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钢岁  李斐 《地理教学》2011,(16):10-12,19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借助地图和地球仪,我们认识了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见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仔细观察课本26页图2.1“世界海陆分布”,说说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陆敏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22):39-43,24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海陆分布大势:大洲大洋的轮廓特点及空间分布;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经纬度位置,主要地形特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节教材是在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及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之后安排的,这三部分教材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原理知识。  相似文献   

4.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09,(10):21-2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5.
窦爱华 《地理教学》2010,(15):23-24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邓云侠 《地理教学》2010,(21):30-31
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联系了第二章“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和“河流与湖泊”的知识。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点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相应解决措施。本节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课,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通过分布图、文字等资料,说明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旨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孙宇 《地理教学》1999,(5):19-20
“洋流的分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的连贯性,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前面学到的近地面风带的分布状况,季风的知识,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分布等内容,学生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认知脱节,都将构成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二是知识的抽象性,因为洋流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缺乏直观感受,他们便凭惜日常经验想象海水的运动(洋流流向)应该同河水径直向前的运动具有相似性,怎么会形成“闭合曲线”呢?  相似文献   

10.
高敏 《地理教学》2005,(2):27-28
“南美洲自然地理概述”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南美洲概述”的前半段内容,也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地理位置、海陆轮廓、海岸线特点、面积说起,详细介绍了南美洲地形、气候、陆地水、动植物等自然特征。同时为教材后半部分人地理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地理教材拉丁美洲第一节“政区和自然环境”是学习拉丁美洲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文总共安排了13幅插图,充分体现了图像的重要性。根据本节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突出了地图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13.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月英 《地理教学》2001,(3):21-21,20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中的最后一个专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前面所学的再现,又有对前面所学原理的运用。怎样避免雷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掌握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达到会判断的目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地球的结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③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7.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系高中地理第九章。工业生产与工业布局”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该节举例庞杂,重分析、理解与运用。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可采取以下三种小结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基本特征”的深化与拓展,是继土地资源后,  相似文献   

19.
雍文涛 《地理教学》2012,(21):34-35
一、"活动"选取本节活动设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制作地球仪活动栏目,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空间分布。二、"活动"理念1.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