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开玉 《气象科学》1995,15(1):65-71
为合理利用我国降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全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降水是琢其稳定性特征,得出:我国降水量较丰富的东部和南就地区降水较稳定;台湾,海南和东南沿海降水稳定性比内地小;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多的季节比少的季节降水稳定。  相似文献   

2.
1951—1994年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统计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采用三级逐步判别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了客观诊断。结果表明,利用5个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可定量诊断我国夏季降水雨型。在1951年-1994年的资料中,历史拟合达44/44。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备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各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1994,18(5):586-595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夏、秋积云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特征及其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湖南1979—1988年夏秋外场观测的资料,分析了积云雷达回波和降水的特征,建立了用雷达回波参数估算单站积云降水量、水层厚、总降水量和雨强的回归关系式,并用湖南积云降水资料和广东积云降水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估算积云降水的方法对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宁亮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6,25(3):357-365
利用EOF方法,分析了NCEP/NCAR 1948—2002年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全球地面感热资料,揭示了北非和青藏高原感热的振荡特征。分析了振荡关键区的感热距平与我国东部51个测站1951—2000年汛期降水距平的相关关系,用SVD方法分析了关键区感热距平场与我国东部51个测站全年各月降水距平场的空间耦合和时滞关系及关键区感热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非和青藏高原两个区域的感热变化呈负相关,它们对我国华北、江淮和华南三个区域的汛期降水滞后影响明显。感热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以年代际为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聚类分析对全国160站1951~1992年的年降水标准化资料做分析,结果可划分为两大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非干旱区,在此基础上进行降水区划及降水分布型研究,得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致分成9个小区以及它的3种年降水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冬季地温场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利用我国141个测站1980-1997年间12月-2月3.2m深度地温资料和中国160个测站1951-1997年间6-8月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分析,对冬季地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地温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高温或低温;东西相反的东高(低)西低(高)型;南北相反南高(低)北低(高)型。旋转后的前4个载荷向量场可较好地代表中国冬季地温的4个主要异常敏感区:北方区、淮河区、西北区和江南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90年代以来西北区、华南区冬季地温呈下降趋势,北方区、淮河区、江南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北方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黄河以北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多;当淮河区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多,而使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降水偏少;当西北区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当江南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四川-云南南部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
不同天气系统下我国云雨水化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5-1993年我国10个省市飞机观测的云水化学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对我国云、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平均而言,我国北方地区云水不酸,南方地区云水酸。降水天气系统对云化学组分有一定的影响。北方地区受蒙古低涡影响时,云水中Ca^2 明显增多,表现了沙尘污染的特征;南方地区静止锋降水时,云水酸,离子浓度也高。  相似文献   

10.
喻桥 《四川气象》1995,15(4):40-41
利用实时和前6小时的红外和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和同时的地面实测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强度与红外、可见光亮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用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阈值法得到大暴雨,暴雨,大雨,中小雨4个等级的降水,以指导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估算青藏高原降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隔为3h的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上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1981 ̄1983年6、7、8月的红外云图资料与相应地区的降水资料,建立利用卫星云圈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式。检验表明该方法对称补青藏高原上地面站稀少,降水资料不足的缺陷很有帮助,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状况、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旱-湿转变周期的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研究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旱涝变化的动力行为与规律,提出了利用气候层次理论,突变点数建模技术和子波分析技术结合来构建其在某一气候层次上的动力模式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我国华北多个站点降水资料分析和构建其年代层次变化的动力模式。最后应用所得的模式从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我国华北地区的干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降水湿润都明显短于旱期,干旱期要持续二十几年,而湿润期仅有几年左右。旱长湿短是华北地区降水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建华  杨林增  陈秋萍 《气象》2006,32(9):95-98
利用Visual Fortran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及有关算法,研发了多普勒雷达定量测量武夷山九曲溪降水软件系统,利用2002-2004年建阳CINRAD雷达28个过程的回波强度资料和福建省中北部27个地面雨量站与武夷山九曲溪10个自动雨量站的降水资料,通过“最优化处理法”和“相关性检验”等算法确定了三个不同区域三种不同降水类型的9组最优A、b值。利用所得的最优A、b值与最优混合扫描的回波强度资料作为输入,其生成的三种降水产品,在运用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方面,比建阳CINRAD雷达的PUP降水产品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东亚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 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有英国Hadley中心的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F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而和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主为化,表明海冰与我国气温及降水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省21个气象台站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降水a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各地降水日变化主要有夜雨型、日雨型和双峰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北疆冬季降水异常的同期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NCEP/NCAR1979-1995年17年全球旬平均网格点资料及北疆8个站1979-1995年17年冬季(12-2月)降水资料,选取了3个降水偏多年,4个降水偏少年,分别计算了偏多、偏少年对应北半球范围内500、100hPa冬季平均高度场及距平场,分别计算出对应新疆范围内极锋锋区的强度和位置,指出北疆冬季降水偏多、偏少与欧亚中高纬环流特征有关,与新疆上空中纬度极锋锋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的微波成像仪(TMI)和星载测雨雷达(PR)资料,从台风Acre(2004)接近台湾岛的观测资料中选取3个时次的数据,采用4种不同方法进行TMI反演降水试验。结果表明,常用的仅用高频通道反演降水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多通道直接组合法的反演结果虽然稳定性很好,但始终无法达到最佳,多通道直接对数组合法的反演结果虽然有时较好,但反演结果不稳定,而多通道间接对数组合法既可以较好地表征弱降水区的范围和强度分布,又能描绘强降水区的位置,且反演效果稳定,是由微波亮温资料反演洋面降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结果对于利用我国自行发射的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反演降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长序列资料测站点中月降水与月均温资料较全的6个站点:西安、广州、汉口、沈阳、重庆、上海,以10a为一次成组实验,时域分辨率定为季,计算出各季月降水与月均温的相关系数,然后用相关分析和贝努里概型分析月均温与月降水之间的相关联系,初步得出我国长序列资料测站点春、夏、秋、冬月降水与月均温的相关稳定性联系。结果表明:①我国月降水与月均温在春、夏、秋、冬季均存在相关关系,以夏、秋季节最显著且为负相关,故我国常见干热或湿凉型夏、秋季;②我国华南地区春季月降水与月均温负相关关系显著,故常呈现干热或湿冷型春季;西北地区冬季月降水与月均温负相关关系较为明显,常呈现干热或湿冷型冬季。  相似文献   

20.
近45 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