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井开采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水体通过地下导水系统进入矿井,从而危害矿井安全,利用物探方法精准的探测煤层顶底板含水层富水区,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成为物探服务矿井地质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以韩城矿区为例,根据该矿区以往的地质、水文及物探资料,应用瞬变电磁法探测煤层顶底板的视电阻率异常,从而划分出...  相似文献   

2.
铁法矿区高瓦斯矿井瓦斯抽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法矿区8对生产矿井,1对建设矿井,都是高沼气矿井,其中大兴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区煤层赋存稳定,属近距离缓倾斜煤层群,含煤17层,煤层瓦斯含量高,储量达282.88亿m^3,是煤安全生产重大隐患。铁法局以抽放瓦斯作为治理瓦斯的治本手段,全局建有10套抽放系统抽放方法8种,其中具有世界煤层气开采先进技术两种,采用和矿井抽放率分别达30%和25%以上,1995年抽取瓦斯2211万m^3,供2.2万  相似文献   

3.
蔚县矿区煤系基底奥灰含水层是煤层开采底板进水的主要充水含水层,已发生多次突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区奥灰岩的富水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多年来矿区生产矿井奥灰水突入矿井资料收集整理及突水点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得出了矿区生产矿井奥灰水突水规律:首先与奥灰含水层富水性有关;其次是断层,即使是落差不大的小断层也是突水的薄弱地段;开采1号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与水头压力是控制奥灰水突入矿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防为主、带压开采、封堵结合,避免强行疏排的奥灰水防治水对策,并对矿井防治水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平顶山矿区17对生产矿井的瓦斯地质特征,分析各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涌出量实测数据,总结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规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厘清了区域构造演化、矿区和矿井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的控制,提出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的构造逐级控制特征: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及演化奠定了平顶山矿区高瓦斯的基调;矿区构造李口向斜确定了矿区瓦斯东高西低、呈轴对称分布的总体规律;矿井构造主导矿井各煤层瓦斯赋存和矿井区域瓦斯赋存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准确预测瓦斯赋存分布和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  相似文献   

6.
雅店煤矿位于彬长矿区北部,地质构造简单,主要可采煤层为延安组的4#煤层。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认为对矿井安全生产有影响的含水层主要为富水性中等且水头压力较高的洛河组含水层,导水通道主要为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提出了矿井井筒施工和煤层开采过程中,在防治水工作中应借鉴临近矿井的经验,加强首采工作面煤层采动前、后含水层变化规律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的研究,采用超前探水、疏水降压、合理留设防水煤岩柱等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平顶山矿区首山一矿戊组煤高瓦斯压力成因,运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控制理论,根据平顶山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矿井实测瓦斯参数、矿区地应力场特征等,分析了矿区瓦斯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形成与演化对矿区煤层瓦斯赋存与排放的控制作用、戊组煤成煤作用、变质作用及生烃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首山一矿井田地质构造及地层特征、水动力条件对戊组煤层瓦斯压力及含量的影响。认为平顶山矿区东区为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赋存区;位于东区的首山一矿井田的构造特征和由巨厚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戊组煤层顶底板岩石条件,弱的水动力条件,以及高水平挤压应力等形成独特的三维封闭型构造组合,是造成首山一矿戊组煤层高瓦斯压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嘉禾袁家矿区浦溪井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禾县袁家矿区浦溪井属高沼气矿井,自1986年投产以来,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70多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褶曲轴部和断层附近,其次是煤层厚度变化处。对浦溪矿区的地质资料和煤与瓦斯突出资料详细研究后表明:控制该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有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和围岩特征等,其中地质构造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决定因素。该成果对进一步研究矿井瓦斯的赋存和涌出规律及其类似矿井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灵武矿区所采煤层均属易自燃煤层,矿区煤炭自燃防治形势严峻.常规的注水、灌浆、注阻化剂灭火、氮气防灭火难以有效达到矿井防灭火要求.针对以上难题,以灵武矿区枣泉煤矿为例,分析了工作面开采期间的CO气体产生机理,据此提出了煤自燃火灾预防及治理技术思路.通过胶体隔离带的注胶防灭火技术手段,防灭火效果显著,工作面CO的的体积分数持续下降(<6×10-6),有效得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洛河组含水层是宁正矿区最主要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了给矿井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科学依据,从洛河组含水层的岩性、富水性、水化学、裂隙、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以及与煤层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含水层特征,研究了对矿区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洛河组含水层地层松散,结构破碎,胶结程度差,孔隙发育,富水性强,矿化度高,与煤层距离近,是影响煤层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因此,需要重点查明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规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规律等,开展矿井水涌水机理、砂岩注浆试验、矿井水资源化处理及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为矿井防治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炭地质》2014,(1):33-33
正《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图图集》收录了陕西省境内62处煤矿瓦斯地质图,并逐一介绍了煤矿概况、地质条件与煤层煤质、地质构造、煤矿生产、瓦斯含量及赋存规律、瓦斯抽采利用与瓦斯(煤层气)资源量,涵盖了全部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曾经发生过瓦斯死亡事故的矿井及其他有关矿井。全书12章,包括概述、韩城矿区瓦斯地质图、铜川矿区瓦斯地质图、蒲白矿区瓦斯地质图、澄合矿区瓦斯地质图、彬长矿区瓦斯地  相似文献   

12.
徐德伟  李海东 《地下水》2019,(1):112-114
近年不断发生的突水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因素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东胜煤田乌拉素矿区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直罗组底部、含煤系地层的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和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积水,是煤层开采时矿井涌水的主要充水水源,矿井充水通道有断层裂隙带、封闭不良钻孔、采动导水裂隙带;其中导水裂隙带会将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导通,使充水强度增大,矿坑涌水量增加。建议开采过程中要做到边探边采,探采结合,预防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梁跃 《川煤地勘》1996,(12):61-64
水磨沟煤矿投产以来,多次发生淹井及井下煤炭被水冲走事故,造成矿井生产不正常,经济效益不佳状况,且污染破坏了矿区附近自然环境。本文从矿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以及煤层特征,矿井开拓等方面分析入手,探讨诱发事故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东翼矿区9煤为研究对象,根据以往地质勘探、矿井生产等资料,利用Surpac Vision软件建立该矿区地质数据库,以及矿区基岩面、煤层底板面DTM模型,和断层、矿体3DM模型。该矿体模型全方位展现了9煤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自北向南,煤层埋深逐渐变浅,整体走向NWW-SEE,倾角8°~10°,且煤层局部可采。通过对该模型进行剖面切割,结果表明,模型剖面结构和9煤层形态基本吻合。该实例表明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应用,有利于矿山资源综合评价、采矿工程优化、矿山安全生产等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阿干镇矿区位于兰州市南15公里处。在二十多年来的矿井建设、开采及生产地质勘探中,我们逐步认识了与侏罗纪沉积作用同时发生的构造运动的特点:河西扭动构造体系的各个应力方向的构造线在矿区都表现出与侏罗纪沉积的同生性;含煤地层及煤层的沉积受到同生构造运动的控制,垂直构造线方向上变化剧烈;沉积岩层及煤层具有明显的穿时特征;岩性及煤层厚度沿构造线延展方向呈条带状展布,煤层分岔尖灭现象颇为复杂。在煤矿生产中运用已认识的同生断裂的发育规律,在矿井挖潜找煤方面产生了好的效果,扩大了煤炭储量。   相似文献   

16.
新疆巴里坤矿区唯一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根据煤层赋存状态可分为西区、中区与东区,通过对矿区大量钻孔数据和生产矿井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查明矿区煤层气赋存状态为水平方向上从西到东呈阶梯状增长、垂直方向上随煤层埋深呈线性增长的赋存规律。矿区煤层气赋存受多种控气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成煤聚煤,为煤层气的生成提供了原始条件;后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西部矿区煤层抬升露头,中东部矿区逆冲、压扭性断层发育,断层面的封闭性与构造煤的透气性共同导致煤层气在近断层处的应力集中带聚集形成气顶;地下水对游离态煤层气形成有效封堵,且随着煤层埋深煤层含气量有显著增大的趋势。上述控气地质因素共同造成巴里坤矿区煤层气赋存呈现西部逸散、中东部富集形成水力封堵-断层型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冯家塔煤矿1201工作面为例,论述了府谷矿区矿井突水因素,认为大气降水、岩溶水和地表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断层、采煤形成的裂隙带是矿井充水的通道,小煤矿采空区是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运用突水系数和水文地质实验法,对矿区的突水危险区域进行了评价,指出井田西北部突水系数大于0.6,可能存在突水危险;清水川地堑断裂带内富水性及导水性弱,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做好矿井涌水量观测等矿井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井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井巷波场分析,提出了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技术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和处理手段。并结合龙口矿区、新集矿区两个应用实例,证实了矿井巷道浅层地震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适用于在多煤层、急倾斜煤层开采矿区,井下探测隔水层厚度、下组煤构造、奥灰界面、上部充水砂岩界面等。   相似文献   

19.
华蓥山矿区龙滩煤矿开采系统涌水量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滩煤矿位于华蓥山背斜中段,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井巷开拓过程中发生过多起突水事故,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在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充水因素的基础上,认为长兴组含水层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龙谭组含水层是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茅口组含水层是煤层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运用大井法、水平廊道法和比拟法.对矿井开采系统涌水量进行了预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建议采用比拟法的计算结果作为矿井涌水量的评价结果.为矿井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矿井涌水对井下安全生产存在潜在威胁,同时可能引发因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表植被难以逆转的演替退化。针对涌水量数值模型构建时边界条件概化不准确和水文地质参数选用不可靠等关键问题,以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保障煤层安全开采为目标,并为研究区沙漠植被的保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选择以天然边界作为研究区周界,在充分收集与分析钻探、物探、抽水试验、地下水长观和矿井采空区范围及其涌水量等资料的基础上反复修正模型,构建了较为逼真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此外依据矿井采空区拓展进程及其涌水量和地下水监测数据等进行模型模拟识别,论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利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预测了煤层开采条件下的矿井涌水量和潜水位降深场,进而基于潜水位埋深与沙漠植被关系分析了潜水位下降对沙漠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矿区先期煤层开采预测矿井涌水量为3.08×104 m3/d,引起矿区内潜水位下降2.08~2.35 m,将导致矿区内代表性植被沙柳和小叶杨的长势变差、甚至部分枯萎,呈现由中生植被类型向旱生植被方向的演替趋势。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提供了较准确的涌水量预测值,可以为制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