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祯  王建军  陈虹 《华南地震》2011,31(4):108-115
一个高效、实用和可操作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需要在灾害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及灾后恢复四个阶段有足够的建设指导和标准规范,而我国地震应急预案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通过分析大震现场救援暴露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讨论了制定地震紧急救援标准工作程序的必要性,并提出9条标准工作程序的制定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群灾之首。基层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危机管理、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发展与基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阐述了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四川凉山,立足“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以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振兴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牟剑英  张清  向巍  符衡 《华南地震》2021,41(3):141-147
大震或有感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开展地震现场流动监测是地震监测应急的一项重要内容.回顾广西测震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介绍广西数字应急测震流动台网的技术构成、管理和考评、启动和终止,最后结合实际介绍了测震流动观测在广西中强地震、显著震群、水库加密观测及科研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的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承担山东地区及附近海域的大震速报和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济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九五”期间改造建成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后,台站布局、监测能力、大震速报效能得到加强,为地震研究、地震速报、地震应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应用Delphi3开发的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DDMS).该系统功能齐全,可方便地完成地震图纸数字化、档案管理和数据分析全过程,使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地震图纸成为可能,对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M6.9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波及到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连夜派出工作组赴现场协助地方开展灾害调查、地震趋势研判、烈度评定等工作。青海省和甘肃省立即启动联防联控机制,迅速开展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本文就此次地震的应急响应、灾情调查和烈度评定情况进行详细梳理,为今后高效应对此类大震提供经验积累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8.
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项目包括大震考察档案等8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航空救援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灾害应急救援手段。在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芦山地震应急救援中,航空救援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强弱对于各国能否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地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大震巨灾航空救援震例,分析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震应急救援专业特点,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测震台网及大震现场流动监测中使用拨号链路及无线传输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宽带卫星的地震数据传输方案.并以IPSTAR宽带卫星为例分析了几种地震数据传输的典型应用,对我国的流动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及水库地震台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宽带卫星的数据传输在应对中强地震现场应急流动监测及偏远地区水库地震监测方面具有适应性强,成本低廉,架设方便可靠等优点,作为现有地震监测数据传输方式的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89年至1999年10a间在山西大同一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一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及有关法规法律的制订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震前灾情难以预估,震后灾情获取缓慢且碎片化,灾情评估误差较大,决策支持不到位,灾情服务缺位等科学问题,综合考虑震前应急准备和灾后应急处置场景,重点研究全时程灾情与决策信息获取和分析手段,震后灾情信息实时汇聚与融合技术,震后基于致死性和易损性相结合的损失综合分析技术,不同区域辅助决策支持要点,面向多用户灾情信息服务产品可视化生成技术,建立灾情推送与信息准实时服务平台及终端,构建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可视化地震应急信息全流程服务平台,开展应急协同服务示范,实现7级以上大地震灾情信息全时程服务。该项目将丰富地震灾情信息获取手段,形成涵盖灾情收集、信息速报、监测预警、分析评估、智能协同和动态发布等地震应急全过程技术平台,提升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对快速、科学施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系统与震后快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从欣  徐平 《地震》1999,19(3):297-302
为了地震后快速响应的需要,介绍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地震震型分布以及北京地区地震安全图和邻近地震理论烈度分布的方法。为北京市震后早期趋势快速判定及防震减灾服务。同时,以1997年5月张家口MS 4.2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 6.2地震为例说明上述方法、图件在震后应急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以季度为周期通过多渠道收集地震灾害相关信息资料,对全球2020年以来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统计,重点对2023年4—6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5.0级以上地震进行数据搜集、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典型地震的地震灾害及其影响进行概括和阐述,总结2023年第二季度地震灾害活动主要特征,分析了全球地震活动和人员伤亡特点,强调日常抗震设防和培养应急避险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专题地图快速化产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的地震应急专题地图的制作,探讨了地震应急专题地图的特点、制作方法和产出流程。提出,通过制作专题地图模板,可实现地震应急专题地图的快速产出,为地震应急决策和灾后救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震例和决策模型的救灾事项时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应急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有限时间的约束条件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付诸及时有效的实施,政府可以根据地震灾情的特点合理安排救灾,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就不同区域紧急救助阶段的地震救灾事项的时序性做了简浅的研究,在大量地震震例和应急预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震后政府应做必要的救灾的措施,根据影响地震应急的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权重,对救灾事项进行重要性、时序性排列,建立应急事项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镇江地震地质情况及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通过需求分析及系统整体设计,建立基于WebGIS的地震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JavaScript语言、Tomcat网站服务器,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震应急处置快速反应系统,系统可实现震后快速评估、辅助决策、震后趋势分析、震后应急资料产出等功能。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类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收集并整理了多次地震后的灾情信息,结合各类灾情信息的特征和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的要求,重点关注地震前灾区的基础信息和震后的地震现场信息,以服务和服从地震应急指挥和抗震救灾为重要目标,将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为震情信息、震区背景信息、灾情信息和应急响应与救援四大类.信息分类结果便于灾情的快速分析与处理,对提高应急决策、救援效率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工作,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以下简称《条例》)。文章宣传了贯彻《条例》的意义和目的,并从制定防灾预案,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作用;加强震情应急研究,做好防震救灾基础工作;加强地震应急宣传,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山东枣庄市地震办公室在贯彻《条例》时所做的实际工作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