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库鲁克塔格地区巷古勒塔格组瘤状灰岩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云风  程日辉  王璞珺  刘万洙 《新疆地质》2006,24(4):361-364,I0010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巷古勒塔格组发育瘤状灰岩,是一种深水沉积序列.本区瘤状灰岩形成于台缘斜坡带,滑塌重力流改造原岩形态,并分为富泥型、过渡型及富灰型3种类型.富泥型瘤状灰岩沉积在CCD线之下,受深度海水溶解作用改造.过渡型瘤状灰岩形成在CCD附近,受海底底流和深度海水溶解的双重作用改造.富灰型瘤状灰岩形成在CCD之上,受周期性的重力流作用的改造和海底底流的溶解作用.岩性组合表明,早奥陶世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迅速海侵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瘤状灰岩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岩石学特征,尤其是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对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深水盆地和台缘斜坡下部的沉积环境中,由于周期性的瞬时动荡水体的作用,导致沉积物来源的差异性,再经过成岩作用期的差异压溶作用,形成了本区下三叠统大冶组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3.
从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出发,深入探讨了滇西施甸地区保山组瘤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西施甸地区上寒武统保山组瘤状灰岩存在3种成因:一种是呈互层状的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差异压实-压溶作用而形成瘤状构造,岩石中各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了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种是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斜坡滑塌作用形成串珠状、砾屑状灰岩;第三种则是泥灰质沉积层间歇性地暴露干裂,移位磨蚀,并被后期沉积物充填胶结形成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瘤状灰岩成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整体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广泛发育瘤状灰岩。针对目前该瘤状灰岩成因机制认识争议较大的现 状,文中依据野外实地观测及室内宏观、微观的系统观察,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与瘤状灰岩形成的关系分析,对瘤状 灰岩的成因机制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形成是沉积和成岩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沉积时期不平整CCD界面 的周期性浮动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化的基础,而CCD界面的周期性浮动可能与早三叠世气侯冷暖周期性变化以及海底底流 作用有关。后期基质泥岩中酸性孔隙水的溶蚀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处折断的重要原因,压溶作用产生的局部应力场变动造 成瘤状灰岩瘤体杂乱状分布。而前人总结的3种瘤状灰岩,即顺层串珠型、断续型和杂乱型瘤状灰岩,是在沉积与成岩改 造作用逐渐加强条件下依次形成。  相似文献   

5.
浙江江山砚瓦山组瘤状灰岩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江山地区砚瓦山组瘤状灰岩的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机理复杂多样,一般可划分出五种岩石类型,即压扁瘤状泥灰岩、揉皱角砾状泥灰岩、压溶瘤状灰岩、干裂角砾状灰岩和粗砾屑灰岩。瘤状灰岩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浅水部位,水体为半浑浊。其发育程度及其层位的区域变化规律表明,泥质浑水系来自海盆东侧的华夏古陆。  相似文献   

6.
袁志华 《地球化学》1998,27(3):276-282
本文从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岩石学特征,尤其是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对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深水盆地和台缘斜坡下的沉积环境中,由于周期性的瞬时动荡水体的作用,导致沉积物来源的差异性,再经过成岩作用期的差异压溶作用,敢本区下三叠较大冶组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柯坪地区中奥陶统灰岩和泥岩交互沉积地层中的结核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野外观察并结合室内偏光显微镜下阴极发光和染色等方法分析其结构和构造特征,发现有团块状、网纹状、透镜状3种结核状灰岩。运用X光衍射仪和质谱仪等化学分析手段对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酸不溶物等进行了测定。综合分析矿物、岩石、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形成于陆棚中水体较深的沉积环境,灰岩和泥岩交互韵律层是在表层洋流、大洋底流和物源供给的周期变化作用下形成的。结核状灰岩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阶段,它们的形成机制分别是:团块状灰岩是在洋流活动后的平静期因水体中碳酸钙沿凝结核凝结、增大、胶结而形成;网纹状灰岩是在盐度不饱和的深海底流的周期作用下冲刷同生期沉积的碳酸盐灰泥而形成;透镜状灰岩是通过上覆水体与沉积物的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一种特殊瘤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瘤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与碳酸盐结核有关,另一种则认为是差异压实所为,再一种则认为是同沉积作用形成。然而,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瘤状灰岩却因其产状貌似通常意义的砾状灰岩而使得人们将其误认为砾状灰岩。作者通过对这套“砾状灰岩”的沉积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同生和成岩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 (致使强度降低 ),最后在印支期的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实为瘤状灰岩,它代表的是闭塞、贫氧的 (台内洼槽 )沉积-成岩环境,是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蠕虫状灰岩特征和成因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扬子地区下三叠统中广泛分布着一种外貌独特的灰岩——蠕虫状灰岩,这种灰岩出现在该区深水和浅水的多种环境中,具有灰泥结构和粒泥(或泥粒)结构;斜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和压扁透镜状构造。蠕虫状灰岩是多成因的,各成因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中,先期形成的可被后期形成的叠加和改造。沉积作用、沉积分异作用是形成蠕虫状灰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生物扰动作用、水流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则是形成各种蠕虫状灰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浙西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瘤体和基质存在明显差异:瘤体主要由方解石组成(70%~98%),基质则以黏土矿物为主(40%~78%),方解石次之(20%~58%);瘤体和基质的δ13CVPDB值分别为0.5‰~1.4‰和-0.4‰~1.1‰,平均值分别为0.9‰和0.2‰, δ18OVPDB 值分别为-12.8‰~-8.0‰和-11.7‰~-9.0‰,平均值分别为-10.6‰和-10.3‰;每个样品中瘤体的碳同位素值和形成温度均比基质高。黄泥塘剖面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是沉积物沉积时期周期性底流溶解和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和压溶共同作用的产物,瘤体原岩中非碳酸盐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3种。  相似文献   

11.
王起琮  宫旋  肖玲 《沉积学报》2013,31(4):580-589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的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具有多种成因类型。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测温资料研究,发现正常海水成因的泥晶灰岩及颗粒灰岩具有较高的δ18O、δ13C;受淡水淋滤、溶蚀的颗粒灰岩、角砾泥晶灰岩、豹斑含云灰岩或灰云岩的δ13C随淡水淋滤及溶蚀程度升高而明显降低,但其δ18O变化较小;去膏化成因的巨晶次生灰岩在阴极发光下具环带结构,并具有较低的δ18O、δ13C,去云化成因的中-细晶次生灰岩多呈麦粒或蚕蛹结构,其δ18O、δ13C相对较高;早期及表生淡水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δ13C均为低值,Mn离子含量低,阴极发光暗淡;晚期热液方解石胶结物具异常低的δ18O、δ13C,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00~150℃,富含Mn离子,阴极发光明亮。研究结果表明,岩相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以及包裹体测温数据是确定石灰岩沉积、成岩环境以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桂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龙义  Jones T P 《沉积学报》1999,17(1):84-120
广西合山马滩等地的上二叠统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在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界线处表现出明显的降低现象,吴家坪阶石灰岩样品δ13C值一般都高于3.2‰,而长兴阶的样品其δ13C值多低于3.2‰,因此,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有可能作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的同位素地层界线。这种同位素降低现象可能与澳洲、南非、印度等地大规模聚煤作用的中止有关。聚煤作用的中止以及以前埋藏的泥炭和煤层在遭受构造抬升和氧化后会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富含轻同位素12C的CO,从而使得与大气平衡的海水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降低。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的类型及储集性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华北地台东部下古生界的白云岩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和细-粗晶白云岩。前者包括含石膏的和不含石膏的;后者包括等晶粒的和不等晶粒的,含石膏的和不含石膏的泥-粉晶白云岩分别是干旱和潮湿气候潮上带蒸气发泵浓缩白云化的产物;等晶粒细-粗晶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平行不整合面之下,乃混合水白云化之产物;不等晶粒细-粗晶白云岩由早期的白云岩重结晶形成。 白云岩中的孔隙类型多样,其储集性受白云石含量和颗粒大小以及粘土含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硅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对西成矿化集中区与矿体紧密伴生的热水沉积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硅质岩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0.6‰~ - 0.1‰,硅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岩;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 86Sr变化于 0.70 938~ 0.72 812之间,位于海洋锶和陆壳锶之间,为混合锶,其锶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碳同位素组成略低于正常沉积碳酸盐岩,碳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在循环碳,同时又受其它来源碳的影响。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 (地壳内部 ),形成方式主要是外生沉积作用,即热水沉积岩是内生作用与外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内外生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主要由原始沉积的碳酸盐岩和岩溶角砾岩组成。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中奥陶世沉积作用之后不久,即发生了溶解作用、白云石沉淀、干化脱水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岩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胶结作用很普遍,主要发生在中石炭世之后的埋藏条件下,是对储层重要的破坏作用。充填于硬石膏结核溶模孔和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缝的方解石和白云石是最常见的胶结物。这些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物具泥晶、嵌晶状或粒状晶粒结构。泥晶白云石基质的δ18O值-10.98‰~-0.8‰,平均-5.54‰;δ13C值-4.76‰~5.77‰,平均1.51‰。充填于溶蚀孔、缝中的白云石的δ18O值-12.54‰~-2.67‰,平均-7.34‰;δ13C值-5.56
‰~3.48‰,平均0.28‰。充填于溶蚀孔、缝方解石的δ18O值-15.42‰~-6.02‰,平均-9.51‰;δ13C值-12.44‰~1.33‰,平均-3.20‰。总的来说,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和δ13C值低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原因是形成晚,受淡水淋滤、埋藏作用和有机质影响较大。泥晶白云石基质的Na含量0~350 μg/g,平均59 μg/g; Sr含量0~380 μg/g,平均10 μg/g;Fe含量0~14 570 μg/g,平均1 040 μg/g;Mn含量0~4 670 μg/g,平均183 μg/g。充填于次生孔隙中的胶结物的Na、Sr、Mn含量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差别不大,因这些元素含量均低。充填于次生孔隙的碳酸盐胶结物较泥晶白云石基质有明显高的Fe含量。胶结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90℃~140℃范围内。胶结物沉淀于埋藏较深,温度较高的还原条件下。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CH4最为普遍,液相成分以H2O占绝大多数。早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前,晚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之后。岩溶洼地是胶结作用最发育的地带。  相似文献   

16.
付旭东 《沉积学报》2017,35(1):67-74
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沙源研究对认识沙漠形成、高大沙山发育和防沙治沙工程有重要意义。石英是沙漠沉积物中常见的矿物,其氧同位素值可示踪物源。采集沙漠西北部、东部、东南部高大沙山、丘间低地与湖泊以及雅布赖山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样品不同粒级的石英δ18O值。结果表明:①石英δ18O值随粒级减小有增大趋势,同一样品不同粒级石英δ18O值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粒级石英δ18O值也有变化。②石英δ18O值介于9.4‰~19.3‰,均值为13.3‰(n=55);其中沙丘沙的石英δ18O值介于9.5‰~16.6‰,均值为12.9 ‰(n=39);湖相沉积物的石英δ18O值介于9.4‰~19.3‰,均值为14.2‰(n=16)。③区域内,<16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16~64 μm、125~154 μm、200~250 μm、> 300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都存在显著差异,但200~250 μm与 > 300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没有显著差异;经区域对比,巴丹吉林沙漠 < 16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柴达木盆地沙漠、蒙古戈壁风成沉积物 < 16 μm石英δ18O值无显著差异,但巴丹吉林沙漠16~64 μm粒级的石英δ18O值与蒙古戈壁风成沉积物16~64 μm石英δ18O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似乎暗示研究区的细颗粒物质可能是远源的。巴丹吉林沙漠沉积物的石英δ18O值位于火成岩石英、砂岩和变质岩石英δ18O值分布阈值内,受区域地质条件、物源混合、粒级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砂粒级的石英δ18O值所指示的母岩成份特征与祁连山区岩石的岩性有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增生带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包括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矿体产于白乃庙组绿片岩中,北矿带矿体主要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成矿作用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辉钼矿,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组合为标志。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3.2‰~5.5‰之间,δD变化范围为-94.2‰~-6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5.4‰~-2.4‰,δ18OSMOW为-3.1‰~10.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O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6‰~-6‰,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南、北矿带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系统,且南、北矿带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南矿带流体显示有更多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在加里东期古洋壳经俯冲作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并沿着裂隙上升到浅部,带来成矿物质,对原始矿源层的成矿物质进行活化富集,在白乃庙岛弧带形成白乃庙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8.
白涧铁矿床赋存于燕山期闪长岩和中奥陶统灰岩接触带中,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 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矿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7±1.2 Ma(MSWD=0.65, 95%置信度),代表白涧铁矿床形成的上限年龄;闪长岩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043‰~+0.166‰,平均值为0.0915‰±0.019(2SD, n=8);矽卡岩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058‰~+0.083‰,平均值为0.0707‰±0.019(2SD, n=3);灰岩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157‰~+0.042‰,平均值为-0.0575‰±0.019(2SD, n=2);磁铁矿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114‰~+0.146‰,平均值为0.1334‰±0.019(2SD, n=5);黄铁矿-磁黄铁矿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242‰~+0.270‰,平均值为0.2617‰±0.023(2SD, n=3)。闪长岩、矿石和矽卡岩Fe同位素组成的时空演化特征表明它们为同一流体体系演化的产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来自于岩浆流体;白涧铁矿矽卡岩型矿体为燕山期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The Dachang superlarge Sn-polymetal deposit in Guangxi,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tin deposit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is deposit has long been in debate as to its origin. One of the opinions is that the Dachang deposit was formed by replacement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 originating from Yanshanian granites,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is deposit was formed by submarine exhalation in the Devonian.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new isotopic geochronology data obtained with the 40Ar-39Ar method for quartz and sanidine from massive ore in the No. 91 and No. 100 orebodies.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 91 orebody was formed at 94.52±0.33 Ma (the plateau age obtained with the 40Ar-39Ar method for quartz) or 91.4±2.9 Ma (the plateau age obtained with the 40Ar-39Ar method for feldspar), while the No. 100 orebody was formed at 94.56±0.45 Ma (the plateau age obtained with the 40Ar-39Ar method for quartz), suggesting that both the No. 91 and the No. 100 orebodies were formed at the Late Yanshanian instead o  相似文献   

20.
窑街煤田碳酸盐与突出气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明信  李兆兴 《沉积学报》1992,10(1):93-100
为探讨窑街煤矿突出CO2气的成因与来源,对煤田中方解石、菱铁矿和水中溶解HCO3-及沉淀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研究,并对“5.24”突出点涌出气的13CCO2值和3He/4He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煤田中CO2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复杂的分馏效应而和各种可能母质的碳同位素组成难以进行简单的对比;突出点气体的3He/4e值表明其为典型的壳源气;煤田中烧变岩可能为突出气的气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