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按统一比例尺编制了印度-青藏地区1°×1°重力异常图和地形高程图,并用滑动平均方法得到了本区5°×5°重力异常图。用地改后的1°×1°重力异常,采用组合体模型人一机联作选择法,计算了横跨印度-青藏-蒙古长达4680km的岩石圈剖面,还给出了一个楔形体重力正演公式。基本结果有:(1)MBT、MCT的倾角为10°±5°,ITS、NS、KS的倾角为75°±5°;(2)地壳滑脱面的深度在青藏之下约20km,向高喜马拉雅、MCT、MBT抬升至15km;(3)青藏高原南、北边缘均为岩石圈结构的斜坡带,界面倾角由上向下而增大。在大、小喜马拉雅之下,壳内界面(Ⅰ、Ⅱ)的倾角约12°,Moho倾角为18°,岩石圈底面倾角约36°。在祁连山带所有界面倾角都小于喜马拉雅带,其中壳内界面倾角仅约1°,Moho倾角约2°,岩石圈底面倾角约12°;(4)岩石圈厚度由印度、蒙古向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带逐渐增加,与青藏岩石圈的边缘上翘形成主动俯冲和相对逆冲势态。印度岩石圈厚度(或上地幔顶部低密层埋深)不超过50km,蒙古高原(南)厚约70km,到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下分别增加至145和122km,青藏中心地带(怒江两侧)岩石圈厚135km,向南,北边缘各减小到120和90~102km,在高喜马拉雅和祁连山下面形成25和10km的断差;(5)在青藏Moho之下厚5km的高密薄层和软流层之间有一密  相似文献   

2.
<正> 一、区域、矿区及矿床地质概述合川锶矿地处川东褶皱带的西部,华莹山帚状褶皱束的西北分支,沥鼻峡背斜的东北段。背斜长约28km,轴向北东45°~50°,北西翼倾角60°~85°,南东翼倾角30°~40°。背斜轴部出露少量二叠系长兴组(P_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_1f)。两翼分布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_1j),中统雷口坡组(T_2l),上统须家河组(T_3xj)。矿区位于沥鼻峡背斜北东段的西北翼,地层走向北东50°~55°,呈带状出露(见图1)。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藏北高原高寒、年降水量少,岩石多呈物理风化。近年来通过1∶25万措麦区幅地质调查,在工作区发现多个喀斯特灰岩溶洞,显然它们不是目前该地区气候条件所能形成的,而应该是(亚)热带气候喀斯特的产物。在所发现的数个岩溶洞穴中,以昂仁县阿木龙溶洞规模较大、洞穴堆积层最发育。1阿木龙溶洞基本特征阿木龙溶洞位于昂仁县阿木龙,地理坐标为N30°36'、E86°00'。洞口朝向北东35~40°。洞口海拔5000m,并高于附近侵蚀基准面约16m。溶洞总体为穴状(地下厅),洞口形态呈拱形。主体洞深约20m,高度、深度由洞口往里均变小,分别为5.1~2.2m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发生的水口库区附近的地震,结果表明,记录的地震分二个时段,分别发生于不同的小区域内1999年1月~12底,发生于N26.35°~N26.40°,E118.67°~E118.70°,约5×3km2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9~10km范围内,整个震源的分布为一近水平的南北展布,具有一定的构造地震特征;2000年初至2005年末,地震主要发生于N26.39°~N26.41°,E118.62°~E118.64°,约2×2km2范围内,震源深度约2~4km,由于记录的地震震级小、个数少、时间跨度大,认为应是浅表应力局部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清江是长江三峡出口后的第一条较大支流,杨家槽滑坡位于清江左岸,距隔河岩大坝约23km,它是水库库岸重要滑坡体之一,湖北省长阳县鸭子口乡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千余人。滑坡由上下两个滑坡体组成。上滑坡体高程360~570m,面积约0.13km2,体积约300×104m3。形态为:滑坡外围东、西部为山脊地形,北部为斜坡山体,岩层倾向北,倾角30~45°,后缘及两侧弧圈地形明显,平面呈喇叭形。下滑体剪切出口高程130m,面积约0.17km2,体积约410×104m3,滑坡平面呈喇叭形,后部较宽,前部较窄,垂直清江河流。滑体下部坡角30°,中部坡角15°,呈平缓台阶面,上部坡角28…  相似文献   

6.
酒樽石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5,29(2):101-101
进入燕子矶公园,有一石阶蹬道通往矶顶,经乾隆御碑亭,向北行至矶头,地形险峻,左侧和前方都是悬崖峭壁,安装有安全护栏,脚下错落有致的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属于距今约0·97亿年至0·65亿年河床相沉积形成的浦口组岩石,称为“丹霞地貌”。岩石形态各异,其中有一奇石,呈椭圆形,内壁长0·7m,宽0·46m,深0·35m至0·40m,壁厚约10cm,酷似古代酒樽,故名“酒樽石”。现今,经风化后出现一条裂隙,走向85°~265°,倾向北西,倾角约80°,在酒樽石南侧(照片上右下方)有一条走向130°~310°,倾向南西,倾角65°的风化形成的大裂缝。照片上酒樽石左侧一条大缝…  相似文献   

7.
王鹏  刘静  孙杰  张智慧  许强  文力  孟庆岭 《地质通报》2013,32(4):538-562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间,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位于灌县-江油与映秀-北川断裂间,全长约8km,总体走向310°,为南西盘抬升、逆冲兼具左旋走滑性质。地表破裂在南东端走向变化较大,从300~310°变为南北向,并与灌县-江油地表破裂带的磁峰段相连。小鱼洞地表破裂的垂向位错自北西往南东方向递减,北西端陡坎高度最大3.4m,南东端则小于0.2m,衰减梯度约为0.5m/km。左旋走滑位移测量点较少,集中在中段的小鱼洞镇附近,所测最大左旋走滑位移约为2.2m,一般走滑位错与同处垂直位错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小鱼洞断裂近地表的倾角较缓,为30°±15°。结合已有地貌、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结果,提出小鱼洞断裂是向下与灌县-江油断裂交会的侧向断坡,位于映秀-北川断裂中南段间的断面倾角差异的撕裂部位,连接映秀-北川和灌县-江油断裂。在运动学上,认为小鱼洞断裂是以斜向断坡为几何形态的撕裂断裂,调节了北东走向的主断裂的运动学横向差异。小鱼洞断裂上的同震位移矢量与N70°、80°E的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匹配。这一方向与龙门山高原边界斜交。  相似文献   

8.
北石城新华夏系断裂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述断裂带南从北白岩村附近起,北经梨树沟、北石城、年鱼沟、上峪等地,于牛郎峪附近消失,长约22公里。呈北东15°—25°方向展布;上峪以北变为北东30°—40°左右。断层倾向南东,倾角40°—60°,局部地段小手30°。断层中间被伴生的北西、北东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相似文献   

10.
黄爷洞(33°05′N,105°00′E)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安化镇马家沟村东北2km处,洞口海拔约1650m。初步探测洞长约2000m,洞穴顶板覆盖层厚约150m。洞穴发育受到山体EW向断裂控制,洞身整体为EW走向。洞内宽约1~9m,一般在2~3m之间;洞内高约0.5~10.0m,一般在3~5m之间。该洞是继武都万象洞[1,2]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溶洞。洞内有各种类型的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发育,主要有石笋、石钟乳、壁流石和石柱等,并且洞内流水和滴水充足,使得石灰岩被侵蚀成石槽、石窝等各种形状(图1)。根据考察,黄爷洞的石笋大部分乳白色,生长连续,提取的石笋气候信息将是研究万象洞石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利用CDSN、IRIS、GEOSCOPE等台网 33个数字台站及部分数字流动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采用改进的Occam网格反演方法 ,在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 (5°~ 5 5°N ,6 8°~ 15 0°E) 1°× 1°的 7~ 184s周期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的基础上 ,进一步反演青藏高原及邻区 (2 0°~ 40°N ,75°~ 10 5°E)内每个经纬度节点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 ,获得了 0~ 42 0km深度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不但具有厚壳 (6 0~ 70km)和厚岩石圈 (超过 2 0 0km) ,而且高原深部结构和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和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2.
F~(201)断裂位于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北1.9km,长8.5km,呈北80°西方向,南倾60°—80°,为左旋逆冲断层,段古老的东西向构造带成分。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具分属性,仅中段长2.0km的范围内见距今2.2×10~4a以来至1.1×10~4a左右有过三次活动,时间分别为距今2.2×10~4a左右,1.72—1.31×10~4a之间,1.1×10~4a左右。而东段仅见晚更新世早期活动,西段大部分隐伏于晚更新世中、晚期地层之下。根据工程地质评价标准,F~(201)断裂应为非活动断裂,至多为弱活动断裂。而这种活动很可能是受其北侧中卫—同心断裂带的影响所至,而不象是F~(201)断裂发生地震造成的。为了大坝的安全,不妨认为F~(201)断裂为发震断裂,评价出断裂发震对大坝的影响烈度不会达到其基本烈Ⅷ度度,地震形变带宽度远不会达到400m,不会对坝址造成毁坏。因此,在大柳树当地材料高坝按基本烈度Ⅷ度设防的条件下,F_(201)断裂不会对工程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坪金矿床控矿断裂受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断裂带构造形迹和结构面力学性质分析、节理统计以及定向薄片显微分析,采用岩组分析法和石英变形纹费氏台测量,测得成矿前期i应力σ_1的产状为NE45°±5°,侧伏角为40°±5°;成矿期主压应力为NW70°±5°,侧伏角35°±5°;成矿期后主压应力转变为SE20°左右,侧伏角约45°。研究表明,成矿期NW向断裂具张扭性,为最佳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
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要钻孔之一,全井段(终孔深度1 502.30 m)实施了连续取心(累计取心进尺1 548.44 m)和测井作业。采集到的成像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原位地质特征信息,对裂缝、破碎带识别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该钻孔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和超声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裂缝特征分析。结果表明,WFSD-3孔岩层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其次是低角度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极少;25~200 m和900~1 000 m深度范围内裂缝尤为发育;不同深度的裂缝倾向存在明显差异:410 m之上主要分布于260°~290°,410~730m集中于330°~360°,730~960 m主要分布于210°~240°,960~1 185 m与410 m之上基本一致,1 410~1 450 m与前述各深度段不同,集中于180°~200°;裂缝与破碎带、层理密切相关,宏观分布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地质概况银家沟斑岩型硫、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北西西向构造带与北北东向长治-洛阳深断裂交汇处的北西侧,二者叠加奠定了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区内出露地层,下部为中、上元古界及少量古生界,上部是第三系,仅见于卢氏盆地北西局部。褶皱构造自北向南依次为:杜关向斜、将军山背斜、中黄叶向斜、四明山背斜,它们轴向近东西,构造强度显示北弱南强。区域火成活动主要发育在燕山期,其分布显示出串珠状、方向性(北东约22°)及等距性(带距约20km,带上点距约5km)等明显特征。在区域上形成三个带:银家沟夜长坪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6.
曹显光  张学书 《云南地质》2006,25(4):454-462
从构造动力学简述壳幔界面7条成矿理论,总结归纳出4条规律;内生金属矿床对称地展布在幔坳两侧的斜坡上;大型矿床的幔距≤16km,幔角≤1.1°,超大型矿床的幔距≤10km,幔角≤0.7°;大型与超大型矿床间的关系服从0.618黄金律;幔角≤0.7°的波台更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云南幔坳有8纵、3横(台阶)、9波台特征。将云南已知的约1800个矿床(点)展现在1∶200万壳幔界面深度图上,按大型超大型矿床幔距、幔角大小预测云南有大型矿床400个以上,超大型矿床65个以上,矿种相对齐全,具备加速建设矿业强省的矿产基础和条件,列举了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正武都万象洞省级地质公园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地处白龙江南岸高中山地,面积115km~2,园内以溶洞、洞穴堆积物及岩溶夷平面等地质遗迹为主。1、万象洞与南方岩溶洞穴毫无二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洞穴之一。洞口标高1100m,总体走向为南西向,已探明总长度约5km,共有5个洞室,最宽22.5m,最高40m,最窄处仅容一人能通过。东侧姊妹洞与主洞基本平行,洞长约600m,洞高3-4m,宽6-9m。2、万象洞是国内少有的以坍塌成因为主的岩溶洞穴,洞内分布有多期坍塌形成的堆积物。洞穴堆积物石乳、石笋、石  相似文献   

18.
侯鸿飞  周怀玲 《地球学报》2008,29(3):318-327
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我国广西柳州北岸乡碰冲剖面为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层型剖面位于柳州市东北15 km之碰冲村南小溪(24°26'N,109°27'E).层型点位在剖面83层之底,与底栖有孔虫"E.ovalis种群"至Eoparastaffella simplex谱系中Eoparastaffella simplex的首次出现吻合.辅助标志是点位之上近5m处,牙形石Gnathodus homopunctatus首现,其下约30 m为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europensis的最高出现.本文补充介绍了层型点位的岩石特征和区域上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系列多平台、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卫星遥感(RS)资料、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3S"技术集成,精确地给出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穆龙套金矿床中心位于东经64°35'、北纬41°29'40",主矿体位于东经64°33'30"~64°36'、北纬41°29'15"~41°30'30"范围;揭示了该矿床最近约30年的开采历史采场由1978年的1.67 km2 扩大到1992年的4.14km2,但是直至2001年采场面积仅增加0.94km2,为5.08km2.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足不出户"了解和辩识异域典型矿床某些特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A paleomagnetic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late Jurassic sediments in the Nanjing area.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was used to isolate the characteristic higher temperature component (HTC) (D=354.0°, I=48.5°, a95=7.8°), which passes the reversal test. A 24.7±8.7°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relative to the Sichuan area is detected through comparing this new pole (84.4°N, 7.0°E, A95=7.7°) with other coeval poles reported from South China. This rotation was conducted by sinistral action of slip faults. These cases presenting in several areas of eastern China indicate that deformation of eastern China is under the effect of subduction from the Pacific Ocean plate. The difference on the paleolatitude of several areas across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calculated and suggests about at most 250 km offset distance after the later Jurass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