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研究了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发育和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存活率以及金星幼虫和Ⅵ期无节幼虫所占比例方面,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对网纹藤壶幼虫的投喂效果均明显优于小球藻;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培养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高于老化扁藻(p0.01)。因此,以旺盛期亚心形扁藻作为幼虫培养饵料应更有利于藤壶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有8种藤壶,其中以绿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为优势种。根据藤壶优势种的分布状况,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群落可分为三种类型:1.日本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 japonica-绿鳞笠藤壶群落;2.白脊藤壶-绿鳞笠藤壶群落;3.泥藤壶-白脊藤壶群落。研究结果还表明,各藤壶群落的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减少。生物量一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附着密度则冬季较高,春季较低。潮汐是影响河口区硬相潮间带藤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藤壶属(Genus Balanus)是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藤壶科(Family Balanidae)中最大的一属,它在有害海洋附着生物中是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附着于船底、水下设施或建筑物上,致使船舰燃料消耗增加,航速减低,降低浮标浮力,缩小管道通路,侵占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筏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常造成一定危害,同人类的关系颇为密切。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附着生物防除工作的进展,对于种类的确切鉴定和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需要日益增多,只有在搞清种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除工作。 中国近海的藤壶属,国内外仅有一些零星记载,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报告。我们早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我国沿海常见的一些主要附着生物,特别是当时作为“布纹藤壶” Balanus Amphitrite communis Darwin(=B.reticulatus Utinomi)和“克氏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krügeri Nilsson-Cantell(=B.uliginosus Utinomi)描记的两个类型,无论在栖息环境、繁殖习性或幼虫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因而怀疑它们不是一个种内的亚种,而应属于不同的种。为了解决上述和类似的问题,给生态和防除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本资料,我们对藤壶亚目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鉴定31种和亚种,分隶于7个亚属,其中有6新种,有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种名录见190页)。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一些学者和我们的工作证实藤壶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Lindner等(1969)对缺刻藤壶Balanus crenatus Bruguieri进行了溶解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藤壶胶不溶于苯、稀酸、稀碱等溶剂;李刚等(1978)认为藤壶胶是一种交联度很高、结合很牢固的蛋白  相似文献   

5.
任先秋 《海洋与湖沼》1980,11(2):150-153
在整理鉴定蔓足类(Cirripedia)小藤壶科(Chthamalidae)标本中,发现四板小藤壶属(Tetrachthamalus)的一新种,描述如下: 中国四板小藤壶(新种)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sp.nov.(图版Ⅰ) 正模式标本 C81073-1,峰吻径4.7mm,侧径4.4mm,高1.6mm,采自广东省海南岛新盈,附着于潮间带栖息的蛉笠藤壶Tetraflita squamosa squamosa壳上。1957.7.25,采集者:王永良。 副模式标本 C81073-2,峰吻径6.2mm,侧径5.5mm,高2.0mm;C81073-3,峰吻径6.0mm,侧径4.8mm,高2.1mm;C81073-4,峰吻径5.3mm,侧径5.0mm,高1.8mm;C81073-5,峰吻径5.8mm,侧径4.9mm,高1.5mm。采集地、时间和采集者同正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中国近海蔓足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记述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的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一新属——星笠藤壶属Astroclita gen. nov., 2新种,另有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笠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是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组成中的主要种类,特别是大型的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Bruguiere)和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等也可以附着于浮标、船底或码头上,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藤壶(Balanus)是重要的海洋污损生物。研究报道在藤壶胶形成过程中,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未见藤壶来源的LOX的重组表达和性质研究的报道,这已成为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的瓶颈。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聚焦海洋污损生物藤壶来源的LOX,通过系统筛选原核表达载体和LOX结构域,首次实现了藤壶来源的赖氨酰氧化酶(BalLOX)的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率为0.28 g/L,是文献报道的哺乳动物来源LOX的373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BalLOX具有较高的生物酶活性。该研究为后续深入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及LOX在藤壶粘附中的角色和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海区无柄蔓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分布在珠江口东南海区;而琼东海区仅发现2种;琼东南海区有8种;莺歌海海区11种和北部湾海区10种。纵肋巨藤壶、美丽藤壶和珠江藤壶为珠江口东南海区特有种。研究无柄蔓足类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区的分布及其与海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也为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及污损生物的防除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9.
网纹藤壶初生胶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刘承松 《海洋与湖沼》1978,9(2):224-229
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藤壶的生活史包括短暂的浮游生活幼虫期和固着生活的成体期。藤壶自金星幼虫附着在一个表面上变态为成体后,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蜕皮一次就需要分泌一圈胶粘物质,以保持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的粘着状态,这种胶粘物质称为藤壶初生胶;而藤壶在各种意外损  相似文献   

10.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兴化湾口东北面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2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平均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可达23 394ind./m~2和8 494. 4 g/m~2。其它优势种还有刚毛藻(Cladophora sp.)、叉节藻(Amphiroa sp.)、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史氏菊海鞘(Botryllus schlosseri)等。夏季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30. 5 mm、100%、25 175 ind./m~2、8 783. 6 g/m~2,其次分别为秋季、春季和冬季,下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上半年,附着强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11.
绿球藻目两新种及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松 《海洋与湖沼》1990,21(4):343-345
1982—1987年,作者先后在安徽的36个县(市)和地区,共采集藻类标本约1000号,已鉴定出属于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的植物约150种。 本文报告的是其中的两个新种(Actinastrum subcornutum and Crucigenia setifera)及1个新变种(Tetradesmus cumbricum var. graeilis)。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和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藻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87,18(5):437-441
本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0多年来在我国各海区进行调查时所采获的海螂科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新种和新记录,它们是第一次发现于太平洋的球海螂属的两个新种:黄海球海螂Tugonia huanghaiensis sp.nov.和中华球海螂Tugonia sinensis sp.nov.。另外还描述了两个新记录:矩形拟海螂Paramya recluzii和侧扁隐海螂Cryptomya busoensis。加上过去由各学者报道的砂海螂Mya arenaria、日本海螂Mya arenaria japonica和截形脉海螂Venatomya turncata,中国近海共有海螂科7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个以带有定时器的低功耗微处理机为主体的温度记录器。其定时器用于开动微处理机,可由一个开关定为0.5、1、3或30分钟。仪器通过处理一个电容器向热敏电阻放电的时间来测量温度。仪器在工作中能显示温度值,并把温度值保存在微处理机的RAM之中。总共资料容量为2816次测值,量程为0~35℃,精度±0.1℃,分辨±0.02℃。 温度记录器具有液晶显示器,可直接读出温度值,配有标准计算机接口RS-232,能把保存的资料方便地倒给个人计算机。 这项工作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A.Bradley博士指导的。他提出的原理对研制可靠而廉价的温度记录器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两个新的群落多样性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兰平 《海洋科学》1999,23(1):25-28
群落多样性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态学特征,反映群落自身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目前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1]。关于群落多样性的概念和衡量方法马克平1993年、1994年,BriggsJ.C.1994年,BickmanM.1968年已有评述。但过去各种衡量方法采用的多样性指数只注重洋方大小和物种丰富度,忽视了物种在分类学上存在的多样性差异,而本文介绍的两个应用于海洋底栖生态学研究的新指数[6],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并同其他几个常用的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1过去常用的几个指…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53,1954,1956,1976,1986,1987年等数年中,采自江苏南京、苏州、东台等21个市县的标本中的4新种,即: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繁枝鸟巢藻(Tolypella ramosa)、单生轮藻(Chara unica)、矮冠轮藻(c. brevioronula),一新纪录——安氏丽藻(Nitella annandalei)。  相似文献   

16.
爱神螺科(Eratoidae)是宝贝总科中的1个小科,均为小型动物,全世界分布的种类也很少,最多不超过40种,故以往我国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仅报道过3种(Yen,1936; Kuroda,1941;张玺等,1975)。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40余年在全国沿海搜集到的标本,整理鉴定为7种,分隶于3属2亚属,其中有2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绿球藻目的新种和新变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钦止和沈国华等人于1950、1952、1955和1990年自湖北、江苏、广西和黑龙江等地采得标本,经鉴定表明,它们为中国绿球藻目,分隶于6属的8个新种和4个新变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从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myops的消化道内检获细尾属1新种:厦门细尾吸虫,新种Eriepturusxiamenensissp.nov.。新种与狗母色细尾吸虫E.trachinocephaliYamaguti,1970和带鱼细尾吸虫E.trichiuriGuetShen,1978相似,但它们可以从虫体大小和虫卵大小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西藏原生动物肉足虫一新种和两新亚种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韫芬 《海洋与湖沼》1981,12(4):358-361
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66、1973—1976年在西藏全境采集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标本,作者从中共观察到原生动物458种,其中肉足虫170种,纤毛虫288种。关于西藏原生动物的分类区系、地理分布、生态特点等已另有报道。本文仅对匣壳虫属Centropyxis中一新种、二新亚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隆头鱼之一新属新种——尖尾新丝隆头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年的西沙群岛鱼类区系调查中,我们曾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和永兴岛附近水域,先后三次采到5尾前所未曾见过的隆头鱼类标本,经过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尖尾新丝隆头鱼”,(Neocirrhilabrus oxyurus gen. et sp. nov.)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