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In this study,the Pb/U fractionation between zircon and uraninite during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fs-LA-ICP-MS)analysis was studi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Pb/U fractionation between zircon and uraninite during fs-LA-ICP-MS analysis that when calibrated against the zircon standard M257,the obtained U-Pb 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uraninite standard GBW04420 is 17%older than the recommended value.Thus,the accurate in-situ U-Pb dating of uraninite by LA-ICP-MS requires matrix-matched external standards for calibration.Uraninite in thin sections of two U-mineralized leucogranite from the Gaudeanmus in Namibia was analyzed by a fs-LA-ICP-MS equipped with a Signal Smooth Device(SSD),using laser spot and frequency of 10μm and 1 Hz,respectively.When calibrated using GBW04420 as the external standard,two samples give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s of 504±3 Ma(2σ,n=21)and503±3 Ma(2σ,n=22),and only one of two samples yields a concordia U-Pb age of 507±1 Ma(2σ,n=21).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ID-TIMS U-Pb ages of 509±1 and 508±12 Ma and are also indistinguishable from zircon U-Pb upper intercept ages of 506±33 Ma(2σ,n=29)and 501±51 Ma(2σ,n=29).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in-situ U-Pb dating of uraninite can deliver more reliable formation ages of the deposit than dating coeval high-U zircon because the latter commonly suffer significant Pb loss after formation.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GBW04420 is an ideal matrix matching standard for in-situ U-Pb dating of uraninite.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来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其特点是成本低、分析速度快,U-Pb定年的内部精度可以优于1%,但其外部重现性(准确度)则相对较差.为了定量评估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准确性,本文在多个SIMS和LA-ICPMS实验室对一个中生代闪长质暗色包体的锆石样品(FS06)和一个新元古代闪长岩的锆石样品(WC09-32)进行对比分析.三台SIMS对FS06和WC09-32锆石的U-Pb分析获得了在误差范围一致的定年结果,其最佳形成年龄分别为132.2和760.5 Ma(不确定度~1%,2RSD).6个LA-ICPMS实验室获得的FS06锆石的U-Pb年龄结果范围为(128.3±1.0)~(135.0±0.9)Ma(2SE),WC09-32锆石的U-Pb年龄结果范围为(742.9±3.1)~(777.8±4.7)Ma(2SE),外部误差达到~4%(2RSD).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误差来源包括单点同位素比值测定时引入的误差、用标样计算分馏因子时引入的误差、普通铅校正造成的年龄误差和标准样品推荐值的误差以及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本文的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目前的LA-ICPMS分析技术对锆石U-Pb定年的不确定度水平在~4%(2RSD).因此,在对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时,必须考虑该方法的不确定度水平.  相似文献   

3.
超高压变质锆石在高压变质及退变质期间可发生少量Pb的连续扩散丢失,它不会显著破坏其~(207)Pb/~(238)U和~(206)Pb/~(235)U年龄的一致性,但却使它们小于~(207)Pb/~(206)Pb年龄.不含继承组分且普通Pb含量低的变质锆石~(207)Pb/~(206)Pb年龄,可能更接近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报道了一组新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并给出峰期超高压变质时代为(228±2)Ma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五台地区滹沱群底部四集庄组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选择其中花岗岩和石英岩砾石进行了锆石U-Pb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砾石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513±8)和(2527±8)Ma,与五台地区王家会灰色相花岗岩和光明寺/石佛花岗岩的侵位时代一致;2个石英岩砾石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主要集中于2550~2490Ma,峰值为~2.5Ga,与五台群高凡亚群石英岩锆石年龄谱特征相似.砾石特征及年龄结果表明,滹沱群底部砾岩的沉积物源区为五台群和五台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结合滹沱群底部玄武安山岩的时代((2140±14)Ma),限定滹沱群初始沉积时代为早元古代中期.豆村-东冶亚群中变质玄武岩(2200~2100Ma)具有裂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同时豆村-东冶亚群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因此,滹沱群豆村-东冶亚群火山沉积岩系与华北克拉通中部早元古代中-晚期(2200~2100Ma)裂谷活动有关,而郭家寨群沉积于裂谷闭合过程或之后.四集庄组砾岩中,花岗岩和石英岩砾石的锆石大多具有正的Hf(t)值,少量锆石的Hf(t)值与同期亏损地幔值相近,多数锆石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与锆石U-Pb年龄相差200~100Ma.花岗岩和石英岩的源区为滞留时间较短的地壳(~2.7Ga)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存在新生地壳或亏损地幔物质的添加.研究进一步表明,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多期地壳生长并在新太古代末期初步完成克拉通化.  相似文献   

5.
锆石是(U-Th)/He测年体系中最常用的富含U、Th的副矿物之一。相对于磷灰石而言,锆石的He封闭温度较高(约190℃),在解决沉积盆地物源和热史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但锆石晶体内的U、Th分带普遍发育,浓度差异明显,即使是国际普遍使用的(U-Th)/He测年标样FCT(Fish Canyon Tuff)的年龄值分散度也可约达10%。文中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建立的(U-Th)/He年代学实验室,利用配备的Alphachron He同位素质谱仪对一批FCT锆石单颗粒采用激光加热萃取后进行4He含量测定,并应用自动进样的安捷伦7900 ICP-MS和同位素稀释剂法测定母体同位素U、Th的含量,得到FCT锆石的年龄范围为26. 61~31. 91Ma,加权平均年龄为(28. 8±3. 1) Ma(2SD,n=10),该年龄值与国际上多个实验室所获得的平均年龄((28. 3±3. 1) Ma,2σ,n=127;(28. 29±2. 6)Ma,2σ外部误差,9. 3%,n=114)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Th/U比值范围是0. 52~0. 67,与国际报道值一致,说明本实验室所建立的锆石单颗粒(U-Th)/He测年实验流程可靠。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辽西阜新中生代(92~100 Ma)和冀东平泉第三纪(23~45 Ma)碱性玄武岩K-Ar年龄及其中二长岩包体的锆石原位U-Pb定年、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微区分析结果, 并对发生于燕辽陆内造山带的壳-幔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阜新玄武岩中二长岩包体的锆石有非常一致的中侏罗世U-Pb年龄((169±3) Ma). 平泉玄武岩二长岩包体中除个别锆石具2491 Ma和513 Ma的老年龄外, 95%以上的锆石具(107±10)Ma的U-Pb年龄. 年龄为169 Ma的锆石接近于零的eHf 值(-1.2~ -4.6); 而年龄为107 Ma的锆石的eHf值主要为-11.5~ -16.3, 具明显的壳源性质. 阜新锆石具低的Nb, Ta, Sr, Th, U丰度, 低且狭窄的Hf模式年龄(0.87 ~ 1.00 Ga), 反映其二长岩岩浆源区物质的形成时代较新; 平泉锆石所具有的高不相容微量元素丰度, 高且宽的Hf模式年龄(0.89 ~ 2.56 Ga), 集中在(1.28±0.08)Ga, 则反映复杂的源区组成和较高的地壳成熟程度. 综合资料表明, J3 ~ K1是燕辽地区深部过程及壳层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 但深部的作用过程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对Acasta片麻杂岩样品碎片(大小约1cm2)中的锆石、磷灰石和榍石进行了原位微区定年,以制约Acasta片麻杂岩的热演化历史.这些样品碎片中的锆石显示多期年龄,反映了继承锆石的存在或者锆石结晶后的再生长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本文锆石数据揭示, Acasta片麻杂岩经历的多期岩浆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3.96、约3.72和约3.57Ga.样品AY199中榍石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2911±22)Ma(95%置信水平, MSWD=1.5),与Acasta片麻杂岩记录的太古宙最后一次岩浆事件年龄一致.样品AC478和AY066中榍石U-Pb年龄分别为(1932±270)Ma(95%置信水平, MSWD=2.3)和(1813±45)Ma(95%置信水平, MSWD=2.3).样品P090803-C中磷灰石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1833±26)Ma(95%置信水平,MSWD=1.4).样品AC478、AY199和AY066中磷灰石U-Pb年龄分别为(1850±20)Ma(95%置...  相似文献   

8.
阴极发光显微图像显示, 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的锆石有多期生长的复杂结构, 包括古老的残留锆石、原岩中的岩浆锆石、扇形和面形分带的变质锆石及后期退变质锆石. 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不同区域锆石进行了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和Pb-Pb定年. 扇形和面形分带锆石具有低Th和U含量及Th/U比值, 稀土总量低, 明显的Eu负异常、重稀土相对亏损和分异小等微量元素特征. 这两种类型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明显的Eu异常及重稀土相对亏损和分异小, 表明这两类变质锆石与长石和石榴石平衡共生, 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阶段. 原岩的岩浆锆石则具有典型的壳源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Th, U, Th/U比值及稀土总量高, 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大, 重稀土明显富集等). 12个麻粒岩相变质锆石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平均结果为2154±26 Ma(MSWD=3.8). 5个原岩岩浆锆石的分析点给出了2741±22Ma (MSWD=1.4)的207Pb/206Pb年龄. 这一结果表明, 该样品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太古代(2741±22 Ma),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2154±26 Ma. 该样品中还发现有约3.4 Ga的残留锆石, 证明该地区存在古太古代的陆壳物质. 对锆石进行微区定年的同时进行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会对锆石不同区域的形成环境及不同区域获得年龄的解释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制约.  相似文献   

9.
原划前寒武纪抱板群混合岩化长英质片麻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顺层侵位于抱板群变质地层内的深熔花岗岩. 采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SHRIMP II对深熔花岗岩的锆石进行U-Pb定年, 获得206Pb/238U年龄为368±3.5 Ma(信度95%, MSDW=1.23), 这个年龄与抱板群变质成因锆石206Pb/238U年龄(362.9±6.1 Ma, 95%信度, MSDW=2.04)非常一致, 表明泥盆纪晚期海南岛曾经历过一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 这也是海南岛第一次发现的确凿的泥盆纪地质记录. 这次热事件很可能是冈瓦纳大陆在泥盆纪开始的裂解过程受来自深部的热动力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北大别惠兰山位于罗田穹隆的核部, 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 其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6 ± 18)Ma, 表明该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发生在早白垩纪. 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麻粒岩中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 锆石核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韵律环带结构及稀土元素特征, 其较少Pb丢失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753~787 Ma, 表明其原岩为新元古代镁铁质岩浆岩. 幔部锆石具有切割岩浆锆石环带的蚀变结构特征, 且REE, Th, U, Y, Nb, Ta等元素含量比岩浆锆石核低3~10倍, 但普通Pb含量较高. 这些特征表明幔部锆石是受热液改造的岩浆锆石, 其较少Pb丢失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716~780 Ma)与岩浆锆石相近, 指示该岩浆岩体侵位不久即经历了一次强烈的热液事件. 考虑到罗田穹隆发育有强烈的早白垩纪岩浆事件, 因此惠兰山镁铁质麻粒岩是就位于下地壳的新元古代镁铁质岩浆岩在早白垩纪大别造山带引张条件下受热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该麻粒岩的Sm-Nd变质年龄((136 ± 18) Ma)与罗田穹隆片麻岩角闪石K-Ar年龄(123~127 Ma)的一致性, 提供了罗田穹隆快速抬升证据, 这可能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被进一步抬升至地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混合花岗岩”为岩浆成因. 花岗岩中锆石均具有继承锆石核和岩浆锆石振荡环带边. 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 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160.2±1.3 Ma, 并且其形成可能与三叠纪超高压碰撞后岩石圈地幔和/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 大多数继承锆石形成于217.1±6.6 Ma, 这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年龄相吻合; 部分继承锆石(年龄介于433~722 Ma之间)构成了上交点为850+85/-68 Ma, 下交点为260+100/ -140 Ma的不一致年龄线. 这意味着荆山花岗岩起源于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改造的华南地块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220 Ma±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引起继承锆石Pb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皖南谭山岩体的锆石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燕山期岩浆岩,但其年代学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为厘定该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年代学格架,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皖南谭山岩体的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两个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8.5±1.7Ma和128.3±1.5Ma,基本一致,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本地区高精度年代学数据,皖南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可划分为三个峰期:第一峰期为142~139Ma;第二峰期为133~130Ma;第三峰期为128~125Ma。  相似文献   

13.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法定年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小岩体与铜多金属成矿带在时空上密切共生, 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 4个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精确限定了带内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形成年龄在172~181 Ma之间, 这一年龄也代表了带内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的上限年龄. 部分颗粒锆石属残留锆石, 给出了中元古代(1753 Ma左右)年龄信息, 暗示带内花岗闪长质岩浆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或前寒武纪岩石是其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东昆仑造山带中带的锆石U-Pb定年与构造演化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LA-ICPMS法和SHRIMP法测定产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带的清水泉高级岩片的正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年龄.1件正片麻岩中变质重结晶锆石的加权平均^206 Pb/^238 U年龄为(517.0+5.0/-6.0)Ma;另1件正片麻岩的继承性锆石给出其岩浆源区955,895和657Ma等3组^207 Pb/^206 Pb年龄,变质重结晶的岩浆成因锆石边给出的^206 Pb/^238 U年龄值为(559+12/-17)和(516±13)Ma.斜长角闪岩的锆石3组加权平均^206 Pb/^238 U年龄值为(482.0+10/-8.0),(516.2±5.8)和(549±10)Ma.这些年龄结果分别记录了昆中带在前寒武纪和早寒武纪时期发生过的构造热事件.秦岭-阿尔金-柴北缘.昆仑造山带的地质体记录的寒武纪岩浆-变质事件表明它们在原特提斯构造演化早期可能曾发生过陆块汇聚.  相似文献   

15.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_S)为锆石U-Pb年代学提供了快速、精确的测试技术。文中利用Agilent 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_S)和ResolutionM50-LR型193nm Ar 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联机,建立了完整的锆石U-Pb年龄测试流程。在激光束斑直径40μm、能量密度3. 5J/cm2的条件下,用标准玻璃NIST 612对测试系统进行调谐,使238U的灵敏度高于30 000cps/s。对5个锆石标样(年龄为4~1 064Ma)进行了详细的定年研究,所获得的91500、GJ-1、Plesovice、FCT和蓬莱锆石的U-Pb年龄与前人报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3个国际标样(91500、GJ-1、Plesovice)的测试精度优于3%,2个二级标样(FCT和蓬莱)测试精度较低,仅优于15%,结果表明该实验流程是可行的。锆石U-Pb年龄的分析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同位素比值测定误差、仪器灵敏度漂移和同位素分馏校正系数误差、标样推荐值误差。与国际标样相比,影响FCT和蓬莱锆石的分析误差除了以上3个因素外,还有以下3个方面:放射性成因Pb*含量过低,测试误差增大;普通Pb对其年龄影响加剧,不易精确地扣除;样品与标样匹配程度降低。因此,样品的测试精度取决于绝对年龄、普通Pb含量和标样与样品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扬子板块最古老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扬子板块崆岭高级变质地体中的一个片麻岩进行了锆石CL内部结构分析、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CL照片显示,该片麻岩样品中的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有少量窄的变质边.岩浆锆石的年龄为(3218±13)Ma,表明该样品是扬子板块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它们的εHf(t)值为-2.33±0.51,两阶段模式年龄为(3679±49)Ma,表明其为更古老的(〉3.6Ga)冥太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变质边部锆石给出了(2732±16)Ma的年龄,表明变质作用发生在新太古代,扬子板块在这一时期可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激光原位测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锆石、斜锆石、钙钛锆石、异性石等Hf含量较高矿物的Hf同位素测定上,但对于Hf含量较低(通常100ppm)矿物的Hf同位素激光原位测定,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实际应用,均开展得较少.本文利用配有193nm激光的Neptune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在原位模式下对金红石进行了Hf同位素测定实验.首先,对国内U-Pb年龄参考金红石JDX进行了一系列Hf同位素测定实验,确认其Hf同位素组成在空间上极为均匀,溶液测定结果显示,JDX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1795±0.000015)(2SD,n=33),~(176)Lu/~(177)Hf比值为(0.000018±0.000004)(2SD,n=17).以JDX作为Hf同位素测定的内部标准,对目前金红石微区U-Pb年龄其他标准参考物质R10、Sugluk-4和PCA-S207进行了176Hf/177Hf比值测定,其结果与文献报道值一致.因此,对于低Hf含量(~50ppm)的金红石,激光原位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可以获得可靠的176Hf/177Hf比值,同时也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合适的.运用上述建立的方法,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中不同地区超高温麻粒岩的金红石和锆石进行了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该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历史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8.
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方兴未艾,在石油地质中应用潜力大,但由于碳酸盐岩U含量低(<10μg/g)、普通Pb含量较高,且U、Pb分布非均质性强,缺少基体匹配标样等因素使得碳酸盐岩U-Pb定年的精度差和成功率低,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目前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中存在问题,基于LA-SF-ICP-MS仪器,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一种合理确定样品剥蚀参数的方法,在同一个序列中根据样品U含量高低对标样和未知样品设置不同大小的激光光斑和剥蚀频率,既保证标样和样品剥蚀坑深/宽比一致,避免元素分馏差异造成的系统偏差,也有效节约了标样.根据碳酸盐岩U、Pb含量低且分布不均的特点,利用网格法筛选和边筛边布点的方法快速筛选出高U和低普通Pb的点位,有效提高靶点筛选和布点效率以及定年的成功率,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改进,有效提高了碳酸盐岩U-Pb定年的精度和成功率,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传统方法难以测准的两个实例——川中地区低U、高普通Pb的热液鞍状白云石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背斜白垩系清水河组砂岩储层中的低U、高普通Pb的年轻方解石胶结物,得到可靠的年龄数据,对研究...  相似文献   

19.
Mille rRange(MIL) 05035和LaPaz Icefield(LAP)02224是两块非角砾月海玄武岩陨石.本文研究了这两块月球陨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并用离子探针多接收模式对锆矿物进行原位Pb/Pb定年.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MIL 05035中钙锆钍矿Pb/Pb年龄为(3851±8)Ma(2σ),与前人其他方法的结果一致.该年龄指示MIL 05035可能与Asuka 881757是成对陨石,且MIL 05035代表的岩浆作用可能与39亿年前月球表面的强烈撞击事件有关.测试了LAP02224中两颗斜锆石的Pb/Pb年龄,其中一颗较大斜锆石(6μm×20μm)呈现年龄分带现象,从(3109±29)Ma(2σ)到(3547±21)Ma(2σ),远大于该陨石的全岩年龄((3.02±0.03)Ga),另一颗斜锆石年龄为(3005±17)Ma(2σ).该结果说明LAP 02224的结晶年龄至少为~3.55Ga,先前获得的3Ga全岩年龄不是该陨石的结晶年龄,而反映了后期热事件的影响.本文结果显示钙锆钍矿和斜锆石可以获得较全岩更为可靠和精确的年龄,对研究月海玄武岩的成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存在一套凝灰岩夹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本文对盆地西南部罗36井和庄211井长7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1.3±2.4)和(239.7±1.7)Ma.结合凝灰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U/Th元素比值,认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年龄代表延长组长7底部凝灰岩的沉积年龄介于239.7~241.3 Ma.这一测年结果充分说明延长组底部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议将长10~长8油层组单独划分出来,仍用铜川组命名,而将长7~长1段严格限制在狭义晚三叠世延长组范围之内.通过探讨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的凝灰岩是印支早期秦岭主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这期构造运动促使延长组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为后期延长组沉积期湖盆的成烃、成藏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