-海底),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减弱,转变为坳陷型盆地. 描述了乌石凹陷东洼裂陷Ⅱ幕时期形成的伸展滑脱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并解析了伸展滑脱构造的形成模式,提出了滑脱断裂发育有自下坡断层组向上坡断层组迁移的规律,对解决油气的运移、储存、保存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