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鄂西磷矿的分布与产状受神农架背斜和黄陵背斜控制,为荆襄式晚震旦世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受浅海台地台坪亚相,磷块岩、泥(页)岩、白云岩含磷建造和水下隆起古构造等控制。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矿评价标志为:上震旦统陡山沱阶;浅海台地台坪亚相;磷块岩、泥(页)岩、白云岩含磷建造;成矿地段陡山沱阶厚度一般小于200m,最佳150~50m;水下隆起带;磷块岩矿床一般分布在冰碛砾岩为0m的区域;含磷建造等深线一般小于1000m。评价结果表明,荆襄、宜昌、新华、神农架和保康磷矿区的深部及外围具有较好的资源远景,资源潜力大。  相似文献   

2.
羊场磷矿是近年来在云南评价确认的沉积大型磷矿床,磷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碳酸盐岩-泥质碎屑岩沉积中部的一套含磷岩系中,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羊场背斜两翼,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含矿岩性为含磷白云岩、磷质岩、磷块岩、硅质岩建造。通过分析该矿床矿体特征和梅树村组磷块岩的主微量元素组成,研究了羊场磷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羊场磷矿磷块岩具有富钙(w(CaO)=42.07%~45.01%)、磷(w(P2O5)=27.66%~39.25%)和贫硅(w(SiO2)=8.27%~15.40%)的特征;w(P2O5)与w(CaO)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w(MgO)呈负相关关系,与w(Al2O3)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矿石的w(Th)/w(U)值小于1、Pb (亲硫元素)和Sr富集(Pb平均富集系数16.66,Sr平均富集系数1.17)特征表明,羊场磷矿可能是热水沉积成矿与生物成矿双重作用的结果;微量元素特征值反映,羊场磷矿形成于深海到浅海的变化环境,为海相沉积型磷块岩,沉积时水体呈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川南马边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是昆阳式磷矿的重要赋矿层位,磷矿的分布受沉积古环境控制。以马边黄家坪地区麦地坪组含磷地层野外剖面实测及钻孔岩芯观察为基础,对麦地坪组沉积相特征、磷块岩特征、磷矿成因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黄家坪地区麦地坪组发育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可识别出潮上坪、潮间坪和潮下坪3个亚相共计6种微相类型:潮上坪包括潮上滩和潮上云坪微相;潮间坪包括潮汐水道、潮间滩、潮间灰坪;潮下坪则仅发育低能潮下坪,垂向上表现出海退-海侵的沉积演化序列。据此建立了麦地坪组海湾潮坪相沉积模式。磷块岩的富集严格受沉积相带控制,潮间坪内高能水动力的潮间滩和潮汐水道是最有利于磷块岩形成的微相环境,砂砾屑磷块岩是马边地区发育较为广泛的磷块岩类型。磷矿床的成矿模式为上升洋流将富磷海水带入到海湾潮坪环境内,受生物-化学作用使磷以胶体-化学的形式发生凝聚富集,形成半固结—弱固结的磷酸盐沉积物,后遭受水流的冲刷、破碎、搬运、簸选再次发生沉淀,经压实、固结即形成高品位的磷块岩。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上升洋流以及古气候等主控因素的制约,中上扬子地区纽芬兰世-第二世主要表现为浅海环境。早寒武世梅树村期,主要发育潮坪相碎屑岩、磷块岩、白云岩和硅质岩,陆棚相含磷结核硅质岩、泥岩以及陆棚深水盆地相碳质页岩、硅质岩等。筇竹寺期,海侵范围扩大,陆棚深水盆地向西北扩展,其余广大区域为碎屑岩浅海所覆盖。沧浪铺期,主要表现为碎屑岩和碳酸盐交互沉积的混积陆棚环境,盆地相则具有继承性,主要为碳质页岩沉积。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开始向碳酸盐台地演化,广大区域为碳酸盐沉积,盆地区范围有所缩小。早寒武世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表明,从早到晚沿着东南边缘始终存在一较深水沉积区,其沉积物质主要为碳质页岩和硅质岩,为烃源岩有利沉积区,奠定了油气生烃成藏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演化过程中还形成了相应的储层以及分布较广的膏盐层。根据这一油气地质条件组合及其空间分布,针对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应该首先围绕这一富烃沉积区来开展,集中对膏盐层下部目的层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
巴姑磷矿是四川雷波磷矿成矿带主要矿区之一。勘查成果显示,矿区麦地坪组磷矿为古陆边缘浅海潮下海湾沉积,具单一矿层结构,层位稳位。矿石属需选加工级硅镁质碳酸盐型磷块岩。认为勘查区深部及西部外围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储量丰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好,对该区域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可为安徽省能源结构优化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等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揭示了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探讨了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其储量及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热储主要赋存在巢湖—和县基岩隆起区、大别山隆起区、沿江基岩隆起区、江南隆起等隆起山地及定远断陷盆地、肥东断陷盆地、霍山—九井盆地、庐枞断陷盆地、安庆断陷盆地、宣城断陷盆地等沉积盆地。前者隆起区热储类型为带状,岩性以断裂破碎带中花岗岩为主,后者断陷盆地热储类型为层状及层状兼带状,岩性以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带内热储主要为偏硅酸·氟热矿水,隆起山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HCO3型水,沉积盆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型水。通过潜力评价可知,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潜力较小,且处于开发利用状态的地热田基本处于超采状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相对较大,其中潜力大、中和小的盆地分别有4处、6处和10处。【结论】安徽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地热资源潜力分布不均,地热资源需要分区规划利用,并且需要考虑高氟、高矿化度热矿水利用造成的地表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黔中地区震旦纪含磷岩系时空变化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中地区聚磷盆地是在南沱期沉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陡山沱早期海侵时期,福泉-瓮安-开阳-温泉一带为半封闭海湾,从东部上升的含磷酸盐洋流运移到此半封闭环境,产生了胶磷矿沉积,之后黔中古陆快速隆升,早期形成的胶磷矿处于滩相环境,受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砂屑磷块岩矿床;开阳地区富磷矿形成与矿层顶板及其间的假整合面对应,磷矿层形成后受强烈的暴露淋滤影响。在黔中古陆的南东侧外陆棚区,含磷组分难以聚集,形成厚度薄、品位低的磷块岩矿床;在灯影组沉积期-早寒武世期间,贵州大部分处在广阔陆表浅海环境,仅在织金形成相对深水泻湖相沉积,含磷酸盐的上升洋流运移至其中形成低品位磷块岩矿床。通过黔中地区震旦纪典型磷矿床含磷岩系及顶、底板地层的相剖面及时空变化分析,建立了黔中地区磷矿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川西早寒武世磷块岩位于康滇古陆东侧川滇磷矿带北段。含磷岩系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数百公里。目前已探明的矿区有会东、金阳、雷波、马边、绵竹等地。富矿体分布于马边、雷波一带。梅树村组含磷岩系由碳酸盐岩、磷块岩、硅质岩及其各种过渡岩石类型组成。从结构-成因观点看,这种岩性系列反映了浅水碳酸盐台地及其边缘的沉积特征。磷块岩本身的结构构造特点与浅水碳酸盐的特点十分相似,反映这两种岩类古沉积环境的相似性。通过对磷块岩岩石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寒武系纽芬兰统麦地坪组是海相沉积型磷矿的主要赋存层位。在金阳地区,麦地坪组沿北东-南西向展布,通过由北至南在谷德、西衙门、天地坝等9个地区采集样品27件的手标本及镜下观察,分析这9个地区的的麦地坪组沉积特征,认为金阳地区在早寒武世麦地坪期处于潮坪沉积环境。在谷德-西衙门一带为潮下高能环境,形成了内碎屑块状磷块岩;天地坝-桃坪一带亦为潮下高能环境,由于水体更浅,仅形成条纹条带状磷块岩,磷矿层也变薄;往南西,沉积环境变为潮间,由于甲依水下隆起的存在,隔断了磷质向南西运移,因此朗德-对坪一带麦地坪组虽沉积较厚,但难以形成磷矿层。基于麦地坪组沉积特征分析,恢复了成磷期的古地理,认为金阳地区的找矿远景区应位于谷德-西衙门一带。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晋中盆地位于汾渭断陷盆地带的中部,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超过3800 m,建立晋中盆地精确地层年代框架和高分辨率沉积层序对于理解汾渭断陷盆地带的演化、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对晋中盆地东北部晚新生代标准孔ZK01(钻孔深度870.5 m)岩心开展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研究结果】将ZK01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6个岩性组。首次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划分出13个正极性时段和12个负极性时段,建立了ZK01孔地层年代框架。晋中盆地新生代沉积物底部最老年龄约8.1 Ma,将晋中盆地活动的起始时间从前人一般认为的上新世初期,确定为中新世晚期,提前了约3 Ma。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为新近系中新统灞河阶(N14)和保德阶(N15),上新统高庄阶(N21)和麻则沟阶(N222),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阶(Qp1),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结论】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是盆地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共同导致了上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中晚期的两次湖泊大规模发育。全新世时期,早中期即先秦(约2.5 ka以前),盆地中仍是河湖共存阶段;晚期(2.5 ka以来),出现湖消河长的局面,直至明、清时期湖泊全部消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是盆地中湖泊最终消失的主要原因。创新点:首次通过磁性地层学将晋中盆地发育时间确定为中新世晚期约8.1 Ma;盆地的湖泊发育早期主要受构造和气候控制,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湖泊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1.
四川雷波地区磷矿属于中国昆阳式海相沉积型磷矿,赋存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麦地坪组地层中。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重点研究其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在矿集区建立了潮坪沉积体系,判断麦地坪组以潮下带沉积为主,潮间带和潮上带沉积不发育,总体表现为海侵-海退-海侵的垂向沉积组合。沉积相在矿集区呈环带状分布,磷矿层厚度与地层厚度大体呈正相关关系。磷矿床的岩相古地理类型直接影响了磷质颗粒的物理富集过程,其中潮下高能带为磷矿沉积的最有利相带,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四川雷波地区寒武系下统麦地坪组岩层普遍有磷矿层产出,勘查成果显示,该磷矿层稳定,品位高,规模大,为古陆边缘浅深海-半封闭滞流海湾相生物化学沉积型磷矿床。通过雷波马颈子—牛牛寨地区磷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介绍,指出了该区磷矿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总长2 705 m两条剖面的实测、40块薄片鉴定、419个砾石统计及其粒度分析,确定了辽西地区北票盆地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砾岩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辽西北票盆地海房沟组主要岩性为一套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并夹一套喷溢相下部亚相安山质角砾熔岩和另一套爆发相空落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热碎屑流亚相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海房沟组沉积物源来自研究区SSW向的太古宇变质岩及结晶基底和下侏罗统兴隆沟组火山岩的全面快速隆升剥蚀。结合构造背景,通过对北票组与海房沟组界线的研究和岩性岩相的鉴定,确定海房沟组冲积扇相的复成分砾岩是燕山运动二期挤压伸展构造运动的重要产物,两套中酸性火山岩的出现是两次火山喷发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4.
米云川 《地质与勘探》2021,57(4):808-824
云南镇雄羊场磷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磷矿床,隐伏于羊场背斜核部。本文对羊场磷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背景、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矿体特征及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矿床形成于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矿体赋存于梅树村组碳酸盐岩含磷岩系中;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干热潮坪环境(潮间-潮下带),沉积相为潮间-潮下间歇高能富白云岩、磷块岩相,由北西往南东海水逐渐变深,矿化变弱,矿体总体从聚磷盆地中心向周边有变薄趋势;矿床类型为海相沉积型层状磷块岩矿床。矿床形成过程为上升的海流把富磷的海水带到浅海地带时,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降低,使磷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于浅海地带的边缘上,形成规模巨大的磷矿;另外,沉积环境的旋回性变化伴随着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对磷的溶解、迁移、富集和叠加改造再沉积的反复进行,致使磷矿层聚集存在多期和多层结构,矿层变厚矿石品位变富;在成矿后矿体受羊场背斜的叠加改造,使磷矿层再次变富变厚,矿床规模进一步变大。在钻探验证基础上,分Ⅰ、Ⅱ、Ⅲ级品圈定了工业磷矿体,并系统估算了羊场磷矿全区控制+推断磷矿石资源量;同时采用综合地质要素法、三维空间定位模型预测法分标高段预测了磷矿石潜在资源,认为羊场地区有望成为世界级磷矿资源基地。通过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特征分析,认为羊场背斜东约20.0 km的芒部背斜,为寻找隐伏磷矿的另一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5.
倪新锋  陈洪德  韦东晓 《中国地质》2007,34(6):1045-1054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在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普光气田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模式及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川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的碳酸盐岩有利勘探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受开江—梁平台盆(inter-platform basin)的控制,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在台盆东侧发育了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台地蒸发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斜坡和台盆沉积相,但陆棚相不甚发育。古地理的分异主要围绕开江—梁平台盆的发育、发展及填平补齐的过程而演化。储层沉积微相及微观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储层发育最有利的相带,海绵障积白云岩、海绵骨架礁灰岩、鲕粒白云岩及残余鲕粒白云岩等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后期的白云石化、溶蚀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前人所定的属于中—晚侏罗世达雄群中采获了古生物化石,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早—中二叠世。早二叠世早期拉嘎组中赋含重力滑塌块体和冰川漂砾,早二叠世晚期昂杰组碎屑岩中夹大量火山岩,中二叠世下拉组含大量火山岩碎屑等,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广泛出露的早—中二叠世地层比较,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相、生物富集程度和属种组分及所处地质背景等诸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套地层的确定,对研究西藏早、中二叠世地层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以及研究青藏高原和邻区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的地层演化、盆地构造背景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型盆地恢复有助于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测井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研究了原型盆地特征及性质。本溪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淳化—庆阳—吴起地区及北部伊盟地区为暴露剥蚀区,东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乌达—呼鲁斯台及鄂尔多斯—神木地区发育三角洲相,并向南逐渐推进;鄂西石嘴山、环县及鄂东府谷、延安地区以环带状潮坪—泻湖相为主,受间歇性海侵影响;吴忠、柳林—吉县地区发育低能的泻湖相;中卫—中宁、韩城及以东地区发育不同深度的陆棚及开阔台地。该时期盆地构造环境表现为南北向双向俯冲、贺兰拗拉槽再活化,格局经历了南隆北倾向北隆南倾的转变。受此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开始由东西分异逐渐向南北分异转变,受东西两侧海侵影响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展布,但在盆地北部发育潮控三角洲,表现出近缘特征。晚石炭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与其对周缘大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