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Pv6与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虽然国际上对下一代网络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电信的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还是互联网的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均以IPv6作为其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IPV6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下一代数据网的基础核心技术——IPV6 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广泛得到应用。2003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计划—— CNGI,应用IPV6技术,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和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国土规划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先导,发展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IPV6的网络环境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研究基于IPV6环境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创造我国地震科学领域数字信息时代的新技术环境。  相似文献   

3.
IPv6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IETF从1994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的IP协议即IPv6,1995年IPv6核心协议草案形成,1998年IPv6核心协议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自从互联网问世以来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一词恐怕不会有人感到陌生,但目前连接互联网的协议是什么,它有哪些缺点,IPv4和IPv6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需要IPv6?它有哪些优点?  相似文献   

5.
电子地图(Electronic Map),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综合数字制图理论,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可视化地图。随着下一代通讯网络的建立,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将迎来大众化电子地图应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新型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点辐射监测系统的实现。阐述了采用G-M管作为辐射探测器,以tim e-to-count技术作为测量方法,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完成多点辐射强度检测的软、硬件实现技术要点。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自组织构成的网络,能够对监测区域内的信息进行实时协作的监测、采集、处理和传输。为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系统采用监测节点、汇聚节点和中心控制节点的多维异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地球空间传感器网络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等技术进行了有效的交叉与融合,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体系结构;因此,提出了一种面向水质监测的地球空间传感器网络架构,重点内容是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具体实现。考虑到监测数据具有分布式、多源、异构等特点,因而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是基于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SOA),采用富互联网应用(RIA)技术作为主要的软件开发方式,使整个系统具有自动刷新、负载平衡等特点。通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具体应用,与传统的各种水质监测手段进行对比,该架构具有监测内容更全面、数据显示更直观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监测动植物活动、温度、光照变化、地壳变形——机器人取代研究人员在森林中走来走去,下面的传感器将温湿度和不同天气下的光照情况记录下来。科学家不用每天蹲守在森林中进行实地勘测,通过环境传感器网络就可以随时获得森林的降雨量、光照、湿度、植被覆盖率来自森林的一手资料;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笔记本远程控制安置在野外、海洋底部的传感器、摄像机等仪器,随时掌控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据《纽约时报》报道,科学家正在全球建立起一个环境传感器网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地震通信网络在安全方面采用的措施,如操作系统安全策略,路由器安全策略,防火墙,VLAN技术,IDS入侵检测系统等,同时,对地震通信网络未来安全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探讨,浅议了双网计算机,物理隔离技术,网络隐患扫描技术和PKI技术,期望地震通信网络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埃及红海的北端,苏伊士湾南部我们建立了一个地震观测网络。该网络由10个子台组成:5个位于西奈半岛的南端,4个位于非洲大陆,1个在Shadwan岛。Shadwan岛曾于1969年3月发生过6.6级地震。第一批6个台站建于1994年8月,其余的4个建于1996年6月。  相似文献   

11.
快速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十分重要。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多是基于区域地震台网,均需依托测震或强震动观测台网,其时效性受到观测台站与台网中心间数据传输速度的制约。本文设计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在线获取系统,可通过前端专用MEMS传感器获取地震动数据,由本地CPU进行实时处理,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在线获取,并通过3G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信息公布,可满足地震预警的时效性与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回归克里格的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布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建立自动化、时空协同、智能观测的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分布式的地面观测,对于定量刻画流域尺度时空异质性较强的生态水文要素的动态特征及其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观测网设计过程中,节点的空间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观测水平。为准确捕捉流域内关键生态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异性和场分布,探讨了一种基于回归克里格模型的空间采样布局优化方法,并以地表温度观测网优化为例,应用到八宝河流域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布局方案设计中。研究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同时考虑了目标变量与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残差在空间上的自相关特征,可以同时优化目标变量的地理空间和属性空间。优化后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较好地捕捉流域内生态水文要素的时空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浅谈在网络环境下地震系统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 ,阐明了要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提高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大地震发生的网络性质——兼论有关地震预测的争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徐道一 《地学前缘》2001,8(2):211-216
现有地震形成机制的假说大多是仅考虑震源及其邻近地区的事实依据。文中提出 :大地震的形成机制具有网络特性 ,把大地震看成是多层次网络的节点。一个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动力 (包括天文因素 )作用的结果。地震形成机制的网络假说能较好地综合已有概念 ,解释地震预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新现象。从网络假说看近年来“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可有许多新启示。如果应用网络假说 ,至少一部分地震应是可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5.
顾元  朱培民  荣辉  曾凡平  海洋 《地球科学》2013,38(5):1143-1152
为了解决传统多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中"难以引入先验信息用以指导分类,难以给出地震相分类结果可靠程度的定量估计,且各分类参数的权值较难确定"这3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相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有效地融合了先验信息和训练样本的分布特征,对提取的多种地震属性进行智能分析,以概率推理的方式得到各地震相类别的概率值,并根据概率分布估计分类结果的可靠程度.详述了贝叶斯网络用于地震相分类的原理与方法,并结合理论地震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地质工程概论》CAI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ProntPage2000为基本开发工具而开发的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化的网络多媒体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通过该CAI课件的网上发布向全社会讲解人类地质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韩建光  王卿  许媛  刘志伟 《地质论评》2024,70(1):228-238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提取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笔者等结合深反射地震数据特点,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噪声压制方法在特征提取及对数据集依赖上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注意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Attention 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 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 GAN)的域映射思想,降低对数据集的要求。为了构建适用于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去噪网络,从3个方面对Cycle- GAN进行改进:在Cycle- GAN的生成器(去噪器)中加入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用于加深网络深度和提高其特征提取能力;在Cycle- GAN的鉴别器中使用块判决,提高鉴别精度和准确度;在损失函数部分加入感知一致性损失函数,提升网络模型恢复纹理细节信息的能力。通过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深反射地震数据测试,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建光  王卿  许媛  刘志伟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15-2023040015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提取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笔者等结合深反射地震数据特点,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噪声压制方法在特征提取及对数据集依赖上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注意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Attention 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 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 GAN)的域映射思想,降低对数据集的要求。为了构建适用于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去噪网络,从3个方面对Cycle- GAN进行改进:在Cycle- GAN的生成器(去噪器)中加入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用于加深网络深度和提高其特征提取能力;在Cycle- GAN的鉴别器中使用块判决,提高鉴别精度和准确度;在损失函数部分加入感知一致性损失函数,提升网络模型恢复纹理细节信息的能力。通过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深反射地震数据测试,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中伟  路紫  王杨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05-1011
网络信息空间(以下简称网络空间)的地理学是当前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1991年万维网诞生并向大众普及后网络空间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其作为一种新的空间与事物也吸引了地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多种期刊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为检索源,考察国内外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将国外研究归纳为网络空间地理内涵、虚拟社区、虚拟化身与认知、网络空间的经济地理学,网络空间制图和互联网6个重点研究领域,将国内研究归纳为互联网的区域作用、网站和虚拟地理环境3个热点领域,并分别进行了梳理回顾。最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从网络空间的外部层面、内部层面和作用层面提出了若干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20.
继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突然”发生后,2013年4月20日芦山7.0地震的“突然”发生,再一次表明大地震短临监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芦山地震后,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连续重力台站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首次发现震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重力扰动信号,周期分别为8~11 s和6~8 s。其中,周期为8~11 s的重力扰动信号从大震前1天开始逐渐增大,并于震中距大于1 570 km时消失;周期为6~8 s的重力扰动信号从大震前7天开始逐渐增大,能够被所有台站监测到。两种重力扰动信号可能反映了芦山地震孕震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对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孕震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