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惠森 《高原地震》2007,19(2):69-70,51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工作中只有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整个防震减灾事业才能得以较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0前言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四大要素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四者缺一不可。在安全要素中,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能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大事。要想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加强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战略部署,实现抗御6级地震的总体目标,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好坏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市、县工作体系,强化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建设,是监测预…  相似文献   

3.
范忠亮 《高原地震》2007,19(2):6-7,21
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要实现西部防震减灾工作总体目标,必须落实好西部市(县)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任务。市(县)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是一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力量,是短临跟踪信息的前沿阵地,也是城市和农村、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酒泉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监测预报是基础、抗震设防是重点、应急救援是关键”的工作思路,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四大战略要求,依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各级政府职能的发挥,依靠社会各界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三大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0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震局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张掖市政府和地震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狠抓震害预防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广东省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群众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为广东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安定环境,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地震局于7月22—23日联合召开了广东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会议。国家地震局陈颙副局长、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欧广源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0号),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于2000年9月8日在广州召开.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市分管防震减灾工作的副市长、建设部门负责人,各市科委(深圳民防办)负责人、地震局(办)负责人,省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直属、省属有关大企业负责人以及省地震局各处室负责人等共约140人出席了会议.欧广源副省长、中国地震局陈章立局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 研究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部署我省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晓章 《山西地震》2006,(4):16-16
2006年9月15日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省防震减灾领导组成员,各市分管市长、地震及建设部门的负责人,受中国地震局表彰的两市八县的政府分管领导、地震局局长,省地震局副处以上干部和各地震台台长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政府王洪岐副秘书长主持。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山西省政府宋北杉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相似文献   

9.
震新 《山西地震》2004,(4):47-47
山西省2004年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于8月30日在太原举行。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梁滨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山西省地震局局长赵新平通报了震情。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魏凯莅临大会指导。山西省防震减灾领导组成员,各市政府分管市长和地震局长、民政局长、建设局长,受表彰的县政府副县长、地震局长共24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段建国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0.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重要途经。日本和美国是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和美国关于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文献资料,分类归纳日本和美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主要路径,由此对我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市防震减灾日城市社区宣传活动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社区防震模式”的一些新的理念和相应的一些工作方法,可以看出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有利于地震部门更好的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0引言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几秒或十几秒地面建筑物荡然无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只有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防御能力,才能减少损失。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的影响,地震活动较频繁。20世纪在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余次,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之多。在我国地震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32.5%。广大的农牧民就居住在这样的地区,这对他们…  相似文献   

13.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宣传公共场所,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承担着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传播、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方法普及的职能。本文通过探讨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运维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促进高效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用网络虚拟现实手段对各地的地震科普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科普馆系统,对于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理念、共享防震减灾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防震减灾新闻宣传是一项全面、客观、及时、准确报道防震减灾活动的重要工作。对于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它的作用愈加明显。文章从分析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层层拨开,深入分析解决方案,为防震减灾新闻宣传提出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法制建设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互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玮晶 《华南地震》2007,27(1):98-102
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防震减灾事业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了防震减灾法的形成,影响着法体内容和表现方式、立法体制和调整范围;同样,防震减灾法的实施,推动了事业的综合全面发展,确认了责利关系与发展方向,促进了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这种内在的互动与互为关系,形成了共同进步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县级地震工作机构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通过对云南省县级地震工作机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归纳了云南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过程及其作用,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并对云南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公益广告有效地引导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模式研究相对缺失,本文根据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模式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简讯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实施山西典型工程现场会在并召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实施山西典型工程现场会于2005年4月24日至28日在太原交通大厦召开。中国地震局有关司室领导及各省市地震部门的代表共2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汤泉、山西省人民政府梁滨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陈建民局长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张宝顺省长就山西的防震减灾工作交换了意见,并对山西的防震减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陈建民局长指出,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会议,2005年是“十五”网络工程项目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此…  相似文献   

20.
防震减灾法规有助于防震减灾工作和防震减灾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和防震减灾活动的效率。本研究在调研美国地震法规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从颁布修订、审核主体、主要条款数量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比较与我国的异同,分析美国在地震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的可资借鉴之处,提出对我国地震法规体系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