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早古生代增生带与滨太平洋造域、大兴安岭燕山期岩浆岩带的叠加部位。通过地质填图及岩石样品分析结果,对测区内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进行了探讨。测区早石炭世侵入岩从早至晚由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向巨斑状粗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粒正长花岗岩演化,具成分和结构双重演化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测区侵入岩为酸性花岗岩,属于过铝质的高钾碱性系列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壳源。锆石U-Pb年龄集中在348-321Ma之间,为晚古生代时期锡林浩特微板块与南戈壁后碰撞阶段伸展体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3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淼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0,22(4):348-374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 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锆石SH RIMP U-Pb法对额济纳旗蓬勃山地区中粒石英闪长岩进行年龄测试,得到的两个石英闪长岩样品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3.4±0.9)Ma和(302±1)Ma,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轻稀土发生较明显的分馏作用,铕负异常明显。岩体形成于大洋弧中,由壳源和幔源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非造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部发育有大量的新元古代花岗岩,通过开展1/25万莫尔道嘎——奇乾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岩浆阶段,共7个填图单元。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中基性杂岩一花岗闪长岩系列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是俯冲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中期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一二长花岗岩系列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晚期正长岩主要来自于下地壳,形成于造山晚期的伸展体制。整个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发展演化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大兴安岭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部中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侵入岩带、额尔古纳侵入岩带及阴山—燕山侵入岩带。其中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总体属铝饱和型,高钾钙碱性系列。总体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铕总体上显示弱亏损。二长花岗岩总体属略富碱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总体为轻稀土富集型,铕强亏损。二长花岗斑岩属钠质类型,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属轻稀土富集型。正长花岗岩总体属富硅、钙,高钾钙碱性系列;轻、重稀土的分馏程度较低,且发育强烈的负铕异常。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总体属富硅,高钾钙碱性系列。轻重稀土的分馏程度较低,发育较强的负铕异常。该期侵入岩总体为S型,少数为I型。表现出兼具大陆弧花岗岩(CAG)、大陆碰撞花岗岩(CCG)与后造山花岗岩(POG)的多重构造环境的特点[1]。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塔河县十七站—呼玛县韩家园子地区碱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碱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A/CNK=1.07~1.18)钙碱性(σ=2.07~2.45)系列,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稀土总量∑REE=33.04×10~(-6)~34.42×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15.41~17.23,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LREE富集、HREE平缓的右倾型。微量元素组成具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及本文研究,认为早古生代中酸性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为后造山作用伸展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火镰砭片麻岩、片岩是宁陕区调项目从泥盆系大枫沟岩组内部解体出一套强变质变形非正式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分布于双桥村—火镰砭—狮子坝和铁炉坝—银杏坝一带,呈狭窄的构造透镜体产出,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属泥质细碎屑岩。笔者从其岩石特征、变质变形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与佛坪热隆区发育的中—上元古界长角坝岩群深变质岩系具明显差异性,确定该片麻岩类归属泥盆系,属构造成因,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定位于燕山期挤压构造带,代表主造山期后构造变形活动产物。该套地层重新厘定对南秦岭南缘构造演化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内蒙古北部乌日尼图地区阿仁绍布二长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重点讨论了阿仁绍布二长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阿仁绍布二长花岗岩体SiO2含量(wt%)较高,反映原始岩浆具幔源原生玄武岩浆特征,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的结晶分异程度较低。U-Pb锆石年龄测定结果为308±2Ma,代表了阿仁绍布二长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为晚石炭世。计算出石英结晶平均温度为999℃;斜长石结晶温度平均为1020℃;岩浆冷凝矿物共结晶时的深度约在3.3km-20km,其结晶条件代表岩体侵位时的物理环境,是在较深的岩浆房中结晶的,形成花岗岩的岩浆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阿仁绍布二长花岗岩属准铝—过铝岩石,Rb/Sr平均比值为3.08,远高于整个陆壳的平均值。其物质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具有大陆边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反映在岩浆形成之前,地幔源区发生了俯冲交代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岩石化学研究认为,分布于地台北缘的印支期岩浆岩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源岩应为含泥质成分较高的岩石(但不完全是泥质岩或砂岩)。该岩石在压力小于1.5GPa(约50km)的条件下形成,其成因类型属于介于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一种过渡类型。本区印支期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大概类似不列颠的加里东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克里雅河流域黄土的矿物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里雅河流域黄土分布于昆仑山北坡的干燥剥蚀低山带至半燥剥蚀作用的高山带,该流域不同海拔高度7个典型黄土地层冲面样品的矿物组合特征,地球化学成份,强粉等古气候相关指标,反映本区黄土形成时期晚,是干旱寒冷气候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东昆仑三岔顶地区新发现的鲸鱼湖组英安流纹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英安流纹岩属钾质钙碱性岩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弱负Eu异常特征,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呈右倾型,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Pb、Tb、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非活动元素Yb明显亏损,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表现为驼峰式的地球化学模式,与板内玄武岩的分布曲线非常相似,Zr/Nb、Nb/Ta及Yb、P、Ti、Nb亏损等特征显示岩石具有壳幔混合特征。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5.47±0.36Ma年龄值,指示其形成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综合其构造环境、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数据,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与青藏高原内部俯冲过程中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北山甜水井地区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板块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上。区内发育晚古生代地层、侵入岩。红石山——百合山——六驼山构造带穿过本区,笔者通过对晚古生代地质体构造形迹特征的系统研究认为红石山——甜水井——六驼山构造带不具备板块缝合带特征,为一条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  相似文献   

14.
调查区位于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南邻成矿带南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区内各时期构造层及各类沉积地岩广泛分布,酸性花岗岩十分发育,形成的地球化学较复杂,结合区域内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论证分析。充分研究本区地层岩性与成矿的关系,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有利于总结规律并指导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5.
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东昆仑造山带—雪山峰—布尔汗布达造山亚带。在区内圈出以Au、As、Sb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8处,本区共划分含金矿化4条构造蚀变破碎带,2条金矿化体和2条锑矿体。大干沟地区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大多赋存于断层蚀变破碎带或次生裂隙中。  相似文献   

16.
崔楠 《西部资源》2011,(2):84-88
晚古生代是新疆东天山地区最重要的成矿时代,在晚古生代东天山地区经历了绝罗榙格地区裂陷槽形成和康古尔塔格韧性剪切带形成。其构造演化伴随了大量矿产的形成,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早石炭世以Cu-Pb-Zn矿化为特色,主要形成了火山一次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铜、铅、锌矿床;晚石炭世以火山一次火山热液型和岩浆熔离型成矿最为发育,其中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以铜、金矿化为主,岩浆熔离型矿床以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主,早二叠世是东天山的成矿高峰期,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动力变质热液活动有关,其中岩浆热液型以金铜矿床为主;晚二叠世仅见有动力变质热液型叠加金矿化。空间上吐哈盆地南缘(北带)铜矿带,康古尔(中带)金矿带,阿齐山—雅满苏(南带)铁、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以及中天山地块铁、铅锌、银成矿带。  相似文献   

17.
隆昌地区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弱熔结凝灰岩以及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组成,岩石SiO_2含量较高(76.96%~80.2%),富碱(Na_2O+K_2O=0.06%~7.59%),Al_2O_3(11.49%~14.67%)含量较高。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综合考虑其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于大陆板内造山带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十红滩北矿带地球化学剖面研究,该区地球化学分带明显,依次可分为完全氧化亚带、不完全氧化亚带、氧化—还原过渡带(铀矿石亚带、铀扩散晕亚带)及原生岩石带。各种元素在不同亚带具有不同的富集和分配规律,而工业铀矿化主要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提出在找矿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寻不同岩性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位置,指导十红滩铀矿找矿工程部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红格尔地区中下奥陶统乌宾敖包组中的火山岩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对该组火山岩的岩浆起源及构造环境进行探讨。认为该组所夹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并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该成果对研究本区大地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拉金矿矿区大地构造处于秦祁昆造山系-西秦岭造山带-南秦岭构造带-南秦岭加里东-印支断褶带,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志留系上统卓乌阔组,泥盆系下统当多组,泥盆系中统下吾那组,石炭系下统益哇沟组、略阳组,矿区位于录坝推覆构造西缘,断裂构造发育。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带控制,赋矿岩石为碎裂灰岩(构造碎裂岩)。矿床成因类型属卤水热液型金矿,地球化学、构造、蚀变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区域同类矿床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