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物沉降量预测和最终沉降量早期确定的灰色Verhulst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建筑物沉降特性,首次引用灰色Verhulst模型方法建立起建筑物沉降量预测模型.能运用较少的沉降观测数据建立起可靠性很好的预测模型,并可用以早期确定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这不仅可以减少沉降长期观测的浪费,同时也可较早地获知建筑物最终沉降量大小,为早期采用工程防治措施挽回时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吹填土围海造陆技术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所以提高此项技术水平刻不容缓。但是吹填土中,黏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高,含水率和压缩性大,强度低,导致固结效率低,沉降速度慢。进行长期沉降观测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故大部分工程并不进行观测。吹填土土体表面形成硬壳的时间一般需要耗费2~3a之久,工期长,加固效果不理想,工后实际沉降与预期沉降相差很大。因此,为工程达到规定变形的要求,如何结合沉降的观测数据进行长期沉降量的预测,以及针对预测得到沉降量,对吹填土采用哪种处理方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自编程序建立了时间序列动态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吹填土沉降的预测中并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动态神经网络的方法可较为合理准确的运用于软土的固结沉降预测中,误差小,可行性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灰色系统理论在单桩静载荷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通过预测单桩沉降量去估算其极限承载力,基于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桩基沉降量具有灰指数律特征,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 (1,1)预测模型.工程实例证明,所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Asaoka法对路堤沉降越级预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aoka法可很好地根据有限次沉降观测结果推算建筑物的最终沉降,但遗憾的是其只能基于本级荷载下沉降观测记录对本级荷载下最终沉降进行预测。本文针对多级填土下的路堤沉降问题,探讨了如何利用该法进行越级预测的思路,给出了该法图解中每级荷载下沉降数据对应的直线在纵坐标轴上截距与路堤高度之间的近似关系。最后,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某级荷载下沉降记录对下一级最终沉降作了预测,所得的结果精度还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柳治国  陈善雄  徐海滨 《岩土力学》2004,25(12):1919-1922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在灰色模型中引入时变参数,建立了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预测系统的时变性和灰色性,在求解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以修正预测结果,并根据后验方差比C确定遗忘因子λ的最优值,以提高预测精度。沉降预测实例表明: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降低沉降量的预测误差和提高沉降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经典灰色系统模型的不足,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在模型中引入遗忘因子,建立了灰色系统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并在求解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以修正预测结果。模型充分考虑了预测系统的时变性和灰色性,从而降低对预测系统状态的预测误差。实例预测表明,灰色时变参数模型可以将工后总沉降量的预测误差控制在23%以内。误差检验结果显示,预测结果的精度等级较引入遗忘因子修正前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路堤的稳定与沉降。为掌握软土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就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和沉降预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而众多的预测方法给实际应用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预测方法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就几种常用的曲线拟合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针对具体工程选取更为合适的预测方法,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并保证路堤施工和运营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卢谅  石通辉  杨东 《岩土力学》2019,(9):3474-3482
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常见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提出了一种置换减载与加筋相结合的复合路堤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具有一定刚度的PVC管置换路堤填土,减轻路堤自重荷载的同时发挥圆管的加筋作用,使得地基中附加应力减小,从而达到控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为了验证该技术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效果,开展了置换减载与加筋复合处理路堤与未经处理普通路堤的大型模型试验,通过观测其在多级荷载作用下不均匀沉降的发展规律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沉降理论进行分析验证,揭示了置换减载与加筋复合处理方法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机制。该成果为加筋路堤或轻质置换路堤的设计及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改进的灰色Verhulst GM(1,1)建筑物沉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建筑物的沉降因素是复杂多样,沉降机理与过程是非线性的,从理论上给出符合实际的建筑物沉降公式很困难,许多安全等级很高的重要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均需进行沉降观测,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而及时修改设计。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列特征,综合分析了影响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应用灰色理论关于连续非线性数据列的建模方法,经过二次拟合,建立了能描述高层建筑沉降过程的非等间距灰色Verhulst GM(1,1)模型。该模型经重庆地区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实例验证,能较准确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过程和最终沉降量。表明利用少数高层建筑沉降的观测数据建立非等间距的灰色Verhulst GM(1,1)模型能较准确模拟建筑物沉降过程和预测最终沉降量,其建模方法较简单、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考虑软土流变特性的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志亮  黄景忠  杨夏红 《岩土力学》2006,27(9):1567-1570
增长曲线模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很好地预测地基沉降的发展趋势。先将该模型推广到多级填土荷载下的路堤沉降预测中,接着基于绝对时间坐标系下的软土次压缩计算式,提出了带软土流变项的新型增长曲线模型,并采用数学中的最优化技术,结合前期沉降实测资料对模型中待定参数进行反演。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对沉降预测精度高,能合理地反映出土颗粒骨架的蠕变过程,且能较准确地给出不同时刻的次压缩量,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龚帕斯生长曲线的高填石路堤沉降规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填石路堤的沉降变形过程一般为从填石体施工期的瞬时变形到进一步的蠕变变形,其沉降变化规律与龚帕斯生长曲线变化规律相似,有着较为明显的出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阶段。通过对龚帕斯生长曲线模型的合理取值,可较好的利用该沉降分析模型来拟合和分析高填石路堤的沉降数据,并且可以反映出沉降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2.
崔广强  林从谋  耿鹏 《岩土力学》2009,30(9):2770-2774
沉降观测是爆炸挤淤筑堤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其监测方法较多还是按传统的观测法,需要较长的观测时间,耗时耗力。通过分析灰色Verhulst模型的特点,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运用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了堤身各时刻的沉降量,与实际观测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并预测了堤身的最终沉降量和所需时间。结合实例预测表明,这一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华  刘煜  曹文贵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S型单项预测模型基础上,基于5种S型增长曲线模型,引进组合预测的思想,重点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发展的预测方法与理论,并建立了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变权重组合S型增长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从而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过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得到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此外,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比其它单项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姚仰平  刘林  王琳  罗汀 《岩土力学》2015,36(Z1):154-158
高填方地基的填方体量大、填方高度高的特征决定了高填方地基具有较大的工后沉降,可能会影响工程的实际应用,研究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计算方法对于控制工后沉降具有重要意义。蠕变沉降是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表明,土的蠕变变形主要受时间和应力历史等因素影响。基于考虑时间效应的统一硬化模型,以瞬时正常压缩线为参考线,引入弹性瞬时压缩线,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时间和应力历史影响的高填方地基一维蠕变沉降计算方法,并对室内试验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所建计算方法所用参数除一个参数外其余都为常见参数,而新参数可以通过常规试验确定,该计算方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四个模型的离心模拟试验,对某机场强夯加固后的高填方地基土的变形沉降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并结合现场试验对该机场高填方地基强夯处理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填方土高度过大,未经强夯法处理的高填方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满足不了工程设计要求;而经过强夯处理的地基,填方土体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在施工后都能迅速完成,变形和沉降可得到控制,这说明强夯法可用于控制丘陵山区高填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6.
在深厚软土地基上修筑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低矮路基,需要重点解决好软土地基工后沉降和长期动力稳定性问题.软土地基具有高压缩性,路堤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残余沉降;同时,线路运营后,地基土在高速列车长期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二者耦合将严重影响到无砟轨道的几何状态和线路运营安全.基于此,在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深厚软土地区低矮路基中,首次采用了桩基-连续薄板梁结构型式,并进行了系统的静动态监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良好、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高速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和高速列车长期平顺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软土地区路基运营后显著的长期沉降效应问题,以及天然沉积软土均具有一定结构性的特点,制备了不同胶结强度的人工结构性土,开展了结构性土与相应重塑土的压缩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循环次数、动应力比和结构性强度对土体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累积变形随着循环次数、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结构性强度的提高而减小;累积应变曲线可分为破坏型、稳定型和临界型3种形式。进而考虑土结构性影响,在已有累积变形模型基础上引入应力灵敏度Sσ参数,分别建立了结构性软土的破坏型和稳定型的累积变形模型,较好地预测了结构性软土不同变形状态的累积应变曲线,并分析了模型参数随应力水平和结构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巍  刘端  吴青柏 《岩土力学》2008,29(3):571-579
基于现场监测资料,对作为青藏铁路中的主要保护冻土的几种路基形式(如: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块石护坡路基、保温材料路基和普通素土路基)进行了变形和温度分析,发现所有路基的变形均以沉降变形为主,且其变形与其下伏冻土的地温场变化密切相关。经过2~3个冻融周期后,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块石护坡路基和保温材料路基的变形已趋于稳定,而无任何措施的普通路基目前变形仍未稳定。另外,各种路基左右路肩均存在变形差。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一个启示: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地区,由于路基下多年冻土温度升高产生的高温冻土压缩变形而引起的路基沉降变形具有相当大的量级,很有可能成为冻土路基发生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程实践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基于GM(1,1)的组合灰色模型预测软基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沉降预测的组合灰色模型,对一般灰色模型具有的无限增长特性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在求解过程中,采用spline插值函数对现场观测沉降数据进行插值变换生成等时距序列,并对沉降预测模型的初值进行了优化选择,以提高预测精度。运用MATLAB语言编制模型计算程序,通过沉降预测实例及后验差法检验模型精度,表明沉降预测的组合灰色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地温与变形现场监测资料, 研究了青藏铁路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已有监测场地中,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融化夹层发育较少, 而路基下融化夹层发育较多. 低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能够逐渐完全回冻使其消失, 高温冻土区大部分路基下融化夹层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当融化夹层下部为高含冰量冻土时, 融化夹层与路基沉降变形关系密切, 路基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 当融化夹层下部为低含冰量冻土时, 路基沉降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