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气象基本业务观测,尤其是温度观测中,往往容易发生读数误读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读错5℃、10℃或零上零下颠倒这类差错,《规范》特别强调:“注意复读”。即一般读数时必须复读,就是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观测习惯,观测时思想高度集中,记录时认真细致,是把读数差错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基本保证。从而提高观测读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王瑞青 《山西气象》2001,(3):55-55,63
在观测中尤其是温度观测往往容易发生读数差错,为避免发生读数差5度10度或颠倒零上零下这类差错《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特别强调:“注意复读即一般读数时须复读一次。”就是说,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观测习惯,观测前要巡视仪器,心中有数,观测时思想集中,视线要和水银柱顶端齐平,记录时细致认真,动作要迅速。是把读数差错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在观测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自觉地做到以下三点,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读数差错。1熟悉温度表的标度单位和刻度方法我们现用温度表有以5℃和2℃为标度单位,最小刻度为…  相似文献   

3.
1 对比法在观测读数上的运用  为了确保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要求值班员读数后注意复读。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第一遍读数错了,复读又出现读错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测报工作总结认为复读时注意进行对比是避免复读错的一种有效办法。例如:干球温度读数与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的读数对比,两者相差一般在0.2℃左右;干球温度读数与温度自记值进行对比,两者的差值是否反常,差值过大,可以判断读数可能有问题;地面温度表之间的读数也可以进行对比。08时观测0cm地温读数与地面最低温度读数对比,或与对应的酒精柱读数进行对比;14…  相似文献   

4.
杜香 《气象》1977,3(11):29-29
在每次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先读一次干球温度表读数,做到事前胸中有数,在进行观测温度后还要复读一遍,比较一下是否有误。然后与最低温度表酒精柱读数比较是否相差过大。最后与温度计读数进行比较。经过如此两读、两比,可以杜绝干球温度表读数的1℃和5℃差。  相似文献   

5.
干球温度表是测定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各级气象台站每天都要进行干球温度表观测,因此正确地观测干球温度表,避免读数误差,对查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保证气象资料的准确性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避免干球温度的读数误差呢?在我十几年的测报工作中有这么几点体会。一在每次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先读一次干球温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气温大致有多高是零上还是零下,在心里就先有个底,观测时就不至于发生5℃、10℃或颠倒零上零下等误读现象。二严格按《规范》规定坚持进行复读,在复读时视线“扫描”应开阔一些,不宜…  相似文献   

6.
林曼 《河南气象》2004,(4):45-45
一是在班前保证休息。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值班期间精力充沛 ,才不易出现因瞌睡导致的漏点小数点、器差订正错等错误 ,保证本班质量。二是做到勤比较。只要留心 ,就能发现观测记录有时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通过比较可减少误读的可能。即使出现异常情况 ,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预审员对记录提出疑问时 ,你就能解释清楚当时的天气条件及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三是认真复读。我的经验是复读必须查刻度上的格。观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读数准确 ,但有时我们自己觉得对温度表、气压表等观测仪器已经是看了多年了 ,轻车熟路 ,瞄一眼就知道读数是多少 ,即使复…  相似文献   

7.
观测发报时,常会出现3小时变压与邻近站数值相差较大或者上升下降不一致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除认真复读正点气压表读数外,还应校对对应气压自记的相关数值。只要其变化数值与实测值相近,就可以确认本站3小时变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在动槽水银气压表的观测中提到“读数复验后,降下水银面”,而在1997年全区测报检查中,在中部检查组对9个台站进行的27次观测操作检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观测员都没有注意气压表的“读数复验”,而是把它与温度表的“复读”混同了。那么,应...  相似文献   

9.
观测发报时,常会出现3小时变压与邻近站数值相差较大或者上升下降不一致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除认真复读正点气压表读数外,还应校对对应气压自记的相关数值.只要其变化数值与实测值相近,就可以确认本站3小时变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宏雷 《气象》1977,3(3):20-20
去年8月19日08时观测,突然发现湿球示值(16.3℃)比干球示值(15.8℃)高,并一直延续到09时以后才消失。当时读数经别人复读无错。仪器也是完好的。 我们知道,在冬季气温低于0℃,遇上湿球纱布正在结冰或在冰面情况下,是可能出现湿球值略高于干球的现象的,但当时是8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测报工作中使用微机后,计算错情已大量减少,错情多数是误读造成,特别是新观测员,误读不易及时发现。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我们整理出一套减少气温和地面温度误读错情的方法,现介绍如下:(1)班前注意休息,特别是观测前十分钟不要做其它事情。观测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读数~复读~再读于球(或0cm)和最低酒精柱并进行比较,若有误读能及时发现。在温度上升时比较最高读数,温度下降时比较最低的游标读数。(2)注意实测与自记的比较。要熟悉温度、相对湿度、气压要素的实测与自记的一般差值及变化规律,观测查算后要进行实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个别日0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而交班(08时)后复读时,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破坏了热平衡,以至于出现了冻结.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 :个别日 0 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 ,而交班 (0 8时 )后复读时 ,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 :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 ,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 ,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 ,破坏了热平衡 ,以至于出现了冻结。冻土观测点滴@刘全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徐景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晴好天气条件下对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与14时0厘米地面温度表读数进行对比观测,分析其误差原因,以便提高仪器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5.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每天20时正点观测都要进行空气和地面极端温度观测,并随即调整上述温度表:观测时要注意复读,以避免误读。一般说来,即使发生5℃的误读是易发现的。但是由于观测员一时疏忽而造成5℃以下的误读就较难以发现,尤其是地面最高温度。虽然发现了,但温度表已经过调整,也无法挽回损失。  相似文献   

16.
秋季的早晨,浓雾消逝后总会发现湿度实测与自记值差值很大,有时高达百分之十几。细心的观测员发现这一反常现象后总是再次复读于湿球温度。复读无误后,就产生了疑惑,在找不出康因的情况下,也只好作“复读无误,也许是湿度计故障造成”的交代。但在以后的对比观测中证明了湿度计正常,校对员还是要提出错情。而不大留心的观测员,在校对员提出湿球温度读误(手球有比较)的错倩后,尽管知道自己观测时是绝对复读了干湿球温度的,但找不到说明这一现象的合理理由,也只好自认倒霉。本人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产生这一反常现象确实是湿度计…  相似文献   

17.
湿球温度失真的原因日常观测中,常发现实测的相对湿度与湿度计的读数差值突然变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湿球温度失真、读数偏高所造成的。这种现象在08、14、20h三次定时观测中都可以出现。值班员观测时发现水杯里的水是满的,湿球读数无误,湿度计也无异...  相似文献   

18.
肖祥  郑百红 《广东气象》2007,29(1):64-65
分析河源气象站一次人工干球读数与自动站气温相差过大的情况,认为人工观测与自动站观测取值相隔了一个时间段,当秋冬时节温差变化较大时,容易导致人工干球读数与自动站温度读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9.
地面气象观测中 ,温度自计纸的最小刻度是 1° ,因此小数位的读数是估计的。如某日 14时换下的温度计的读数为19.8,而接班员从换下的自计纸上看 ,认为记号处可以读19.6 ,于是就改为 19.6。这样做不甚妥当 ,原因是 :①《规范》规定 ,自记仪器观测读数方法是“根据笔尖在自计纸上的位置观测读数。”此数值并不完全是根据迹线读取的。②上述情况在自记迹线上升 (或下降 )时较为多见。气温上升时 ,自记笔尖位于自记迹线的上方 ,定时观测做记号时 ,短垂线与温度迹线有很小的一部分重合 ,如果仅从自记迹线上看 ,就会认为当时的观测读数比迹线读数…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20时低于14时?为了避免地面最高温度误读,从前几年开始,我站就自行规定,14时观测完0cm地温后,对地面最高表进行读数,但不作为正式记录,只写在栏外作20时观测时的参考值、近两年来,我们发现,20时地面最高表读数低于14时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