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2.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花生是柳城县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十年来花生作物发展较快,由六十年代初的3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6—7万亩,最高年达8万多亩。多年来,该县花生单产,虽有提高,但均在百十斤之间徘徊,与区内高产地区亩产300~400斤相比,产量是低而不稳的。究其原因,与品种、栽培水平、水肥以及气候条件等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4.7%。1970~1980年全年平均亩产85.8斤,最高152斤,最低55斤,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稳产高产途径,我们对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防御对策,为本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麟游县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到80年平均为51521.7亩,其平均亩产为56.5斤,播种面积仅次于宝鸡市十二个县、区的宝鸡、凤翔县,但论其亩产确是最低一县。7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比50年代少一万多亩,比60年代少两万多亩,平均亩产60年代比50年代少6.9斤,70年代(包括80年)又比60年代少12斤。产量最高的1956年,平均亩产为108.0斤,最低的76年,平均亩产为27.2斤。上述  相似文献   

6.
李连起 《气象》1987,13(1):38-38
无棣县是金丝小枣的主要产地。现有枣粮间作面积21.6万亩,枣树330万株,其中结果树140万株,年产干枣1600多万斤。据建国后30多年的产量调查,单株干枣产量平均为6斤左右,历年单产最低值是1.2斤(1961年),最高值是13.5斤(1982年)。为探索其长期低产的原因,我们着重进行了气候因子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了1959—1985年,全县历年金丝小枣的单产量;历年枣树年生长期间的光照、积温、降水以及枣树开花座果期(20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表略)。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小枣产量最显著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7.
顾建中 《气象》1984,10(6):28-29
西瓜汁多味甜,消暑解渴,是人们喜受的夏令瓜果之一。上海郊区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七十年代全市平均每年种植西瓜5.6万亩,1982年以来,扩种到10万多亩。1965—1983年,全市西瓜平均亩产30.4担,但产量不稳,年际变化大(图1)。如全市西瓜平均亩产,1978年最高为48担,1983年最低仅6.7担。两年的平均亩产竞相差41.3担之多。西瓜产量不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农业气象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瓜原产非洲,喜温好光,最怕多雨。上海西  相似文献   

8.
俞康财 《气象》1985,11(6):22-23
张掖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川区拔海高度为1412—1700米,是依靠祁连山融雪的灌溉农业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热量不多温差大,降水稀少变率大,大陆性气候显著灾害多。近几年来玉米种植面积9—11万亩,占秋粮作物面积的62—66%,总产量占秋粮总产的70—72%。1971年单产只有351斤,1980年达892斤,产量很不稳定。因此,我们分析玉米生育期间对热最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邵开启 《气象》1982,8(10):32-32
雎宁县种植棉花的历史比较长,但由于对本地气候特点掌握不好,所以产量一直是低而不稳,一般年份亩产只有几十斤,1979年平均亩产为46.7斤。而1980年,全县17万5千亩棉花,平均亩产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了114斤,单产、总产、收购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我县棉花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并不好,从4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丽水地区在1980年以前,柑桔面积仅1万亩,自1980年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6.5万亩,但投产面积的平均亩产还不足500公斤。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气候条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获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是本地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于1985—87年开展了对柑桔果实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我地主要栽培作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其产量的丰歉对粮食总产影响极大。以十五团24年(1952—1975)的小麦平均产量看,仍存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历年亩产平均171斤,而历史亩产最高的1967年和历史上最低的1962年相比差额竟达260斤以上,这也表明我地小麦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我县冬小麦种植面积为45万3千余亩,平均亩产达266斤,比头一年增产43%,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旱原地区冬小麦亩产的年际变化很大,以蒲城为例,从1953年到1980年,最高亩产318斤(1975年),最低亩产仅109.6斤(1958年),多年平均亩产大约190斤左右。造成产量200斤左右的波动,除去生产技术水平及品种等因素外,在气象条件方面,降水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旱原冬麦生育期的气候背景。渭北旱原东起韩城西至宝鸡,北起洛川以南,南到乾县、三原以北,蒲城位于旱原的中间地带,因此,不妨以蒲城为例  相似文献   

14.
钦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水、温资源丰富是水稻的良好适生地。水稻在钦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亩产由解放初期4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亩产逐年递增15斤左右。但是年际产量不够稳定。造成年际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因素、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晚稻平均产量总的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如南宁市郊区1965年平均亩产只有299斤,1977年上升到452斤。邕宁、武鸣、横县、南宁的生产水平虽然不同,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县(市)产量的上升趋势基本上  相似文献   

16.
1975年冬到1976年春我省在海南岛南部崖县、乐东、陵水一带,搞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不育系种子(以下简称冬季南繁)三万三千余亩,获得全省平均亩产70多斤的好收成,其中十二个县和农场的育种队平均亩产过100斤,慈利县育种队50多亩突破亩产200斤大关。冬季我们从大陆到海南岛的目的是加  相似文献   

17.
我区历年复种指数在104—110%。年平均复种面积46万亩,最高年可达60万亩以上。主要复种作物有大豆、小糜子和养麦,尤以小糜子为主。由于我区农业气候资源一年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因此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复种面积,对增加粮食年总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用平凉地区历年小糜子代表复种作物,以其亩产与平凉市历年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了影响复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初步探  相似文献   

18.
一、光温生产潜力的探讨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段,祁连山北麓,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干旱少雨温差大。主要作物为春小麦,1980年播种面积84.38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3%。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作物良种化程度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产量有  相似文献   

19.
全市690万亩农耕地中,川地130万亩,原地310万亩,山坡地25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700斤、300斤、100斤左右。全市粮食产量不稳定,主要受中低产地区的牵制。当前,旱、薄、穷仍然是中低产地区阻碍农业增产的主要问题。因缺肥产量不高,因干旱影响产量不稳。按照省委提出的中低产地区的范围包括山区、丘陵、旱原、和旱区的一些新灌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摆布。中低产地区一般都位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即我市的原区、丘陵、以及浅山区。这  相似文献   

20.
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宝坻县的耕作改制得到迅速的发展。三种三收面积达25万亩,并获得较好的经验。小麦最高单产超过700—800斤,中茬玉米有的500斤以上,下茬高达300—400斤,全年亩产有突破1,500斤的。三种三收是新发展的重要种植方式,但目前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