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学书刊中往往说:"恒星时就是春分点的时角";还说:"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恒星日。"但是,春分点在天空中是看不见的;除了天文台以外,都没有恒星时的钟或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了解现在恒星时究竟几点钟。这里告诉你在夜晚观测北斗星的位置,从而知道恒星时是几点钟的简单方法。这个"时钟"只有假想的时针,没有分针和秒针,因此它只能告诉你近似的恒星时时刻。一个恒星日分作二十四个恒星时,因而我们采用与日常所用略有不同的钟面。我们想象把这个巨大的钟面的中心放在北天极(参看附图),并把北斗星中两颗指极星(即大熊座α星和β星)作为这时钟的时针。这时钟的特点是: (1)一恒星日分作24恒星时,没有上、下午的区分; (2)只有时针,没有分针; (3)时针的转动方向和平常钟表上时针转动方向相反; (4)从时针读得的时刻再加上11时,就是那时刻的地方恒  相似文献   

2.
《天文爱好者》2010,(5):93-93
1.观测到两颗不同的恒星总是同时升起和落下,那么观测者位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解答:两天体同时升起和落下,要求他们的出没时间一致。而出没时间一致,首先他们的出没时角要一致,出没时角相同,即:  相似文献   

3.
《天文爱好者》2010,(9):94-95
1、(低年组)恒星时。如果地球的公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其他性质和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短将会如何变化,谁长谁短?恒星日比太阳日长或短多少分钟?需用必要的数值计算加以说明。假设圆轨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20颗星的两次观测资料,计算了一米望远镜的定位误差,主光路与导星镜的相对弯程以及相对弯程与地理纬度φ,恒星的赤纬δ和时角t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平坐标系     
上一次,我们谈到了所有的天体看起来都好像镶嵌在一个巨大的天球上,而由于地球的自转,每天整个天球连同上面的恒星绕天极旋转一周,称周日视运动;在我们看来,恒星之间的相对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变化,而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划分到一个个星座当中。然而,星座只是对天体方位的一个粗略的描述,如果希望更加精确地、定量地描述天体在天球上的位  相似文献   

6.
不准确!严格说,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自转一圈则是23小时56分4秒(忽略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等因素),它们并不相等。“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即为地球的自转周期,等于遥远(因而在天空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恒星两次经过上中天时的时间间隔(在同一地点观测)。而我们平常所用的公历中的一天(即24小时)是基于太阳的视运动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7.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8.
正恒星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元,恒星如何形成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在天体起源的研究中处于枢纽地位.对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虽然目前已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基本的物理图景,但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物理和化学上的复杂性.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恒星形成对分子云的反馈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恒星形成及分子云演化.本文主要研究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分子外向流和壳层结构这两种动力学现象对金牛座分子云  相似文献   

9.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太阳的质量、电磁辐射、热核反应和物质运动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划分太阳的分层结构。我们把具有相对稳定分层结构,并且在空间上近似球对称,辐射均匀,时间上相对稳定的太阳称为宁静太阳。  相似文献   

10.
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以致使用最大的望远镜观测,看到的也不过是些光点。尽管如此,天文学家还是有办法测定恒星的"腰围"。方法之一是在恒星被月亮或某些天体(如小行星)所掩蔽时,根据星光强度变化的规律,求出被掩恒星的角直径,然后再通过已知的距离即可得到该星的真直径。毕宿五,即金牛座α星,其视差为0″.048,距离我们68光年,由于它在天空的位置离月亮的视路径不远,因而造成它常被月亮所掩蔽。毕宿五是一颗巨星,真直径很大,又距离我们相当近,所以它的视角直径应是恒星中最大的一个。美国衣阿华州大学欧文·菲克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比费  相似文献   

11.
太阳观测的意义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可以作为面源观测的恒星。对太阳上各种物理现象的观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物理实验室,用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的适用性。同时,太阳又是唯一一颗与地球生命直接相关的恒星。太阳风和日冕物质抛射(CME)带来的日地空间电离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大气外层空间,甚至可能带来地球大气的许多变化。因此,充分理解太阳以及太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进行空间观测 要想把握太阳活  相似文献   

12.
月球以大约27.32天的周期在天球上运行一周,每小时相对于星空背景向东移动约半度,其运行轨道和黄道有大约5°09’的夹角。不同的行星其运行轨道和黄道也有不同的夹角,其中金星的运行轨道和黄道有大约3.4度的夹角。这样,月球由西往东在星空中周期性运行时,每个月都会发生恒星合月或行星合月现象。有时月球会将背景上的恒星或行星遮掩,就产生了月掩恒星或行星的现象。每次当发生这类掩星天象时,地球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可以观测到。  相似文献   

13.
宇宙画廊     
- 从银河系向外看去.旋涡星系NGC 6946恰好与我们正面相对。这个巨大而美丽的旋涡星系离我们仅1900万光年,高远的仙王座内的点点繁星,如同在它的前方蒙上了一帘轻纱。如果您将视线从星系明亮的核心,沿着松散的、断断续续的旋臂向外移动,可以看到这个星系明显的颜色变化。从核心老年恒星发出的黄色星光,到旋臂上年轻星团发出的蓝色星光和恒星形成区的红色星光,色泽的变化抢人眼目。NGc 6946在红外光波段也很明亮,含有丰富的气体和尘埃,显示出很高的恒星形成速率和死亡速率。实际上,在20世纪中,至少发现了六次恒星死亡的爆炸事件——超新星…  相似文献   

14.
恒星的自转,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恒星结构和演经模型将是二维模型,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密度,压强,光度,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有以下变化: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辐射温度梯度变化,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中,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又称为蓝回绕)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判断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我们根据前人已经知道的对流超射效应与自转效应对蓝回绕的影响正好相反的事实,想到对比对流超射效应和自转效应对于同一颗星和同一化学组成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同,以发现有哪些物理因素对于产生蓝回绕起主要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的结果认为: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当总产能率主要由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i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对外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当总产能率由氢燃烧壳层和氦核的产能率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不仅与μ-梯度区的特性腾,还与氦核的大小和温度密切相关。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转动恒星中的物理机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宇宙信息     
金牛—御夫巨分子云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大形成区,其中心距离我们大约450光年。在这个分子云中充满了新诞生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的恒星。一些小质量或中等质量的恒星被气体和尘埃盘环绕着,就像太阳在它诞生后几百万年时的样子。金牛座XZ的年龄约100万年,在毕星团后面,亮度在10~17等之间变化。最近“哈勃”将它分解成一对双星,两子星的间隔至少有40天文单位,相当于冥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相似文献   

16.
天文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和跟踪精度是评判一架天文望远镜的重要指标。赤道式天文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和跟踪精度受到极轴位置准确性的影响。正确地安装好极轴位置显得非常重要。极轴校正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介绍了用观测恒星的方法来校正极轴位置,分析了合理地选择目标恒星,得出结论:在调整极轴东西方向时选择子午圈上的恒星作为观测目标恒星,在调整极轴俯仰方向时选择90°时角圈上的恒星作为观测目标恒星。经过多次调整极轴东西方向和极轴俯仰方向并对两个方向交替进行调整,望远镜的极轴将处于相当准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BD+70°68、BD+63°869和BD+2°348三颗星的底片进行了视差解算,根据归算所得结果,对如何提高恒星三解视差测定值的精度和有关观测、测量、归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观测历元的安排、时角的限制、露光量的掌握、参考星的选择、归算模型的确定等。并且,本文还初步估计了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可能达到的外部精度。  相似文献   

18.
晴朗夜空,点点繁星,大多数肉眼可见的亮星都是恒星。恒星这个庞大的家族也像我们人类有高矮胖瘦、男女老幼一般:虽然同样是在不断地燃烧自己,释放着光芒,但是每一个个体从质量、亮度、年龄、颜色上看,都不尽相同。所以,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展现出了恒星家族的成员百态,从刚刚诞生的襁褓婴儿,到垂暮之年的耄耋老人,一下子都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用CCD器件进行恒星星像的位置和光度的精确测量中,有些研究者考虑了器件的光度定标(或称平场)的改正,有些人却不加说明地忽略之。在今后对恒星或行星星像的精确测量中是否需要考虑这种定标影响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利用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上配备的CCD拍摄的实际图像进行了分析处理。当假定CCD每一像素光度的响应与输入光度具有线性关系的模型时,试验表明:对于暗星(约16mag),由光度定标引起的光度影响和位置影响分别约为0.2mag和0.02pixel,而对于亮星(约10mag),相应的改正在光度和位置方面分别约为0.02mag和0.002pixel。明显地,我们应该重视暗星星像的光度改正效应,而星像位置方面的效应则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0.
刘清耀 《天文学进展》1994,12(3):221-228
晚型矮星色球CaⅡH和K级及Hα线发射的波动的时序分析,能提供我们关于恒星活动的许多信息。在晚型矮星上都观测到类似太阳色球活动行为的所有时标变化。在类太阳恒星上找到了类太阳的"Maunder极小”长期宁静统计意义上的证据;在晚型矮星上完全肯定地观测到十年左右周期的;已用几天到几星期时标的色球活动区的自转调制来测量晚型星的自转周期;在若干晚型星上也已发现几分钟到几小时时标的类耀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