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NCAR CCM3辐射传输方案CRM(Column Radiation Model)引入到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中,并对两组辐射传输方案下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东亚冬、夏季气候特征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用CRM辐射传输方案能够改善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冬、夏季地面温度的模拟,且在夏季的改善比冬季更明显,还改善了P-σ RCM9区域气候模式对对流层高层(200~100 hPa)短波辐射加热率和长波辐射加热率的计算,然后改进了模式对200~300 hPa垂直平均经向温度梯度的模拟,进而使得模拟的冬、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比采用KQ辐射传输方案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同时还发现,采用CRM辐射传输方案后,P-σRCM9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冬、夏季的降水率在强度和分布形势上均比采用KQ辐射传输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CRM辐射传输方案能够较明显地提高P-σRCM9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冬、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气候模式与全球模式嵌套时边界区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钱永甫  刘华强 《大气科学》2001,25(4):492-502
做了3个试验,第一个试验只用大气环流模式(GCM),主要考察GCM的性能并确定其误差的区域分布.后两个为对比试验,一个试验中,将区域气候模式(RCM)(NjU-RCM)的侧边界放在全球模式(L9R15)中我们感兴趣的区域,未考虑侧边界区GCM的误差大小,另一个试验中,RCM的侧边界位置根据GCM预报误差的空间分布选取,使其落在GCM预报误差较小的区域.3个试验都对1998年5、6、7月份中国区域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CM的效果最差;当用GCM-RCM嵌套模式对区域气候进行预测时,GCM侧边界值的误差对RCM的模拟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嵌套侧边界若选择在GCM系统性误差较小的地区,模拟或预测效果会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BATS1e陆面模式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安宁  张耀存 《大气科学》2007,31(1):155-166
将BATS1e (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version 1e) 陆面模式与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PσRCM9) 进行耦合,发展了一个包含有更复杂陆-气相互作用的区域气候模式(BATS1e-PσRCM9)。通过对东亚地区1月和7月气候平均场和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间三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考察了BATS1e陆面模式对PσRCM9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BATS1e-PσRCM9模式对东亚区域冬、 夏季气候平均场的模拟能力有明显提高,且对近地层和对流层低层各气象要素场模拟效果的改善比对流层中高层更加明显。与PσRCM9模式的模拟结果相比,BATS1e-PσRCM9模式对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的模拟与观测更为一致,并且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间的强降水过程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由于BATS1e-PσRCM9模式改进了地气之间动量、热量和水汽通量交换的计算,更好地描述了陆地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了模式对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场的模拟。因此,通过耦合BATS1e陆面模式能较明显地提高PσRCM9模式模拟东亚区域短期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为区域气候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p—σRCM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对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中国区域气候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中国东部降水带的季节性进退,模拟的各气候区域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实况基本相符,但模式低估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春季降水,而高估了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秋季降水。  相似文献   

5.
CSU-RAMS模式在区域气侯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改造成“区域气候数值模式”以及进行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说明将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与GCM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上能够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CM模式的不足,可以更为细致地描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是了解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CSU-RAMS模式在区域气侯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改造成“区域气候数值模式”以及进行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说明将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与GCM模式嵌套应用到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上能够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CM模式的不足。可以更为细致地描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是了解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宗慈  罗勇 《大气科学》1999,23(5):522-532
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1996)设置在东亚-西太平洋区域(简称东亚区域气候模式RegCM2/EA)。利用该模式研究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垂直分辨率的影响,侧边界条件(如嵌套技术、缓冲区宽度、不同资料)的重要性等。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细垂直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分布优于粗分辨率模式,但容易引起“数值点暴雨”;RegCM2/EA与不同来源的大尺度侧边界嵌套,模拟的降水会有明显的不同;当用RegCM2/EA模拟较大区域时,应该取较宽的缓冲区;在各种嵌套方案中,指数松弛嵌套方法最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展与改造区域气候模式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还需要用更多的数值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王世玉  钱永甫 《大气科学》2003,27(5):798-810
利用所发展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初夏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但夏季降水模拟较差.实际嵌套场的引入,使降水模拟得以改善.实际海温的引入使得南亚高压的模拟增强,而西太平洋副高的模拟则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的海温具有密切关系,在厄尔尼诺年,与使用月平均海温相比,副高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副高对暖池降温的响应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中国东部降水模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顾茗  黄安宁 《气象科学》2008,28(5):488-493
本文将目前国际上气候模式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引入到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中,并考察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P-σRCM9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国降水性能的影响.分析发现四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包括原方案)下模拟的积云对流加热率基本上都呈现出单峰特征,且加热峰值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并发现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冬季降水平均场和年际变率模拟的影响较小,而对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更加重要.同时注意到Kuo方案和Anthes-Kuo方案模拟的冬、夏季降水平均场和年际变率均较其他两个方案更接近观测.  相似文献   

10.
气候模式一重,二重区域嵌套方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峻峰  徐祥德 《气象科学》1993,13(3):269-280
本文采用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一重、二重嵌套区域气候模式的试验研究。研制细网格区域模式是目前气候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实施一重、二重嵌套方案的月平均模拟结果表现了实现多重嵌套区域气候模式的可行性,即模拟平均场能够描述区域气候特征,且具备在细网格(d/2或d/4)感兴趣区域添加更详细资料(地形、植被等)的条件;本文运用An(?)hes等(1989)提出的张弛逼近方案处理侧边界,在一重、二重嵌套试验中均取得较佳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刘鹏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8,27(2):231-238
通过构建C网格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的差分方案,将C型跳点网格引入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对东亚地区1月和7月气候平均场及2003年夏季降水进行数值模拟,检验了C型跳点网格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C型跳点网格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其中包括对流层低层风场和气温场的模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对风场的改进尤为明显.由于风场得到了改进,进而对降水的模拟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区域气候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一个区域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GCM)嵌套,模拟了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候的平均状态。将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和GCM单独使用时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CM模式拟出了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大尺度气候的基本特征,对降水的模拟也基本合理,但无法分辨出较小系统。区域模式与GCM嵌套拟结果有明显改善,它可成功地再现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的区域气候特征(包  相似文献   

13.
一个包含土壤和植被的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性能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存  钱永甫 《大气科学》1995,19(3):329-338
本文研制了一个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该模式由大气、土壤和植被三个子模式组成,各子模式间通过动量、能量和水份交换过程进行相互作用。在大气子模式中提出用z-z*混合坐标系处理地形的新方法,并把诊断分析中的散度修订方案引入数值模式,使其在物理依据上更加合理。此外,模式中较为详细地考虑了影响区域气候形成和变化的物理过程。简单的数值试验表明,区域气候模式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土壤和植被冠层的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平均态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可较好地处理大地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并对下垫面热力非均匀性的响应也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有限区嵌套细网格模式的设计及预报结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钱永甫等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一有限区域的单向影响嵌套细网格数值预报模式,并选取台风Wayne对应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例,通过与MM4模式对同一例预报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统计学检验,对该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实际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各层大气高度场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74。和MM4对温压场的预测结果相对比,二者间只有  相似文献   

15.
张耀存  钱永甫 《高原气象》1997,16(3):235-242
将球带范围的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发展成为包含极区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并用GFDL多年平均气候分析资料检验了模式对夏季气候平均状态的模拟性能,分析了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夏季气候的系统性误差。结果表明: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夏季气候平均态,各高度上的主要环流系统都可以模拟出来,与球带模式的结果相比有一定的改进,而且陆地上的模拟结果优于海洋上的。  相似文献   

16.
月尺度区域气候数值预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9层全球气候谱模式与CSU-RAMS中尺度数值式嵌套,进行了月尺度的短期区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GCM模式的集合预报能够反映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在此基础上,被嵌套的CSU-RAMS中尺度模式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区域环流特征以及它的短期气候尺度的演率。GCM模式与中尺度模式相结合的“区域气候数据模式”是了解短期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CO2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分析了控制试验(1×CO2)即模式对中国当代气候的模拟情况.首先给出了全球模式控制试验在中国地区的结果,分析表明它对中国区域的地面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结果可以用来制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对RegCM2 5 a时间长度控制试验积分结果的分析与检验表明,区域气候模式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完善的物理过程,它对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较全球模式有了较大提高,如它模拟的各月气温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全年12个月的平均由全球模式的0.83提高到0.92,降水由0.48提高到0.65.  相似文献   

18.
宋寔  汤剑平 《气象学报》2011,69(2):297-309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MM5V3 对1991、1998和2003年的东亚夏季降水进行了模拟.首先通过6个嵌套区域大小、位置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的模拟对嵌套区域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谱逼近方案对降低此敏感性的作用.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MM5V3能够基本模拟出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分布特征和强度变...  相似文献   

19.
一有限区域模式对1979年7月气候平均场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陈玉春  吕世华 《高原气象》1996,15(1):105-111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发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MM5BATS对东亚夏季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陆面过程模式BATS耦合到中尺度模式MM5V3中与另一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一起对1995—2000年夏季东亚的区域气候作了模拟试验,并与实际资料作了比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两个模式均能较合理地模拟出6年夏季平均的环流、温度和海平面气压等的变化,MM5BATS的模拟结果要略优于RegCM2的结果;(2)MM5BATS模式较合理地模拟出了6年夏季平均的降水分布,而RegCM2模式的模拟结果偏强;(3)MM5BATS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1997年和1998年夏季环流场的变化,对降水的模拟也比较合理。RegCM2对1997年和1998年降水的模拟基本上都偏强。模拟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区域气候模拟中有必要采用更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