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在渭南市境内,依靠“711”雷达实施指挥,运用地面人工增雨防雹所使用的新一代WR-1B型火箭系统,开展防雹作业的实践,通过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出WR-1B型火箭系统防雹要实现科学、有效、安全的5项技术要点,简要给出了针对不同雹云实施火箭作业的时机、部位和剂量。2004-07-10火箭防雹作业9min后,雷达回波强度减弱10.6dBz,回波顶高降低2.0km,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7-04-23清镇市冰雹天气过程,利用TWR—01型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人工防雹进行作业效果分析,总结作业经验,用于防雹作业指挥参考。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了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的技术特点,在进行防雹作业时,火箭作业点的布设、弹型的选择、防雹作业时机的把握和用弹量估算.  相似文献   

5.
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信息采集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邹书平 《气象》2011,37(3):373-378
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的发展,作业信息数据量不断增大,作业信息上报和统计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愈显重要.为实现地面增雨防雹作业信息上报、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通过Visual Basic 6.0编程技术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处理技术,研发地面增雨防雹作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创建、数...  相似文献   

6.
198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随中国气象专家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参观了苏联高山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气象研究所以及位于北高加索的防雹综合试验基地。通过访问,对苏联的人工防雹工作,特别是以“雷达——火箭”为主要手段,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较大作业规模的人工防雹业务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我国实际,下面就苏联的双波长雷达、防雹火箭、作业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情况作一概要介绍。一、双波长雷达苏联的(?)——5双波长(3.2和10cm)雷达是专门为人工防雹设计的新型雷达。它不仅同时具备3cm和10cm常规天气雷达测示降水云体回波结构和强度的能力,同时还具有测示云内降水(冰雹)粒子大小与分布的功能,是人工防雹作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选取2021年6月28日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一次高炮防雹作业过程,利用隰县X波段相控阵双偏振雷达数据分析作业前后强对流云变化的现象和机理。高炮防雹作业后冰雹云单体的宏观特征、动力和微物理的垂直结构均出现短时间明显变化。高炮防雹作业后1 min 55 dBZ顶高急剧下降约2 km至0℃层以下,水平反射率因子ZH的强回波垂直结构在0℃层断裂,径向速度散度显示单体前部和后部的辐合带减弱、消失,差分反射率ZDR在近地面增大,ZDR柱消失,差分相移率KDP在中低层增大,共极化相关系数ρ_(hv)从0℃层到近地面表现为0.94~0.96的柱状区,单体核心上部的过冷水小范围中心消失,0℃层以下由雨夹雹、霰、湿雪及各种雨的混合柱状分布转为低层大雨。这些短时间的明显变化现象支持爆炸防雹理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2019年5—9月暖季新疆39部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闪电资料,对北疆、南疆和东疆闪电频次的时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6 a闪电频次北疆最多,东疆最少,前者是后者的10倍。闪电频次北疆2019年最多,2018年最少;南疆最少则出现在2014年;东疆则为2014年最多,2016年最少。月变化均为单峰型,峰值北疆为7月,南疆和东疆为6月。旬变化北疆和东疆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和6月下旬;南疆呈双峰型,主峰在6月下旬,次峰在9月上旬。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总闪和负闪峰值北疆、南疆、东疆分别出现在16时、18时、15时,正闪北疆和南疆出现在17时,东疆出现在16时。北疆、南疆负闪占比遵循总闪频次越多,负闪占比越高,正闪占比越低的规律,但东疆与此有些不同,东疆闪电频次的年、月、旬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南疆和北疆。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冰雹气候分析及人工防雹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顺四  韩军彩  孙云  刘萍 《气象科技》2013,41(2):407-411
利用石家庄16个县(市)1959-2007年的资料(包括县志),对石家庄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①石家庄地区降雹日数年变化存在1、11、12和25年的周期性变化,在1971和2003年出现突变;②5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石家庄降雹盛行季节,一天中降雹多出现在14:00-20:00;③石家庄降雹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平原上的多雹区一般在河流或古河道附近;④通过资料分析,划分3道人工防雹作业防线,适当增加防雹作业点,科学合理的进行防雹作业点布局,开展阶梯式人工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8年6月12—13日山东鲁西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指标条件以及防雹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VIL值、回波顶高指标变化分别平均下降49.9%、37.4%,冰雹概率由作业前99.3%下降到作业后的28.7%,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值下降最大值分别为10 dBz、7 km、48 kg·m-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相似对流单体的发展演变,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下降7 dBz、回波顶高下降3 km、VIL值下降11 kg·m-2、冰雹概率出现剧烈波动,防雹作业后较作业前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冰雹概率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没有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综合指标在编号期间变化幅度小,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11.
陇县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2003-2007年5a人工高炮防雹作业前后711雷达回波的高度变化、45dBz回波高度变化、雷达回波强度变化,结果显示防雹作业后雷达高度显示上云顶高度平均降低1.26km、45dBz平均高度降低1.85km、雷达回波最大强度平均降低了6.0dBz,表明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雷达产品的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天气雷达是当前国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别是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探测、指挥工具,但不同类型、不同探测方式的天气雷达的探测产品难以有效地应用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介绍了以市县级人工防雹业务为需求,采用VC+VB为程序开发语言,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GIS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研制的基于多雷达产品应用的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系统组成、运行流程和相关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作业指挥判据指标。业务应用个例分析表明,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应用使不同类型的天气雷达的多种探测产品在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中得到了相互补充,有利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冰雹灾情变化看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山东气象》2013,(4):28-30
通过对山东123个台站1951-2010年60年冰雹资料的统计,分析了山东冰雹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并根据同等权重将冰雹发生的台站·次总数进行等量化处理,从而对防雹作业效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防雹作业后山东出现冰雹的台站、次数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通过对防雹作业前后冰雹灾情的变化分析,建立了防雹作业效益的评估方法;利用近五年的冰雹灾情资料对防雹作业效益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实际评估的防雹效益对比,分析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统计的近40年冰雹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冰雹天气分布规律及近年冰雹气候特征的变化。利用天气系统背景、卫星云图、不稳定因子以及雷达回波等指标,为人工防雹天气时机选择和作业方案设计提供了综合预警指标,为省级防雹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更接近实况的科学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隆德县防雹前后10年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该县防雹前10年(1959-1971年)平均雹灾面积为7.0万亩,而防雹后10年(1976-1985年)平均雹灾面积为2.1万亩。防雹后10年雹灾面积大幅度减少是自然变化起伏还是防雹的效果,经秩和检验,符号检验,结果表明:隆德县10年高炮防雹是有成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20。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阳市1995-2005年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及南阳市环境检测站提供的近3 a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 a南阳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阳市能见度年际变化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夏秋季节2001年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冬季能见度最低,春季最高;能见度月变化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5月份,第二个峰值在9月份;一日之中,08时能见度最差,14时最好.能见度与同期气象要素及污染物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PM10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与NO2、SO2浓度负相关性较弱,与风速和气压呈弱的正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较为复杂,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市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峡市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技术系统以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研究为目的,充分利用了micaps平台和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雨量等资料及多年人影作业经验,完善了三门峡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最佳作业时机的预警和作业指标;采用合理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系统主模块以及大气监测探测、信息采集存储、通讯网络、决策指挥、效果检验和系统配置等子模块的各项功能;首创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立体地理模型以及连接系统软件的数字电路;该系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综合调显雷达、云图、炮位、雨量等信息,并迅速做出各种判断、设计作业方案,为实时进行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供了一个反应灵敏、功能齐全的决策指挥平台.  相似文献   

18.
金凤岭  张云峰  翟国辉  安英玉 《气象》2007,33(6):112-117
从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遥感等探测手段,依托先进的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对黑龙江省冰雹的发生、发展、演变、冰雹路径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研究,研制了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实现冰雹天气预警、空域电话录音、指挥高炮科学作业、作业数据存储和作业情况宏观调控等多项功能,提高了高炮防雹作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雷电探测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2005年XDD 03A型雷电探测系统的DDW资料,结合广西人影作业资料和其它气象资料,对雷电资料如何在人影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雷电系统可以比雷达和卫星探测提前约1h反映对流云的移动,同时在识别过冷层厚度,把握地面增雨防雹作业时机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董晓波  王晓青  付娇  胡海涛  张权  杨洋  吕峰 《气象》2020,46(6):850-856
由于受到高空风场的影响,人工增雨防雹火箭真实的弹道轨迹和射程与理论弹道值具有不一致性。为增强实施增雨防雹作业的科学性、精准性及其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研制了一套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撒作业跟踪系统。该系统分为火箭定位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两部分,利用卫星定位模块加上数据传输电台模式将火箭飞行轨迹实时传输至地面。并开展了一次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弹道跟踪实弹发射试验,发射两发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除初始阶段4~5 s卫星定位失锁而没有数据外,其余时间所有数据均接收完整。结合高空风场数据对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进行风偏修正后的实际弹道更接近于理论弹道,风偏修正意义明显,有利于增雨防雹火箭精准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