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L波段测风雷达-GTS1型数字探空仪频率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701雷达—59型探空仪探测系统相比,L波段雷达—GTS1型数字探空仪探测系统对雷达频率的要求更为严格,频率调整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雷达天线自动跟踪、距离自动跟踪和探测数据的接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积累了一些雷达频率调整的经验。1放球前的频率调整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载波中心频率f。为1675MHz±3MHz,即载波中心频率范围为1672 ̄1678MHz,通常以接近1675MHz为最好。在放球前需要调整雷达接收机的频率,使之与探空仪的载波中心频率最接近。调整雷达接收机频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增益控制按钮置于自动状态,然后手动调整频率,使监…  相似文献   

2.
使用四川省国家气象站2020年和2021年汛期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两家数值模式24~72 h降水预报资料,采用频率匹配法订正两家模式的预报降水,并进行降水检验和个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频率匹配法使ECMWF、NCEP的小雨、暴雨预报技巧提升,但中雨、大雨的订正效果不佳。频率匹配法减小小雨空报率,使晴雨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频率匹配法减小暴雨漏报率,使暴雨TS评分提高,但它无法订正与观测雨量相差较大的暴雨漏报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暖季对流云与层状云的比例及与降水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5~2011年逐时地面台站观测云资料,分析了对流云和层状云及其比例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逐日融合降水资料研究了对流云、层状云与季风雨带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暖季(5~9月)对流云发生频率平均为15.4%,层状云为30.0%。对流云与层状云发生频率的比例在广东、广西、海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大于1,其它地区均小于1。伴随季风雨带的北进南退,层状云发生频率和云量中心均与降水中心对应,且层状云云带与季风雨带位置吻合,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也相同,说明季风雨带主要由层状降水构成,对流云发生频率和云量大值中心则位于季风雨带南侧。对流云和层状云发生频率/云量的变化在华南地区和江淮流域呈显著负相关,云的类型主要由大气稳定度决定。对流云和层状云发生频率在华北地区呈显著正相关,水汽是形成云的决定因素。就降水频率而言,华南地区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各占一定的比例,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层状云降水频率更大。  相似文献   

4.
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对流层上部冷涡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供了夏季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对流层上部冷涡出现的频率和典型云型。冷涡云型的特征是:冷涡中心附近是少云区,外部是大范围云带。对冷涡结构的分析表明:冷涡中心附近的少云区,在对流层里是干和冷的,它对应着天气尺度的下沉运动。冷涡外围的多云带是一条湿舌,从对流层下部向上直伸到400—300毫巴,并对应着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冷涡的特定结构,为台风初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有利背景条件:1.在其外部云带里提供了穿过对流层中部的高θ_(se)通道。这条通道有利于维持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扰动的存在。2.在其中心附近的少云区里,提供了补偿的下沉运动。这也是扰动能够存在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为数值预报模式对云系模拟能力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验证信息。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云的发生频率为35%,其中:低云的频率最大,接近21%;中云次之,频率14%;高云的频率最小。垂直分布上,低云最大频率的高度为5~6 km,中云为7~8 km,高云为11~12 km。水平分布上,高原东南部、西北部云发生频率较高,是高原的两个相对多云中心。低云与总的云频率水平分布基本一致;中云是高原北部、中部频率高,南部低,与低云明显不同;高云主要是夏季在高原南部频率高。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高原西部的低云频率高;春季高原中北部的中云频率高,西部和东南部的低云频率高;夏季南部的低云和高云频率高;秋季云发生频率都很低。在物理成因上,低云的形成主要是地形抬升作用,中云的形成与高原热力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强度与大风、干旱过程、异常大气环流的气候背景以及人为因素有关。它的物理过程是地表上升气流把疏松地表尘粒带入空中,并且在一定层结条件下形成和加强的。利用1958~2000年内蒙古中西部70个测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有三个强沙尘暴多发中心,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较明显,且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  相似文献   

7.
利用眉山城市2005-2017年的逐小时风观测资料,从风向频率、风速日变化特征等方面对各风向的通风效果进行了评估,确立了眉山城市的主导风向。结果表明,眉山城市的主导风向东坡区是以北风为中心的北东北风、北风和北西北风,彭山区是以东北风为中心的东东北风、东北风和北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东坡区是以北东北风为中心的北风、北东北风和东北风,彭山区是以东东北风为中心的东北风、东东北风和东风。  相似文献   

8.
叶勇  刘颖  张维 《气象科技》2013,41(1):32-36
简要介绍了第7批次生产的CINRAD/CC雷达频率源分机的主要信号流程,通过分析频率源分机主要信号流程并结合频谱仪对故障各关键点的检测波形,归纳了频率源分机故障现象和排除方法,并以频率源分机的一次典型故障为例对排除过程进行了细致阐述.归纳了CINRAD/CC雷达频率源对关键测试点的中心频率及功率谱幅值要求,提出了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基本的技术要求和维修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对相关雷达站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701雷达-59型探空仪探测系统相比,L波段雷达-GTS1数字探空仪探测系统对雷达频率的要求更为严格。经过半年多的使用,现将桂林L波段雷达有关频率调整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首先,在放球前的仪器准备过程中GTS1探空仪一般有两个载波中心频率(每部雷达和每批仪器可能有所不同,工作中应随时总结)即在两个不同的频点下四条亮线和回波都较好。高一些的在1677MHZ附近,低一些的在1671MHz附近,通常以高的为首选。在基测过程中,频率要求不高,调到1675MHZ左右都行。但当仪器拿出室外后,特别是气球升起来后要注意调整频率了,这时除了观察四条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典型区域2005~201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纵谷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纵谷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而短时强降水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则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在0.1~6.7次/年之间,纵谷区上段发生频率很低,怒江下游和金沙江下游周边流域出现2个大值中心。(2)纵谷区短时强降水年发生频率具有0.022次/年的增加趋势。发生频率逐月变化峰值在7~8月出现,纵谷区下段2个大值中心在6~9月均明显存在;逐候变化多峰值特征突出(36、39~44、47和51候4个峰值),且51候后的下降趋势强于36候前的增加趋势,候频率高峰到达时间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北早、西南晚的特点。(3)发生频率日变化主峰值多出现在凌晨,次峰值在傍晚。子夜前后、凌晨、清晨三个时段频率空间分布均自北向南、东南增加,怒江和金沙江下游的2个大值中心明显,而午后、傍晚二个时段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纵谷区中上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大,其西部多为夜发性短时强降水,而东部则以午后至傍晚的短时强降水为主,纵谷区下段发生频率日变化幅度小,午后、傍晚、夜间都会出现。短时强降水的这些时空分布特征与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地形及南亚季风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8—1987年的海平面天气图资料,分析了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点。主要内容有:爆发性气旋的发生频率,频率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大风强度及分布方位、气旋爆发前后的大风、中心气压、加深率等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ECMWF细网格模式降水预报和388个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网格降水量融合分析产品,在降水频率客观分析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卡尔曼动态频率匹配方法对ECMWF网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所得结论如下:ECMWF模式小雨以上量级降水预报频率较观测明显偏多,暴雨偏少;模式预...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黄、渤海是我国北方主要海域,同时也是我国沿海强风频率最大中心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较深的是锋面的活动难以掌握。无论是冷锋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还是暖锋自南向北移动,锋面各段的强弱变化和天气活跃程度都是绝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一种新的数据获取系统,它可以作为一些气象观测系统如自动气象站、用作二级标准的气象传感器以及系留气球或自由气球探测系统的核心设备。一、概述大气数据获取系统(ADAS)是一种小型的通用系统,它由 Z-80微处理机、可编程序的频率计数器、可选择的超高速数理芯片、几块 ROM 片、纸带读出器、发光二极管数字显示器、键盘、几个输入/输出端口、经纬仪接口组成,还带有供比较用的 HP-97计算器和盒式磁带记录器。与 ADAS 配合使用的各输入装置必须提供音频信号,此信号的频率是所测变量的测值的函数,由可编程序的频率计数器测出。参考频率和各种校准系数,通过键盘或纸带输入,然后由微型计算机计算所测气象变量的取样值并进而算出各种导出数  相似文献   

15.
小波变换作为新的信号分析工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如何将小波尺度与频率联系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求解小波的中心频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波的模型,并将模型推广到任意采样间隔与任意小波尺度.由于模型的非凸性,传统的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Rossler吸引子的粒子群算法.实验给出了常见小波的频率值,并通过一个通信信号检测的例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华南后汛期极端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华南89个代表站1969-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后汛期(7-月)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总降水量、强降水量、降水频率、强降水频率以及暴雨频率与强降水量阈值空间分布一致,广东和广西的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为大值区;强降水量、降水频率及暴雨频率很大程度影响着华南后汛期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强降水量、强降水频率、暴雨频率对后汛期总降水量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南后汛期极端降水在1992--1993年发生一次明显的年代际转折,1993年以来各指标的均值(除降水频率外)和方差均显著增加,华南发生极端旱涝的情况增多。另外,转折前后两个时段的总降水量、降水频率均呈减小趋势,但减小显著的区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701-X雷达系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在原701雷达基础上,改装成的新型探空雷达。它主要由主机、测角显承器、测距显示器、发射机、天线及计算机等组成。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等优点。根据雷达的改造设计原理,结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经验。(1)在探空仪器装配好,还未施放前,需调整雷达主机“频率”旋或使雷达接收的探空信号最强。在观测过程中,高空温度和电池电压逐渐变化,回答器的工作频率也随之变化,故要随时调整“频率”旋钮,使测角、测距波形清晰,幅度增高,使雷达处于最佳的接收状…  相似文献   

18.
贺新强  蔡荣辉 《气象》2005,31(12):57-60
对2002年6月21~23日发生在黄海-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系列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云顶辐射亮温(TBB)和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锋上的MCS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甚至大暴雨级强降水的主要系统;MCS的强降水中心(区)与TBB≤-32℃的频率FM、TBB≤-52℃的频率Fs高值中心(区)关系密切,由FM和Fs可以相当明显地反映降水的总体特征,而且比使用TBB低值中心(区)来反映降水的总体特征能力要强;地面的梅雨锋、低层的切变线、对流层上层的高压这种上下层系统的配置十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些地区对修理123- 1型收片机控制与分频电路的故障感到有些困难,主要是对它的线路原理还不够理解,现将线路原理和可能出现的故障分析如下。 本机有 2400Hz、 2496Hz、 2376Hz三种同步对相频率源,通过控制与分频电路使电机有三种运转速度,所以在电源电压正常的情况下,通过电机的运转变化,就能判断出电路中故障的大致部位。 同步电路有三个音叉振荡器,一个是振荡频率为2400Hz电磁式音叉振荡器,作同步频率源,另二个是压电式音叉振荡器,振荡频率分别为2496Hz和2376Hz,是对相  相似文献   

20.
近四十年我国东部盛夏日降水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38  
基于中国地区740台站的日降水资料,细致分析了近40年我国东部盛夏即7、8月份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按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东部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盛夏降水变化主要受暴雨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占总降水变化60%以上。近40年来,盛夏长江流域降水量、 降水频率、极端降水频率以及暴雨降水强度均呈增大趋势,在华北地区则呈减小趋势,除降水频率在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绝对值比华北地区小外,另三个指标在长江流域的趋势变化值大约是后者的2倍。降水强度在中国东部表现出一致的增大趋势,但华北地区增大趋势不显著。华北地区降水的减少主要是小雨强度降水频率减小的结果,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该地区也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小雨强度降水频率减小趋势大值中心值达到-3%/10a,比中雨以上强度降水频率变化趋势值大一个量级;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多,是各强度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在区域平均降水频率、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频率、最大降水量的时间序列上,彼此均为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频率和极端降水频率序列在两区域的相关系数通过99%的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除华北地区降水强度外,其他降水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跃变。与1970年代末的气候跃变相对应,华北地区降水频率较之长江流域的跃变明显;但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在1970年代末的跃变较之华北地区更显著,其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频率以及最大降水量均于1970年代末期前后发生显著年代际跃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