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弦  俞慕耕  江伟  李培 《海洋通报》2004,23(1):8-14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非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闸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托菲律宾海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该区域样品资料和钻孔资料,对九州-帕劳海脊以及与海脊相邻的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浅层沉积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海底以下浅层沉积物一般存在3个波阻抗界面,根据其反射特征划分为4个基本类型,并对剖面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沉积物供给、...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多套再分数据、气候态数据和模式模拟结果对菲律宾海深层环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断面观测数据评估了这些数据集对于菲律宾海深层水团与环流分析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气候态数据的温盐结构与断面观测结果较为一致,较适于用来进行菲律宾海深层水团气候态特征的研究。多个非气候态资料的数据集中混合坐标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GLBa0.08)数据中的温盐结构与观测相对较为接近,也可用于开展菲律宾海深层水团研究。海洋与气候环流模型(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2)数据与菲律宾海深层环流的观测研究吻合相对较好。通过对比分析多个数据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在菲律宾海的2 000~4 000 m层,深层水会从雅浦-马里亚纳深水通道(Yap-Mariana junction, YMJ)处入侵到菲律宾海深层,并跨过九州-帕拉海脊(Kyushu-Palau Ridge, KPR),在菲律宾海盆(Philippine Basin, PB)的南部和北部形成气旋式环流;深层水还会通过伊...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海周边的深海沟地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它处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之间,被周围的岛弧、海岭所围绕,在每个岛弧东坡或东南坡的坡脚都存有深海沟,菲律宾海就被其周边的深海沟所环绕。学者们对这些深海沟曾有过许多报道,本文依据前人的资料和本所的部分资料对这些深海沟作以下整体的研究。1 菲律宾海周边的深海沟菲律宾海周边的深海沟和海槽呈链状环绕着菲律宾海,它们是西南缘的菲律宾海沟,西北缘的琉球海沟,东至东南缘的伊豆-小笠原海沟、北马尼亚纳海沟(硫黄海沟)和马尼亚纳海沟,南缘的雅浦海沟和帛琉海沟。此外在西缘有北吕宋海槽,在北至西北缘有…  相似文献   

5.
2004-07-09,利用水下微型多波段剖面光谱系统(加拿大Satlantic公司)和SeaBird 911型CTD系统(美国),在菲律宾海WEqPac航次中现场观测了部分站位的水下光场剖面.并对西菲律宾海的水下光场特征作了分析,研究了其与生物地球化学核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菲律宾海水下辐照度Ed按照指数规律衰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菲律宾海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或沉积环境;南海北部放射虫丰度非常高且罩笼虫目占据较大优势,表明...  相似文献   

7.
2004年秋季在菲律宾海取得了微微型生物颗粒样品和光衰减剖面资料,然后对三种常见的微微型颗粒(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自养真核细胞)丰度及其光学性质做了初步分析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原绿球藻的丰度最高,其次为聚球藻,自养真核细胞的丰度最低。3种微微型颗粒的光散射系数同水体剖面的光衰减系数(c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种微微型颗粒的散射作用仅占总光衰减系数的5.1%,其中原绿球藻、自养真核细胞和聚球藻分别占2.6%,2.2%和0.3%。  相似文献   

8.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本文根据1993—200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2001-2002年周年实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a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其次是河口区.东太湖最高;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0.096 1.852/ST;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S1/4=8.103—5.847ln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海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守勋  滕军 《海洋预报》2003,20(3):31-39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年西北太平洋船舶资料,以5°×5°网格为统计单元,绘制的累年各月风、温度、气旋、降水、能见度、雷暴、雾等气象要素图,并结合国内外其它资料对菲律宾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该海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SeaWiFS反演海水透明度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海水透明度是描述海水光学特性的一个基本参数.根据水下光辐射传输理论及对比度传输理论,建立了海水透明度的半分析定量遥感模式.利用大量实测透明度资料对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遥感反演透明度与实测透明度的相关系数为0.84,绝对平均误差为4.17m,相对平均误差为22.6%.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式和Sea WiFS卫星资料制作了我国海域1999年的月平均透明度遥感产品.  相似文献   

11.
用国家海洋局1975—1982年间在黄东海调查的海水透明度数据换算为悬浮体含量,用NOAA卫星高分辨率辐射计数据计算悬浮体含量,以绘制悬浮体含量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有三个悬浮体含量高值区,位于苏北浅滩、长江口、成山角沿岸水域。研究表明,风浪是影响悬浮体含量的海洋外部的主要因素。层化参量是影响悬浮体含量海洋内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渤海初级生产力的若干理化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辐射、温度、透明度和营养盐浓度等影响渤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理化因素 ,定量给出了它们的相关程度。这些因子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约为 0 .5~ 0 .8,且以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最好。然后利用一个简单的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 ,进一步讨论了物理和化学强迫对渤海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物理和化学环境的改变不仅能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大小 ,也决定了其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渤、黄、东海透明度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72~1987年间中国和南朝鲜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子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其基本特征为:近岸和河口区透明度低;远岸和受外海水系影响区高。冬季低;夏季高。控制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风和潮流的搅拌作用、大陆径流、沿岸和外海流系、沉积物分布和海洋层化等。  相似文献   

14.
The governments around the Baltic Sea have agreed on a new set of targets for nutrient load reductions. The major motive for this is new and better knowledge about the link between nutrient loads and water transpare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ea. The Baltic Sea Action Plan (BSAP) defines target for transparency in different marine basins, the load reductions necessary to meet transparency targets and a schem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batement burden between countries adjacent to the sea.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海洋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路经南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的年代际变化。在1951–2017年期间,路经南海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12月,其中发生RI的热带气旋集中在7–12月,且RI呈现年代际变化,这种变化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显著相关。在正PDO年,RI频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和南海北部;而在负PDO年,RI频数较多且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东部的大范围区域。路经南海热带气旋RI的年代际变化与PDO对大尺度海洋大气变量的调制有关。回归分析显示热带气旋潜热对路经南海热带气旋RI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影响最大,而相对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垂直风切变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 regulates the activities related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eabe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Area,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ISA has also the mandate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ractices for the annual reporting and data submission by Contractors is crucial for the ISA to comply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eral marine resources. In 2015, the ISA issued a new template for reporting o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rmat for all ge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ta to b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during explora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reliable data contributes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of the ISA on the activities in the Area while promoting transparency,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major principle of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 Argo 数据应用研究现状,结合Web服务技术,提出了 Argo 数据应用服务框架,把 Argo 数据及应用模型均封装成Web服务,从而提高了分布式环境下,数据的互操作性、应用的可移植性及透明性.基于该框架,开发设计了"中国南海 Argo 数据应用服务平台",该系统可以集成分布式环境中,基于异构平台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可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一站式"的 Argo 数据 Web 应用.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东部沿岸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宗信  白虹 《海洋科学》1993,17(2):48-51
根据1986~1989年间9~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船在菲律宾东部海域获得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菲律宾东部沿岸流。分析得出,菲律宾东部沿岸流是一支每年都存在的南向流,除个别海域外,流速均小于20cm/s,是一支较弱的流。但这支流有一明显特征,除在该流源地外,最大流速值是在200m水层或者更深的地方。它的最大宽度约为200km,主要水体集中在700m以浅的水层。我们认为岸形影响是该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data of long-term simultaneous optical, bi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s (1980–1993),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nsparency and the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ent and the contents of its organic components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chlorophyll a) and their variability in the surface water layer (0–5m) over the northwestern shelf and the adjacent abyssal part of the Black Sea in the autumn season are considered. The detritus/phytoplankton ratio i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in the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are calculat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transparency and particulate matter content we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and both depend on the water dynamics.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brupt growth in the Black Sea water turbidity (in the early 1990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transparenc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articulate matter content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destruction processes were observed only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