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华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地层研究的一部分。以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整体作为研究范围,应用界线层型概念以及与首要门类生物地层单位界线的相关性讨论了各个年代地层界线,包括石炭、二叠系界线、石炭系内部界线和二叠系内部界线,并采用了国际通用阶名,与国内外相当地层界线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建立了系统的和完整的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年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建强  王训练  于炳松  林畅松  李兴武 《地层学杂志》2001,25(4):241-246,298,T001,T
以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古生代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和典型范例为基础 ,讨论了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年代地层方面 ,进一步强调以初始海泛面 ( FFS)作为优化年代地层“阶”的标准。从自然界线的观点 ,建议将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 GSSP)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优化至初始海泛面 ( FFS)。探讨了三级层序结构与生物宏演化阶段之间的可能关系。在岩石地层方面 ,强调以层序地层的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 )优化组、段界线。  相似文献   

3.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西藏申扎德日昂玛一下拉和昂杰剖面石炭-二叠系发育,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都是在这两个剖面上建立,然而,其中的一些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是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组合而不是据其岩性特征,不符合多重地层划分的原则,该文对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纪岩地层系统提出了一些见解,并简要讨论了石炭-二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中、上寒武统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生物地层对比基础之上通过对河北顺平清醒剖面、山东张夏和河北赵各庄标准剖面以及北京西山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将华北地台张夏阶和上寒武统自下而上划分并命名了5个总体向上变浅、以间断加深面为界的层序:张夏层序、崮山层序、崮长层序、长山层序和风山层序,并将上寒武统的4个层序与美国的相应层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层序地层单位与原来的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用层序界面对原有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进行了优化;同时探讨了在克拉通陆表海背景下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以及相应的地质填图方法。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多重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0个大体均匀分布于华北地台的地层剖面为基础,以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整体性为依托,对华北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多重划分研究,在岩石地层方面,研究了地层分区、划分了18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分析了组的穿时性,在生物地层方面,重点介绍了蜒、古植物和孢粉生物地层,划分了各个组合带、延限带和顶峰带,分析了生物演化系列,空间展布和对比,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认识,在年代地层方面,应用界线层型概念以及与首要门类生物地层单  相似文献   

6.
<正> 河南西部禹县大风口是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系分布的重要地点之一,经1934年孙健初和1937年潘钟祥研究后早已著称于世。大风口剖面之石炭、二叠纪地层厚约千米,地层出露完好,剖面连续,是进行地层研究的理想地区。华北地台之晚古生代沉积一般分为北、中、南三带,各具不同的特点。著名的山西太原西山剖面主要代表地台中带面貌;而地台南带则以禹县、平顶山、淮南等地为代表。这一地区自晚石炭世晚期开始,成为华北地台和华南广阔海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同时在石盒子组发育了良好之煤层,因此具有较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石岩系—二叠系界线的腕足动物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炳恒 《地质论评》1998,44(2):113-119
依据现代地层学理论,年代地层界线应具有全球一致性或近一致性。根据华北地台石岩纪,二叠纪地层特点,笔者主张在华北地台以Pseudoschwagerina(s.s)带底作为二叠纪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豫西鲁山下汤和临汝罗圈震旦系剖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区域上该地层的发育特征,初步识别出3个Ⅰ类层序.前两个层序分别与岩石地层单位黄连垛组和董家组相当,属于缓坡沉积相模式(rampdepositedmodel);第三层序由罗圈组和东坡组组成,沉积于具陆架坡折(shelfbreak)的盆地中.豫西与扬子地台震旦系层序基本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北地台岩石及地层出露面积的测量,并根据10个次级构造单元的统计,得出:华北地台陆地面积为1403177km2,其中基底岩系137312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9.80%;盖层(包括第四系)1097661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78.33%;岩浆岩面积166436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11.8%(其中深成岩占65.13%,浅成岩占1%,喷出岩占33.87%),且各时代岩石和地层有规律地分布。太古代与早元古代基底地层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东部和北部,特别是胶辽台隆、山西断隆和内蒙地轴;中上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地台的北部和东部,特别是豫西断隆和燕山台褶带;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中部和南部,特别是山西断隆和鲁西断隆;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中部和西部,如鄂尔多斯台坳、内蒙地轴;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南部和西部,如华北断坳和鄂尔多斯台坳。从整个华北来看,从东北向西南地层由老到新,反映出华北地台的演化是从东向西,从北向南,岩浆岩有沿地台北部和东南边缘分布的特征。从时代上看主要是以燕山期的深成侵入岩为主。本次测量结果已用于设计华北陆壳的体积模型和质量模型,计算华北陆壳的元素丰度  相似文献   

10.
湘南区域构造应力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有林  林舸 《湖南地质》1996,15(3):134-136
该文应用构造应力解析的方法,对湘南地区地槽,地台,地台期后活化作用三个阶段地质演化过程中所发育的构造,岩石,地层等特征进行了讨论,并简略地分析了影响湘南地区构造应力格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腕足动物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现代地层学理论,年代地层界线应具有全球一致性或近一致性。根据华北地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特点,笔者主张在华北地台以Pseudoschwagerina(s.s)带(确切地说是最早出现该带特征化石层位)底作为二叠纪的开始。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台若干典型地点界线附近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腕足动物面貌在界线附近有清晰的变化,与界线标志(竹蜓)属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界线的辅助标志具有区域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豫西郁山铝土矿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西郁山铝土矿床是河南省新发现的一大型隐伏铝土矿,属华北地台G层铝土矿。以系统的中—深部钻探工作为基础,根据含铝岩系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将郁山矿区内上石炭统一段分为2个相和4个微相。提出郁山铝土矿床含铝岩系形成于滨海泻湖潮坪环境,铝土矿主要赋存于豆鲕状(含砂砾屑)铝土矿微相中,为局限潮下带上部环境;认为郁山矿床含铝岩系经历了3期规模不断增大的突发海侵到缓慢海退的沉积环境演化旋回,并形成矿床的3个铝土矿层,最后一次大规模海侵—海退事件形成了区内最连续的铝土矿层(体)。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华北地台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麓石炭纪盆地沉积和构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别山加里东构造带北麓的石炭系为残留海盆地沉积 ,分布限制在潢川—固始—肥中断裂以南和信阳—商城—金寨—舒城断裂以北 ,保存在南翼向南倒转并有逆冲推覆构造的复式向斜中 ,中部被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破坏。排除构造重复 ,石炭系总厚 >2 0 0 9m (掩盖部分未计 ) ,按岩石地层单元分 5个组 ,各组之间均为断层接触。自下而上花园墙组为以复理石为代表的深水浊积扇和具有向上变细序列的陡坡扇沉积 ;杨山组为辫状河和滨岸辫状三角洲含煤沉积 ;道人冲组为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滨浅海沉积 ;胡油坊组分布最广 ,为微咸水盆地陡坡扇、浊积扇沉积 ,有特征的复理石和滑塌沉积 ;杨小庄组为碎屑海岸含煤沉积。下统和上统的界限位于道人冲组中下部厚层砾岩的底部。古水流方向以自南指向北占优势 ,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大别山区。石炭系下统砾岩为远源硅质正砾岩 ,含大量脉石英砾石 ,母岩为岩浆热液成因 ,现已无保存 ;上统砾岩为近源陡坡环境形成的复成分、多杂基的副砾岩 ,为浊积砾岩 ,其中脉石英砾石明显减少 ,含千枚岩和沉积岩砾石 ,母岩主要来自南侧的信阳群 /佛子岭群等。复理石、滑塌、浊积砾岩的存在表明石炭系具陡坡陆缘海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 ,并发现有少量火山岩碎屑 ,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稀?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北部晚石炭世古植被演替及其古气候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拴马桩煤系植物化石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台北部晚石炭世的古植被在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之交发生了重要变化:斯蒂芬期以前,种子蕨类占主导地位,随后是以Pecopteris为代表的树蕨真蕨类植物和有节类成了植被的主要类群。这种型式的古植被改变不仅与华北晚古生代植物群成分在本溪组与太原组界线上出现的真蕨类、有节类"新生峰点"相一致,而且与欧美基本植被在维斯发D期-斯蒂芬期的改组大体吻合。据叶相及煤中的碳同位素分析,晚石炭世晚期存在一个古气候升温事件。上述古植被的改组可能是这个升温事件的正反馈。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江油马角坝、北川沙窝子是龙门山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区域性主要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地,对这两地及前龙门山北段地区的调查发现:1)前人关于马角坝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和马角坝组主要化石群的记载有与实际不符之处,当地实际缺失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地层,总长沟群的时代应属晚维宪—谢尔普霍夫期,重新厘定马角坝组含义,新指定北川桂溪沙窝子的长滩子剖面为该组的参考剖面;2)在长滩子剖面长滩子组顶部Beichuano-phyllum与Cystophrentis珊瑚化石富集层之上、马角坝组Pseudouralinia富集层之下的大套厚层白云岩层组合的中上部层位,发现Cystophrentis等化石,基于这套厚层白云岩组合的岩性特征明显、顶底接触关系清楚、区域展布广泛,建议引用前人提出的黑岩窝组,同时对黑岩窝组的岩性、岩层组合与古生物组合特征、厚度和时代归属等作了补充和修正,根据其中所含生物群认为黑岩窝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晚期;3)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地层对比,探讨了龙门山石炭纪的古地理格局及环境演变,认为除前龙门山中部的桂溪—沙窝子等狭窄地区因长期地处泥盆纪海水入侵通道,地势低洼,出现了残存式的杜内期沉积外,前龙门山南、北段广大地区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已大部抬升露出水面,直到维宪晚期的全球性海侵,前龙门山遂再度没于水下,出现准平原化浅滩相沉积环境,并延续至石炭纪末。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大的早前寒武纪克拉通,一般认为其演化史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早奥陶世末到中石炭世初存在着巨大的沉积间断,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地台外缘仍发育着上述间断期间的地层,从而可据此揭示出该时期地台的地史经历、大陆边缘的位置和性质,早古生代期间地台内部主要受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影响,海水源自古秦岭洋,朝鲜半岛上的所谓“临津江带”不宜与秦岭造山带对比,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大陆边缘的确定,提示早古生代时阿拉善地块可能不属于中朝地台,周边大陆边缘的存在表明中朝地台是一个完整的陆块,不象是与杨子陆块来自统一的“中国地台”。  相似文献   

17.
辽东复州湾中石炭世地层兼论华北地台中石炭统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地台中石炭统本溪组一般仅代表中石炭世晚期沉积。从已知的几十个海陆交互相本溪组剖面来看,其中(虫筳)类生物群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牙形石生物群为Idtognathodus magnificus-Ⅰ.claviformis-Neognathodus ruondyi带,在整个华北地台均可依此进行对比。但在辽东半岛南缘的复州湾一带,中石炭世沉积特征却恰好与本溪剖面相反,下部层段以灰岩为主,上部层段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含6层灰岩,(虫筳)类以Profusulinella的丰富种群为特征,可建立Profusulinella带,并可进而划分为3个亚带。牙形石则为Idiognathoides sinuatus-Ⅰ.corrugatus-Declinognathodus lateralis带。复州湾含灰岩为主的下部层段和本溪含碎屑岩为主的下部层段对比,依前者之生物组合建立本溪组下部复州湾段(c21),代表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早期沉积;复州湾以碎屑岩为主的上部层段和本溪含5层灰岩的上部层段对比,依后者之生物组合限定为本溪组上部牛毛岭段(c22),代表华北地台中石炭世晚期沉积。  相似文献   

18.
东天山企鹅山群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争议已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于库姆塔格沙垄地区企鹅山群中的两套碳酸盐岩中, 分别发现了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suberectus, Idiognathoides sinuata和珊瑚Pelalaxis intermedia, Lithostrotionella rarivesicula, Fomichevella kiaeri, 确认其时代分属晚石炭世罗苏阶-达拉阶和达拉阶-小独山阶, 分别重新厘定为底坎尔组和脐山组.由该两组沉积地层隔离的两套火山岩, 空间上分布相对固定, 岩石组合特征明显, 野外极易识别和区别, 大区易于对比, 且分属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库姆塔格沙垄地区企鹅山群可进一步解体并由老到新厘定为小热泉子组、底坎尔组、企鹅山组和脐山组等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9.
The last decade has been marked by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the conodonts characteristic of the Kasimovian and Gzhelian stages in shallow-water sediments of the type sections in the Moscow Basin and the deeper facies of the South Ur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studies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conodont zonation in Russia and abroad, and proposes a refined zonal conodont scale for the Kasimovian and Gzhelian stages, which may be included, as a standard, into the general Carboniferous scale of Russia. In this scale, the Kasimovian and Gzhelian stages correspond respectively to six (subexcelsus, makhlinae, sagittalis, cancellosus, toretzianus, firmus) and five (simulator, vitali, virgilicus, bellus, wabaunsensis) zones. The proposed scale works for the entir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and the Urals from the Novaya Zemlya Archipelago in the north to the Mugodzhary Mountains in the south. These regions of Russia are occupied by Upper Carboniferous marine facies. At several levels (especially in the Gzhelian Stage), the scale reliably correlates with zones of the Missourian and Virgilian stages in North America and also Dalaun and Mapingian stag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第二产铝大省,而铝土矿所在地层层位石炭系本溪组划分长期以来争议不定。本文通过对河南本溪组地层层位的岩性组合、动植物化石组合及其孢粉组合等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比,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 豫北鹤壁本溪组是一个跨滑石板阶和达拉阶的岩石地层单位;(2)河南省焦作本溪组上界应与达拉阶上界大致接近;(3) 豫西地区本溪组应属于跨滑石板阶、达拉阶及马平阶三个不同时代的岩石地层单位;(4) 嵩箕北区本溪组生物群属晚石炭世之产物;(5) 嵩箕中区本溪组生物群更比嵩箕北区的年代晚。综上所述,河南铝土矿所在地层-本溪组含铝岩系为一“ 穿时冶性清楚且典型的岩石地层单位,如果以目前石炭世的划分方法,河南省本溪组既有晚石炭世早期,亦有晚石炭世中期,是一个同相异期的岩石地层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