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晚太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中的王家会岩体,呈北东向延伸的不规则椭圆形,岩体中普遍发育片麻理和矿物定向拉伸线理。片麻理的迹线型式如同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水滴的横断面,岩体中大量自形钾长石斑晶的出现,流动分异构造的存在,以及矿物弱晶内变形的特点都指示了岩体的内部构造主要是岩浆流动成因。围岩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和两期变质。岩体的内部构造系统明显地截切了围岩构造系统。两者之间不存在强烈的变形带。这显示了岩体的被动侵位的特征,王家会岩体的形态受深部走滑作用形成的张裂空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五台花岗-绿岩带中王家会花岗质深成岩体中普遍发育的片麻理、矿物线理等内部构造是岩浆侵位晚期岩体处于宾厄姆体状下形成的流动变形构造。它们切割了捕虏体中的先存构造,但岩体对围岩的作用较弱,且岩体与围岩间不存在强度变表带。  相似文献   

3.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云蒙山岩浆杂岩体可以代表燕山造山带新生的中部地壳的部分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4.
怀安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该区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形迹进行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同位素年龄数据,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4期: 新太古代阜平晚期(D1),桑干岩群韧性变形,形成片麻理、无根褶皱和韧性剪切带; 新太古代五台晚期(D2),在新太古代TTG/花岗岩中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和条带状构造,并在桑干岩群中形成近EW向的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 古元古代吕梁中期(D3),集宁岩群沙渠村岩组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并形成与片麻理一致的NE向韧性剪切带,在新太古代地质体中叠加近SN向的开阔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 古元古代吕梁晚期(D4),红旗营子岩群太平庄岩组形成片理和片麻理,尚义—平泉断裂形成。建立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并将其划分为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和古元古代碰撞造山阶段,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徽青阳花岗闪长岩体的侵位构造和刺穿式底辟就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阳花岗闪长岩体及其围岩中均发育压扁变形构造,形成环状向斜、线理、边缘片麻理、热收缩张节理的构造组合。变质变形作用、结合岩石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岩体是以刺穿式底辟作用就位于早古生代地层中的。  相似文献   

6.
陈汉宗 《地球化学》1985,(2):182-187
大别山麓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周家塆岩体即为一例。前人主要依据片麻理发育程度,以类比的声法,将这些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定为“大别-吕梁期”或“晋宁期”,而将周家塆岩体定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结论,均缺乏同位素年龄数据佐证,有的也不切合地质实际,因而谬误不少。  相似文献   

7.
印支期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了湘东中生代邓阜仙-锡田岩体的主体,其内发育两种类型的叶理构造,即流面和构造成因的片麻理。二者的标志性区别在于长石(斜长石和钾长石)斑晶在前者呈自形的短柱状,没有任何可见的韧性变形,而在后者呈椭圆状,明显被压扁拉长。流面基本上围绕岩体边界呈面状分布,整个侵入体从外到内依次可划分出流面不发育、欠发育和发育三个相带,对应着由早至晚的三次岩浆脉动侵位。该期花岗岩侵位机制总体上类似于气球膨胀模型。与典型气球膨胀岩体不同的是,由于岩浆供给量在该期最后一次脉动侵位时的急剧减少,虽然流速增大,但对外挤压减弱,造成岩石应变强度从外到内趋向增加,而不是递减。构造成因的片麻理局部出现,走向总体上呈NE向,表明该花岗岩在准固态甚至固态下遭受到NW-SE向区域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台花岗-绿岩带中王家会花岗质深成岩体中普遍发育的片麻理、矿物线理等内部构造是岩浆侵位晚期岩体处于宾厄姆体状态下形成的流动变形构造。它们切割了捕虏体中的先存构造,但岩体对围岩的作用较弱,且岩体与围岩间不存在强变形带。围岩至少经历了三期区域变形和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研究认为:五台运动末期,阜平古陆与恒山古陆发生的碰撞,造成了深部走滑作用和活动带中地层(五台群)褶皱,为岩浆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构造环境,并为其定位提供了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花岗绿岩带中花岗岩定位的新机制──深部地壳块体间走滑作用控制花岗岩体定位模式。  相似文献   

9.
饮马湾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侵位于辽南变质核杂岩之中。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由外向里分别是片麻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类。其中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片麻理构造,部分岩石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变质核杂岩中拆离断层方向一致。似斑状花岗岩仅显示微弱片麻理,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为明显的块状构造,表明该岩体为同伸展变形就位产物。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显示,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其形成于120~130Ma的早白垩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三叠纪。该岩体岩石具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其中片麻状和似斑状岩石具有高Sr含量(>600ppm)、低Y、Yb含量、轻重稀土分馏强烈的特点;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相对低Sr高Rb、低~(87)Rb/~(86)Sr比值。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饮马湾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但较大的范围Mg~#、Sr、Nd同位素组成则表明可能有其它物质(如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壳)参与成岩作用。上述研究充分地显示,我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武川西北部早二叠世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袁桂邦  王惠初 《华北地质》2006,29(4):303-310
内蒙古武川县西北元恒永一带,出露一套早二叠世辉长苏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的钙碱性岩系。该套岩石以稀土总量中等、轻稀土富集、无明显的Eu异常等特征显示幔源成因,尽管有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入,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岩体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岛弧环境。岩体中发育弱的片麻理构造,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有较多暗色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包体的扁平面平行片麻理;包体的应变测量显示侵位过程中岩浆与包体粘度差不大,包体发生了旋转变形,岩浆侵位受区域构造应力控制。石英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82.3±4.6)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有关,显示出华北板块北缘的安第斯型大陆岛弧背景。  相似文献   

11.
粤东北元古宙片麻状花岗岩体边部常形成边缘混合岩,其片麻理与花岗岩的片麻理和长石斑晶的产状均呈NE-NNE走向,与控岩断裂的走向一致。岩石因具有“变形结构”而区别于正常的花岗岩。与侵入的围岩间既存在截然关系,又存在过渡关系。岩浆以底辟方式强力挤压就位,它的就位和变形明显受外部剪切带构造控制。在空间上,岩浆上侵就位由北东逐渐向南西方向推进,导致岩体北东部变形强烈而南西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苏鲁地区榴辉岩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赋存于超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中。作者于1993年在青岛市仰口和日照市梭罗树首次发现了两期榴辉岩。仰口榴辉岩体露头面积约100m~2,边缘有少量蛇纹岩伴生,围岩为花岗质片麻岩。岩体与围岩位于韧性变形带内,二者均受褶皱,并强烈糜棱岩化,被晚期(燕山期)花岗质脉体穿切。第一期为片麻状中粗粒榴辉岩,是主体岩性,片麻理走向近南北向。除局部保存较好外,绝大多数已被后期退变质作用所改造,新生的角闪石和斜长石成为主要矿物,少数石榴石呈斑状残留,新生片麻理与原始  相似文献   

13.
湘东板杉铺岩体构造样式与侵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围岩构造(褶皱、断层、片理等)、内部构造(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等构造样式认为,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耀荣  贾宝华 《地质通报》2000,19(2):159-165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 (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 )、围岩构造 (褶皱、断层、片理等 )、内部构造 (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 )等构造样式认为 ,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 ,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箭峪岭早元古代闪长质杂岩体为小秦岭地区最早的侵入体。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不具TTG岩石类型特征,经中元古代中条构造热事件发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岩石从块状—弱片麻理—强片麻理均有发育,变质达高绿片岩相。闪长质岩浆演化为双峰式,岩石为钙碱性系列。据侵入关系、同位素年龄分析等,其侵入时代为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丰镇朱沿沟中侏罗世复式岩体进行分析研究,圈出26个侵入体,建立了5个单元(连石窑单元,三道洼单元,石堤沟单元,泉子沟单元,西施沟单元)。据各单元之间接触关系,演化特征,同位素年龄,归并为朱沿沟超单元,探讨了岩体就位型式及侵入体就位的构造与应力特征,根据包体变形与片麻理特征讨论了岩体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碰撞期和后造山期岩浆作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王廷印  吴家弘 《地质学报》1998,72(2):126-137
本文重点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期及后造山期的岩浆作用。发生于251.3Ma左右的热事件是碰撞期Cs型岩浆作用,仅分布于缝合线之北,其产物不是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体中片麻理构造及围岩中的透入性劈理是同碰撞期造山作用的构造形迹。发生于228Ma左右的热事件是后造山期A型岩作用,源岩是地下壳物质,按源岩差异研究的A型花岗岩分为As型和Ai型。前者受陆壳中沉积物混染较强,而后者受  相似文献   

18.
花岗质岩石的片麻理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文  林强 《吉林地质》1991,10(1):30-37
花岗质岩石的片麻理受结晶作用和构造环境田双重控制,岩浆体系的结晶作用与变形作用的时间关系及变形的P-T条件是岩石组构形成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辽南太古宙古陆壳构造变形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Gang江  韩小平 《辽宁地质》1999,16(2):121-127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院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的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幔软流  相似文献   

20.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大别山东北缘发育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构造片麻岩,通过对构造片麻岩的应力场恢复,认为大别山东北缘主要受到NE-SW向的特提斯构造体制和NW-SE向的太平洋构造体制两个体制的作用,并不是受单一的构造体制控制。锆石LA-ICP-MS微区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大别山东北缘至少存在3期构造事件。第一期是750±50 Ma的岩浆活动;第二期是210±10 Ma的变质活动;第三期是130±5 Ma的岩浆活动。大别山在碰撞造山后期发生了近水平东西向沿造山带的塑形流变,导致大别山中片麻理和线理走向均为NWW-SEE向,大别造山带发生塑形流变的时间在210±10 Ma左右,大概在195±5 Ma左右郯庐断裂带开始活动,改造了大别山原有的NWW-SEE向构造,使得大别山东端片麻理走向出现NE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